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語文” 助推“雙減”落地
作者:李 娜
發布時間:2024-12-24 09:55:3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陜西省西安小學語文團隊傳承“樂學”思想,著力改變學生課業負擔重、心理壓力大的現狀,大膽探尋減負提質路徑,進行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評價“三位一體”的系統化改革。團隊聚焦語文核心素養,創設了“低段趣味識字書聲瑯瑯,中段思維梳理快樂讀寫,高段精讀鑒賞以文化人”的三段式“樂學課堂”;創設了積累語言、演說交際、思維閱讀、學科融合的遞進式、能力型的四模塊“樂學作業”;創設了多模塊、多主體、多方式、多機會、多層級的開放式、導學型的五維度“樂學評價”。團隊探索形成了課堂提質、作業減負、評價促學的“三段式四模塊五維度”的語文教學模式。
一、打造三段式“樂學課堂”模型
團隊聚焦學段目標,注重內容、情境、方法、資源、體驗等要素,推出低段“創設情境、活動激趣”,中段“思維提升、主動發展”,高段“文化浸潤、能力融合”的三段式“樂學課堂”。
1.低段:聚焦“趣味識字+多方式朗讀+書寫指導”進行課堂模型建構。團隊根據學生心理需求,結合信息技術創設了“青蛙跳”“大小聲”“識字蹲蹲大接龍”等游戲,結合字卡創設了“郵遞員送信”“魔法漢字撲克牌”等游戲,讓中國古老的方塊字在趣味游戲與情境互動的過程中與低年級的孩子反復“見面”。同時,打破傳統語文課堂“知識串講”的模式,運用多方式朗讀來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達到讓學生快樂學習、在讀中促悟的教學目的。把寫字指導納入低段語文課堂的基本模塊,提升學生的寫字能力,傳承漢字文化。
2.中段:圍繞“思維梳理+討論交流+快樂讀寫”進行課堂模型建構。我們把學生喜愛的思維導圖納入預習,深化學生對課文的自主理解,如畫課文流程圖、事情發展線索圖等。同時深挖段落中的讀寫資源,每課至少聚焦一個讀寫結合點(如抓中心句描寫一個事物等)促使學生沉浸在自己喜歡的情境中,或仿寫,或續寫,或補白,讓語言、思維、方法、素材共同融入學生的心田,從方法學習到實踐應用,實現快樂讀寫。
3.高段:立足“精讀鑒賞+群文閱讀+以文化人”進行課堂模型建構。團隊聚焦單篇課文,開展思想感情與表達方法的交流與指導,同時引出群文閱讀,采用比較閱讀法,從培養學生單向能力到發展學生立體思維,潤澤學生的意志情懷,激發學生的精神追求,春風化雨,以文化人。
二、創設四模塊“樂學作業”
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創設四模塊“樂學作業”及活動。各學科創設了積累、演說、閱讀、融合四模塊的能力型“樂學作業”。作業體系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凸顯作業育人。
1.模塊一:“積累語言”作業設計。團隊整合內容、情境與方法,通過字源識字、生活中識字、閱讀中識字、字卡歸類識字等方法,突出親子、同伴的共同參與,為孩子創設快樂的學習氛圍。同時把“中國童謠”“成語接龍”“中國名句”等納入日常誦讀,讓學生結合“語言積累本”,摘錄每天新認識的漢字、新鮮詞語、精彩句段,建立自主學習空間。
2.模塊二:“演說交際”作業設計。團隊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納入作業設計。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性作用,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即通過學校的公眾號,推出文化自信下的學生講堂欄目,如“成語小達人”“中華名句小講師”“文言文小講堂”“大國工匠小講堂”等欄目,促使學生在閱讀、鑒賞、評論、展示中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成長所需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3.模塊三:“思維閱讀”作業設計。團隊把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發展納入作業設計,課外閱讀下的批注是“樂學語文”的一項創新作業。主張一二年級學生在課外閱讀習慣養成的基礎上,用表情圖畫記錄下自己閱讀時的心情、困惑等,并開啟每周一節的分享與交流活動。中高年級學生在進行“同讀一本書”的閱讀活動時,除了要積累好詞好句,還要采用思維導圖、讀書小報等方式記錄自己的閱讀心得,不斷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能力及文本鑒賞能力,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實現從淺層次閱讀到深度閱讀,從班級同讀到個性表達的教學目的。
4.模塊四:“學科融合”作業設計。在深耕語文學科作業設計的基礎上,近20年來,團隊曾參與國家級“做中學”項目,開展“語文+科學”的活動研究;參與了中央電化教育館的“微軟音樂軟件”開發與實踐項目,進行“語文+音樂表達”的寫作交流研究;曾參加的關注西部孩子的“語文+社會參與”項目,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注。特別是在2007年參與了世界合作組織和中央電化教育館組織的信息技術下的“尋找春天”項目,開展了“語文+信息”的學習項目研究,為團隊語文跨學科學習提供了前期經驗。
三、構建“五維度”評價體系
以激發內生力為導向,推動建構“五維度”評價體系。以能力發展為中心,形成多層級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多模塊:團隊突破重重困難,把“唯試卷分數”的單一封閉評價創新改革為“我的成長單”三模塊綜合評價。在每學期期末測評中,綜合評價的第一個模塊為試卷,占30%;第二個模塊為學習過程,占30%(含課堂中的學習表現、書法體生字書寫情況、文學社及朗讀亭的作品情況等);第三個模塊為綜合能力評價,占40%(含文化自信演說展示、學科融合學習項目展示、“同讀一本書”閱讀分享等),形成“試卷測評+過程考查+能力展示”的多模塊綜合評價的基本模型。
多主體:在評價實施過程中,團隊會邀請高年級同學、同班同學、家長等一起參與評價,也在各類作業單中推動“星級自評”。在展示“我的成長單”后,學生根據成長單進行自我診斷、自我反思。引導家長采用激勵性語言與孩子進行口頭或書面的溝通?!白栽u+他評”模式體現在社會實踐研學單、單元整體認讀單、作文評價等方面。
多方式:堅持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建構,把誦讀、演講、書寫、讀書交流、調查訪問單、綜合實踐單等有機納入基本評價方式,使評價更科學、多元。形成“筆試+口試+學習單+音視頻”等多種方式評價體系,“口試和音視頻”要求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閱讀與實踐為主,凸顯價值立場。
多機會:注重對學生心理機制的研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內生動力,體現評價的增值性。如果個別學生對某一項評價不滿意,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可以給予他第二次、第三次機會。形成“基礎項目+多機會完善”的評價機制。
多層級:在關注學段的基礎上,為每個孩子印發《家校共育評價冊》,低年級以“樂學徽章”為主,側重學習習慣評價。中高年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周評比、月表彰。在學期末的綜合性評價中,把這些內容作為過程性評價的基本依據,促使過程性評價、核心素養評價的互通互融,并給學生頒發“樂學”的“知行合一”獎章。形成“基礎類型+多層級增值”評價的基本模型。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四、“樂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建設的創新之處
1.內涵創新:深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樂學”理念
團隊沿用了《禮記》中的《學記》一篇提出的“樂學”思想,深入探究孔子的“樂學”理念,并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字的字理展開研究,強化“習”字的本義——“鳥在日光下飛行”,提煉出“樂學”應關注內容、方法、思維、體驗、情感等多重因素,并要落實在“樂學語文”的實踐中。
2.路徑創新:為“雙減”實施提供了前瞻性經驗
以減負提質為切入點,聚焦學段要素,為素養型課堂的發展提供思路。改變機械重復、大量抄寫的作業方式,結合母語學習特點,設計出積累性、交際性、思維性、實踐性的作業發展路徑,為有效實施“雙減”下的作業設計和課后服務奠定基礎。
3.內容創新:將文化自信納入“樂學語文”教學
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三大文化”納入“樂學語文”教學內容, 把“以文化人”納入課堂教學,把傳承“三大文化”納入作業體系,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通過評價牽引培根鑄魂,強化“學母語就是學做中國人”的意識。
4.模式創新:構建了“樂學語文”的“三四五”模式
運用工程學的建構方法,提出“三段式課堂、四模塊作業、五維度評價”的“樂學語文”減負提質模式,內涵豐富、形式簡約、操作性強。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