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對班級管理的創新思考
作者:張耀軍
發布時間:2024-12-24 09:37:1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高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班級管理工作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及綜合素養提升具有較大影響。為了使班級管理模式跟上高考綜合改革的節奏,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筆者作為教導主任,試著從轉變班級管理理念、嘗試項目化班級管理新模式、探索多元評價方式三個方面入手,對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班級管理工作進行分析。
高考綜合改革不僅更新了人才的選拔方式,還推出了“走班制”,提出了全新的考試模式,這為班級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必然存在諸多疑難問題。但高考綜合改革現已大規模推行,這就要求高中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班級管理的新策略,從而將此次改革落到實處。
一、實施“以生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倡導學生自主管理
盡管“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已被學者提了很多年,但在具體的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還是有著絕對的“領導權”,學生基本上都“唯命是從”。而高考綜合改革則打破了這種局面,班級管理模式逐漸由教師管理過渡為學生自主管理。這就要求教導主任和教師轉變理念,實施“以生為本”,試著放手讓學生自己為自己的學習行為負責。具體可每月安排兩名學生協助教師完成某一學科的收發作業、檢查作業、反饋班級學習情況等教學管理工作。這兩名學生可采取教師舉薦、自薦以及班級推薦三個方式進行選擇。負責人應定期更換,以便能提高更多學生的協調管理水平。也可采用“流動班長制”“常規周考評”的形式規范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行為,從而引導學生做自己學習的主人翁。
需要注意的是,實施“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不可急于求成,應循序漸進。當代高中生大多長期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他們總是被繁重的課業任務所捆綁,極少有時間去獨立思考。班主任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其積極思考,并鼓勵學生敢于試錯,要在高考綜合改革這一復雜的教育環境下為學生指明方向。
二、嘗試項目化班級管理新模式
“走班制”是高考綜合改革的一大亮點,對傳統班級管理模式而言也是一次沖擊。由于班級形態產生了變化,以前那種僵化、封閉的管理模式已被淘汰,這意味著教務主任不能像過去一樣將所有的班級管理任務都分派給班主任,也不能將希望寄托于學生身上,而要與班主任教師以及學生共同探討出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新型管理模式。項目化管理模式與班級管理模式的契合度很高,是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經教育研究者反復論證過的一種科學的班級管理方法。項目化班級管理就是將所有班級管理事務分成若干個項目,為每一個項目都設置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之后所有的工作都圍繞“項目設置—項目執行—項目修正—項目總結”這一流程展開。
項目設置應面向全體師生,必須遵循廣泛性、實操性原則,決不能設置成“學優生科學思維培養”之類的項目;項目執行方面,教導主任要與教師共同研討出一套可復制的項目負責人選拔方案,爭取讓每位學生都參加競選,從而有機會參與管理;項目修正方面,當教師在執行班級管理項目過程中遇到難題時,教導主任應第一時間召開研討會并討論解決辦法;在項目總結階段,項目組組長應向教導主任、班主任教師匯報項目的實施情況,包括對項目組組員進行細致的評價、總結項目出現的問題等。這樣一來,班級管理才會更加細化、系統和全面,才能避免“走班制”下班級管理“真空”的出現。
三、探索多元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高考綜合改革提出了“兩依據一參考”的人才選拔機制,優化了普通高考下的現代化人才的選拔機制,對高校招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校在錄取學生的時候不能將高考成績作為唯一標準,要將學生在高中階段的過程性表現也考慮進去,也就是說考生能否被某所高校錄取應由高考成績、考生高中階段的學業成績、考生綜合素質三方面的因素決定。這便意味著“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將徹底退出中國教育的歷史舞臺。
筆者認為高中班級管理工作可以參考大學的學分績點制,為每位學生建立過程性學業水平檔案。如制定過程性考核評價表,以學年或學期為單位對每個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將評價內容記錄于考評表中,然后班主任教師將考評表上交教導主任處,由教導主任規范記錄且在一定范圍內公示,并歸檔整理,統一上交學校的教務管理部門,最終將其作為學生升學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此,班主任或學科教師便可對每一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情況進行即時跟蹤,也能為高校擇優錄取工作提供現實依據。
高考綜合改革的大幕已在全國多個地區陸續拉開,教導主任既要引導班主任教師和學科教師們看到這輪新高考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也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直面改革帶給班級管理的現實困難和挑戰,從而積極探索破局之路。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七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