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特色鮮明,凝聚了無窮的智慧。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識字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起點,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仔細研讀新課標,基于語文核心素養,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是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也是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習思維,更是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的重要途徑。

因此,識字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創設學習漢字的情境,結合漢字的語言環境、漢字的構字特點等,引導學生在體驗中主動識字,體會識字樂趣,感悟漢字蘊涵的人文性、藝術性。

漢字最主要的特點是以形表義、因義而音,即靠形狀來表示意義,其中也包含許多造字規律。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漢字的形成過程及構成規律融入教學,使學生提高識字能力,拓寬視野,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識字的興趣,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欣賞漢字美,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

一、借助實物,理解識記

低年級孩子剛剛開始學漢字,會接觸到很多的象形字,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更強些,他們對具體的圖像也更感興趣,所以,這類漢字的教學應與具體的事物和形象相結合。如教學“日、月、山、石、田、土、井”等這類由古代象形字演變的漢字時,教師可以出示實物圖片,再播放視頻,讓學生觀看漢字的演變過程,引導學生迅速識記。這樣的方法也可運用于會意字的教學中,如在教學“象、筆、休”時,教師可以配上相應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如長長鼻子是大“象”、用竹毛制成“筆”、靠在樹上“休”息。通過形象教學,學生可以在頭腦中建立直觀印象,從而達到既認形又明意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利用形象的甲骨文幫助學生識記字形、理解字義,同時讓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

二、舉一反三,識音辨形

漢字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形聲字,部首表意,聲旁表音,形聲字的這一特點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字形。如“清”,左邊“三點水”表示與水有關;右邊“青”是讀音,整個字也讀“qīng”,在教學中,教師可進行拓展歸納,讓學生尋找以“青”為聲旁的字,有“請、情、晴、蜻”等。通過學習,學生會發現這些漢字加上不同的部首表示不同的含義,但發音相似。在教學和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去發現、歸納這類漢字,從形聲字的特點出發,尋找生字規律。

三、部首表意,歸納記憶

偏旁部首是漢字構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的部首表示不同的含義?!疤崾峙浴迸c手有關,如“拉、提、打”等;“口字旁”與嘴巴、語言有關,如“吃、喝、吐”等。教師要幫助學生歸納偏旁部首的含義,并利用部首的特點識記、理解漢字。還可以編兒歌,如“媽”是女字旁,媽媽、妹妹都是女士;“流”是三點水,河水流動嘩嘩嘩;“花”是草字頭,花兒盛開屬植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部首的學習情況,有計劃地幫助學生梳理部首的表意功能,歸納含有部首的生字,讓學生了解漢字以形表意的特點,掌握部首的表意規律,提高識字效率。

四、變化字形,趣味識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觀察、分析、整理,讓學生發現漢字構字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律。漢字千變萬化,有很多奇妙之處,一個漢字多一筆、少一筆、換個部首就會變成另一個讀音、意思完全不同的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漢字的這個特點達到課程目標,幫助學生識字。教師可以以游戲或競賽的形式開展識字活動,如變一變,給漢字加一筆:“口、人、木”可變為“日、大、本”;給漢字減一筆:“白、天、禾”可變為“日、大、木”;給漢字換個部首:“課、值、語”可變為“棵、植、梧”等。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辨別形近字,正確識記漢字。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依照新課標要求,圍繞語文核心素養,做到以生為本,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挖掘漢字的特點、規律及發展過程,尊重學生認知,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識字方法,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讓識字更快樂、更輕松、更有效。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斗雞臺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