課程地圖:基于園本實踐的課程變革
作者:錢 琴
發布時間:2024-12-24 09:59:45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隨著課程游戲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幼兒園均在努力探索園本課程的建構與實施。縱觀當下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和實踐的現狀,各式各類的園本課程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課程架構的頂層設計缺乏系統性和內在邏輯,課程內容零散,缺乏兒童視角;課程的實施路徑不清晰;課程評價方式不夠立體,缺乏過程性、互動性、個體性評價。
無錫市甘露中心幼兒園立足本土資源,堅持民間文化課程的研究與創新,從“民間藝術主題課程的架構”到“文化傳承視野中民間藝術課程的兒童化建構”,再到“以課程地圖為路徑深化民間文化課程的實踐研究”,將課程地圖作為課程研究的載體和關鍵抓手,全面梳理和分析區域內的民間文化資源,形成課程地圖的基本范式,搭建多元立體的課程評價系統,實現了課程實施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一、優化頂層設計:彰顯課程地圖樣貌
(一)打開園本課程建設的新視角
圖形是幼兒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以圖形為載體來呈現課程體系,既能鞏固課程的本義,又會讓課程衍生出更多新意,是園本課程研究的新方向。本園基于幼兒園園本課程的特點,創生了“課程地圖”的核心概念。課程地圖是指基于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用圖示、文字、照片等手段可視化呈現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資源、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多方面信息及其關系的課程藍圖。
基于課程地圖理念,結合園本實踐,本園梳理了可視化呈現課程的邏輯架構、實施路徑導引、過程性評價體系等,凝練了以課程地圖為路徑建構幼兒園園本課程的系統化理念,形成了具有可視化、導向性、生成性、交互性的課程地圖模型,借助互聯網技術繪制了電子課程地圖,推動了前瞻教育理念在學前教育領域的應用。
(二)可視化呈現課程架構的邏輯路徑
1.立足兒童生活,繪制課程資源地圖
本園確立了“愛家鄉、樂生活、會審美”的核心育人價值,從人、事、物、禮四方面收集了傳統節日、本土人文景觀、民間風俗等民間文化資源,繪制了幼兒園周圍三公里的資源地圖,形成了完善的資源導向、檢索系統。
2.順應兒童需求,呈現課程的獨特樣貌
根據兒童的學習方式,構建了“趣味學習”“樂享生活”“暢玩游戲”等課程實踐樣態,豐富了不同場域中的活動方式,以教師文本、幼兒繪畫、幼兒表達、精彩活動照片和視頻等可視化形式呈現了園本課程的樣態、活動載體、優化機制、目標指向等。
二、物化行動指南:形成課程實施指引
(一)實現課程實施方式的新變革
本園基于課程地圖理念,通過園本研訓、環境改造、彈性作息、師幼團討等方式,關注幼兒對學習的主動建構情況,推動幼兒多形式、多路徑地開展自主學習,凝練從教師視角轉向兒童視角的課程實踐路徑,為教師實施課程提供導引。以民間文化為底色,以兒童生活為支架,以“主題生成—經緯設計—兒童繪制—多元呈現”為路徑,梳理了主題目標、資源、活動,可視化地呈現了主題活動的脈絡,繪制了《行走的課程地圖》,形成了《幼兒進階評估指引》,匯編了《民間文化課程》和生動的課程案例,為一線教師實施園本課程提供了支架和導引。課程地圖促使教師轉變了教育教學觀念,讓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實踐變得更具可能性和支持性,從而實現了課程實施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二)多樣態優化課程的實踐路徑與策略
從真實情境出發,以課程地圖為導引,將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新發現、偶發事件等作為課程生長點,聚焦幼兒遇到的問題,以圖文結合的方式生動地呈現在課程實施中幼兒學習的路徑和方向、幼兒建構經驗的完整歷程,凝練形成了不同樣態的課程實踐路徑,充分發揮了課程地圖的育人導向功能。在多元課程樣態的交互中,課程地圖成為課程展開的脈絡、教師授課的思路、幼兒實際活動的記錄,實現了課程實施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1.“樂享生活”,助推兒童積極生活
教師要鼓勵幼兒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通過觀察、對話、團討、傾聽等多種方式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通過價值研判,支持幼兒對生活中感興趣的人物、事物、事件、問題等進行探究,鼓勵幼兒自主安排活動,學會掌握時間,通過設置彈性作息、自助餐點、自主入園、參與勞動等環節,鼓勵幼兒成為生活的“小主人”。
2.“暢玩游戲”,凸顯幼兒主體地位
以民間文化為底色,打造游戲場域,生發游戲內容,將游戲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相聯系,賦予游戲經驗遷移現實生活的深刻意義,讓幼兒進一步體會本土文化的韻味。本園聚焦游戲中兒童權利的回歸,改變了以往“團討—預設—操作—展示”的游戲路徑,以兒童為主體優化新路徑,通過多次實踐和完善,形成了“我選擇—我游戲—我表達—我成長”的游戲新路徑。
3.“趣味學習”,引發幼兒深度探究
問題是學習的起點,有助于喚醒幼兒學習的內驅力。我們將一日生活視作幼兒的學習場,聚焦幼兒與資源互動中遇到的問題,將園本教研視作課程優化的放大鏡,開展案例分享、分組研討,通過游戲預約、游戲日志、收集資源、環境創設等方式,將原本的“資源導入—師幼團討—預設路徑—實際活動—形成新路徑—梳理新經驗”的教師主導路徑,轉化為“我的問題—我猜測—我操作—我成長”的兒童主導路徑,有助于引發幼兒主動地進行深度探究。
三、深化評價體系:建構多維立體的評價系統
(一)評價園本課程的新思路
課程地圖既是課程實施的導引,又是課程評價的工具。借助課程地圖,本園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融合,將教師評價、兒童自評、同伴互評、家長評價相結合,以多視角切入、多維度展開,形成了幼兒個性化成長檔案,確保了課程評價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1.基于課程地圖的導向作用,本園運用《行走的課程地圖》,將聚焦問題的課程審議視作課程優化的“放大鏡”,聚焦幼兒的具體行為,多元呈現幼兒參與課程的過程,促進課程地圖不斷迭代更新,使園本課程有了新的“觸點”和“生長點”。
2.基于《中國兒童發展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本園形成了涵蓋各年齡段的五大領域的幼兒學習與發展整體評估指標,梳理了包括“內涵解釋”“發展進程”“進步臺階”“典型表現”的《幼兒進階評估指引》,確保解讀幼兒表現、評估幼兒發展具有科學性、專業性。
(二)多維度搭建立體評價系統
1.實證性評價。運用《行走的課程地圖》檢驗課程要素之間的匹配度和關聯性。基于課程故事、課程影集等兒童自主表達的方式,展開有圖有真相的實證評價。
2.檢核性評價。依據《幼兒進階評估指引》,對照各類評估指標,進行有理有據的檢核評價。
3.過程性評價。鼓勵幼兒以日志、繪本、海報等形式,呈現自己學習活動的情境脈絡,從教師、自我、同伴、家長視角對課程實施和幼兒發展進行動態性、過程性評價。
課程地圖的園本化實踐是兒童生長的助推劑,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筆者先后出版了專著《甘露童韻》《課程地圖:一場充滿意義的課程旅行》,為課程地圖在課程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指導。本園承辦了“資源地圖——支架兒童的主動學習”“課程地圖: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的新視角”等省市區級課程建設的觀摩和展示活動,為其他幼兒園繪制課程資源地圖和開展園本課程實踐提供了范式。
未來,我們不僅要從兒童視角出發,理解兒童對世界的感知、體驗和行為,而且要關注兒童在生活中的經驗、感知和理解,基于課程地圖的內涵與特質,不斷探索豐富兒童生活經驗的策略與方法,進一步實現課程地圖的育人導向功能。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甘露中心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