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安康市漢濱區新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操場上隨處可見運動奔跑的身影,教室里學習與討論聲此起彼伏,實訓的師生在各種設備之間來回穿梭……

IMG_20241204_140947

創建于1961年的新建職中,在2022年秋季學期迎來了一支特殊的幫扶隊伍——由江蘇省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和陜西工商職業學院10位教師組成的第一批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團隊跨越山水來到這里,為這所老職中帶來了發展新契機……

“聚焦‘幫什么、扶哪里’的現實問題,幫扶團隊和我們一起進行了深入交流,圍繞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四個提升’的要求,結合新建職中應該‘怎么辦’的發展路徑,確定了‘七幫七扶’目標。”新建職中黨支部書記蔣楠介紹說,“七幫七扶”指:幫助更新教育理念、幫助完善機制創新、幫助優化教育資源、幫助提升師資水平、幫助提高育人能力、幫助校園文化建設、幫助實現高質量發展;扶助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創新、扶助學校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扶助各項管理制度健全與完善、扶助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扶助專業開發及建設與特色發展、扶助師生專業技能訓練與提升、扶助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與提升。

幫扶團隊在時任校長王立新的帶領下,聚焦位置較偏、師資較弱、設施落后、生源較差等導致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原因,從師資培養、專業建設、學生發展、課堂教學等著手,開始了真情幫扶之路。

mmexport1733368956770

他們首先以德育為抓手,通過國旗下講話、跑操、校園體育藝術節、社團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養。為了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幫扶團隊在新建職中實施績效工資改革,按照“多勞多得、績優多得、責重多得”的原則進行分配,并根據教師在技能大賽及指導中的表現進行獎勵。“收入差距拉開后,教師們上課、參賽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形成了‘比學趕超’的工作氛圍。”蔣楠說。

據了解,幫扶團隊還通過師徒結對、專家送教、診改共研等舉措變人才“輸血”為“造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針對新建職中校本研修較弱的問題,學校主干教研組與兩所幫扶學校共建了聯合教研平臺,以線上線下的形式長期組織開展聯合調研活動;還會借助常高職“泛雅平臺”為教師開展理論培訓和實操培訓。

IMG_20241204_142530

Videoframe_20241219_164812_com.android.gallery3d

“在來的車上我一直很忐忑,不知道學校有沒有機電專業,自己的專長能否發揮出來……”幫扶團隊成員黨志勇到校后,得知學校沒有專業教師、待用教材與學生發展不符,于是,他趕在開學前制訂了臨時教學計劃,在一學期的實踐中陸續制訂完善了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實施方案,改造建設了實訓室。幫扶期結束后,包括黨志勇在內的三名陜西工商職業學院教師主動申請留了下來,與第二批教師組成新的幫扶團隊接續幫扶。他告訴記者:“機電專業建起來才一年多,各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提升,接下來我想以動手式、項目式教學為依托,在教學中加重實訓、操作的比重。”

2024年8月來校接任校長的王誠彥告訴記者,新建職中的發展方向應該與地區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人才。為此,根據漢濱區產業發展現狀,學校開設了電子商務、智慧健康養老與服務專業,以期將專業群建設與產業發展對接。在幫扶團隊的積極溝通下,借助幫扶學校資源,新建職中現已新建了新能源汽車、機電等4個專業,改造、建設了機電專業低壓配電實訓室、PLC實訓室、鉗工實訓室等。

在此前工作的基礎上,幫扶團隊還制定了師資隊伍建設三年規劃,并通過課堂創新教學比賽、班主任能力大賽等以賽促教,促進教師貫徹教改新理念,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實現課堂教學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幫扶工作啟動以來,我們新增了省級教學能手1名、市級3名、區級4名,區級名師工作坊1個,在各類教研活動中獲得國家級獎項1個、省級11個。”蔣楠說。

如今,新建職中正由“幫扶教師個人帶團隊”轉向“幫扶院部團隊帶團隊”,拓展幫扶廣度和深度。聽匯報、看現場、聽評課、做講座、師生訪談……10月下旬,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沈荷英帶領專家組來到新建職中調研,就學校長效管理、質量提升、特色發展等進行了深度交流,明確了常高職專業學院院長“掛帥”,聯系指導新建職中主干專業教研室,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產教融合、質量評價等方面形成結對幫扶、全程指導的共建關系。

在幫扶團隊和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新建職中教學質量有了顯著提升:學生先后獲省級技能大賽獎項9項、市級10項,實現了技能大賽金牌“0”的突破;本科上線率從2022年的18%提升到現在的40%、大專上線率達到87%……

mmexport1733368565523

“質量是學校的立校之本,結合當前新建職中辦學基礎及搬遷機遇,今后我們將根據‘探索綜合高中、做強對口單招、做精普通中職、做優社會服務’的發展路徑,通過5-8年的不懈努力,把學校建設成專業設置更加優化、學生成才更加多元、名師隊伍加速成長、社會服務更趨完善的現代化職業學校。”王誠彥說。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