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眉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精神,緊扣教研教改、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教師專業化發展和教育評價五大要素,積極探索實踐,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深化教研機制改革,凝聚教研工作合力

整合原教研室和教師進修學校力量,在全市率先成立教育研究發展中心,集教師培訓、教育科學研究及成果推廣、教育信息化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研究為一體。教研中心內設教師發展部、教學研究部、教育信息化部、學生發展部、辦公室等職能部室,通過相互協作配合,形成了以教學研究部為主體,教師發展部、學生發展部為兩翼,教育信息化部為保障的“一體兩翼一保障”運行機制,實現了教育研究與提升培訓的優化整合。

深化課程建設改革,構建全面育人體系

學前教育通過“自然野趣·陽光體能”“1+N”課程游戲化推廣實踐、安吉游戲試點園打造,構建游戲化課程體系,教學視頻《讓孩子的童年閃閃發光》《碧玉團子》等登上學習強國。義務教育聚焦“三個課堂”,立足課堂教學,通過探究式學習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第一課堂”效益。以課后服務為載體,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激發“第二課堂”活力。依托職教中心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扎實開展研學旅勞活動,拓展“第三課堂”深度。職教中心“1359”、齊鎮中學“1351”、第五小學“五度”等勞育模式在省市推廣。高中教育聚焦新高考改革和學生發展需求,著力加強校本課程研修和特色學科課程建設。眉縣中學探索開設《名人張載》《走進太白山》等38門校本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職業教育致力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等教學實踐,打造數字媒體等5門精品課程,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特殊教育探索開設生活語文等7門一般性課程,自閉癥干預等8類個別化課程,烘焙等6項技術課程,探索成果獲陜西省第十一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圍繞學生“核心素養”,聚力打造以想學為前提、會學為目的、學情為基礎、自主為方式的“四為課堂”,著力在不同學段推動教學改革實踐。累計開展“四為課堂”理論宣講、實操培訓、現場觀摩、研討交流80余場次,課堂教學改革初見成效。眉縣中學形成了以實現課堂教學和教學評價雙改變的“四為課堂-136”教學模式,齊鎮中學形成了“以學定教”的“四為課堂-導學練展評”教學模式,第三小學形成了“層次化、整體化、主題化、問題化、情景化”的“四為課堂·五化”教學模式。

深化教師培養改革,夯實人才發展根基

一是著眼資源引育、結構調整和能力提升,構建“儲備+調配+培養”三位一體的教師培育儲備機制,近三年通過公開招聘、選調回眉等方式補充教師360余人,教師“倉儲規模”不斷壯大。二是創新“三級三類”骨干教師體系建設模式,通過實施“名師+”工程,建立教師分層分類遞進式成長機制,不斷健全團隊化、特色化教師成長體系,成立“名師+”共同體18個,“名師”研修工作坊22個,教師提升實現全覆蓋。三是不斷健全完善教師獎勵激勵機制,縣委、縣政府連續五年高規格召開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縣財政專項列支獎勵先進單位和個人。先后落實班主任津貼、目標責任獎、鄉村生活補助等,教師待遇大幅提升。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是生本評價一體化。堅持幼小初高一體化統籌評價,構建了“跨學段、跨學科、跨學校、跨城鄉”四級評價格局,推進各學段一體化教學、一貫性育人、全過程評價。二是生本評價多元化。緊扣“五育并舉”,把學生道德素養、學習素養、身體素養、志趣素養和創新素養納入評價體系,持續開展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是生本評價具體化。分學段統籌科學教育評價,著力構建學前段保持好奇心、小學段厚植科學精神、初中段鼓勵探索創新、高中段支持專項發展、中職段引導技術改創的評價體系,形成了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綜合素養”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健康、多元化、個性化發展。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