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山陽縣: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作者:史榜云 朱才虎 朱鷹
發布時間:2024-12-19 09:54:47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從“建校舍”到“建名校”,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從學前教育“補短板”到高質量“普及普惠”,近年來,山陽縣努力滿足全縣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美好期盼,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全面凸顯。
優化資源挖掘潛力
新校區的運動場地剛剛修復平整,山陽縣第一初級中學就掀起了一陣“運動熱”。
晚飯后,盡管天氣寒冷,一場籃球賽還是讓校園沸騰了起來。賽場上,紅方兩名前鋒一人帶球一人防護將球帶過中線,3名藍方球員抵近防守隨時準備技術斷球。進入3秒區后,現場的氣氛在“球迷”的吶喊聲中進入高潮,就在紅方球員起跳投球的一剎那,藍方球員迎面一個“蓋帽”,“砰”的一聲,籃球飛遠了……
山陽縣第五屆文化藝術節
課余生活的改變源于第一中學新校區寬敞的室外環境和完備的運動設施。第一中學老校區坐落在老城區,設施老舊,場地受限,“人地”矛盾突出,學位緊張“一桌”難求,就連升旗、運動會等集體活動也是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開展。
為了解決教育資源配置質量城鄉不均衡、校際不均衡的問題,山陽縣累計投入資金6億元新建縣第三小學、第四小學、第三幼兒園、高壩店鎮富橋幼兒園等學校12所,改擴建戶家塬鎮中心小學、高壩店鎮寺溝口小學、西照川鎮石佛寺九年制學校等農村學校20所,有效緩解學生就學壓力,盤活教育資源,新增學位1萬多個、校舍11萬平方米、體育運動場館10萬平方米,將“好學校”辦到群眾“家門口”。
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美的環境在校園。走進山陽縣戶家塬鎮中心小學,氣派的教學樓、干凈整潔的草皮操場、寬敞明亮的教室以及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讓人耳目一新。辦學條件的改善讓這所有77年校齡的學校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
戶家塬鎮中心小學師生在錄播教室上課
“目前,我校16個教學班都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除了‘十一室一部’外,還配備了錄播教室和‘創客’教室,可向社會提供800多個學位,學生宿舍安裝了空調,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戶家塬鎮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何飛說。
近年來,山陽縣以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和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創建為契機,舉全縣之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山陽縣按照“鞏固一批”“打造一批”的思路不斷提升辦學效益和育人質量,縣第一小學、第二小學、第一初級中學等一批優質名校辦學品位不斷提升,縣第三小學、第四小學、高壩店鎮九年制學校等一批新興名校蓬勃發展。2024年秋季學期開學,改造提升后的縣第五小學、第六小學同時投入使用,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面不斷擴大,逐步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發展“上學不擠、就近入學、資源共享”的需求。
教育改革激發動力
教育質量要提升,教育改革是動力。近年來,山陽縣堅持推進辦學改革,通過融合辦學和學區聯盟聯合推進的方式,不斷激發教育發展活力。
“老師,學期末了,我想兌換一次和大boss拍照的機會!”
“誰是大boss?”
“大boss就是祝校長,我們總校的校長么,這你都不知道!”
12月9日星期一,山陽縣第六小學的“小水滴爭章超市”里人頭攢動,英語和漢語混搭式表達把管理員葛瑞斌逗笑了。
“‘小水滴爭章超市’是山陽縣第四小學自主管理育人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9月和第四小學融合辦學以來,我們和第四小學在教育管理、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實現了資源共享,這一切為學校全面快速步入正軌奠定了基礎。”山陽縣第六小學校長朱才水說。
山陽縣第六小學師生在“小水滴爭章超市”開展活動
據了解,為全面推進縣域教育資源擴質提優,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今年以來,山陽縣按照“以強帶弱”融合辦學思想,同步在第四小學和第六小學、第二小學和第五小學之間采取“兩校一長”和領導班子統一配建、教學資源統一調配、招生統一組織、教學統一管理、課程統一設置、經費統一分配、管理統一考評的“六統一”工作機制開展“管辦一體化融合辦學”試點工作。
下午課后,伴隨著激昂的音樂,山陽縣第五小學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里變得熱鬧起來。輪滑、古箏、剪紙、書法、科技實踐……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為學子們加足“營養餐”。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是山陽縣第五小學緊扣課堂教學主陣地,持續推進“三個課堂”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
“按照‘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的發展思路,我們從五小的長遠發展著眼,從解決制約五小發展的現實問題著手,二小手把手教,我們肩并肩學,短短半年時間,第五小學在教學管理、師資隊伍、課程建設等方面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質的飛躍。”第五小學校長王艷麗說。
據山陽縣第二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阮班主介紹,近年來第二小學在教育實踐中以“三個課堂”為抓手落實立德樹人。“第一課堂”注重文化知識和思維方式教學,著重學生知識的積累和學習能力的培養;“第二課堂”注重校園環境和文化育人,通過開展各種開放性的教育活動實現環境育人;“第三課堂”以研學旅行、社區服務、實踐體驗等社會實踐為載體,促進知行合一,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在融合辦學的框架下,第二小學將這些都“復制”給了第五小學。
戶家塬鎮中心小學師生在錄播教室上課
教育要發展,高質量教師隊伍是關鍵。為了進一步優化縣域內教師資源配置,今年以來,山陽縣確立了校(園)長公開競聘上崗、教師進城逢進必考、跨鎮積分流動等用人原則。據了解,2024年8月,山陽縣教體局按照新的教師流動管理辦法為城區學校選聘教師102人,其中鎮(街道)選聘91人,城區學校流動11人;公開選聘幼兒園園長1人,考評調整鎮(街道)黨組織負責人和中小學校長17人。
山陽縣還以“校(園)長管理能力大賽”“中層管理人員管理能力大賽”“教師教學基本功能力大賽”以及“學、聽、講、研、練”5項活動為抓手,持續提高教職工作風與能力。完成教師培訓項目49個,培養省市縣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各類骨干教師130人。“全國優秀教師”陳潔、“陜西省教學能手”王俊萍、“陜西省教書育人楷模”陶思田等一批堅守在教學一線、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師隊伍為全縣教育質量的提升注入了強大動力。
融合發展增強合力
2024年9月,世界定向排位賽(陜西商洛山陽站)在山陽成功舉辦,秦風楚韻和美山陽火熱出圈。人們在體驗運動、康養與激情的同時,不禁贊嘆體育運動與傳承文化、地域旅游深度融合的魅力。
在新時代教育體系中,體育運動不僅是一門基礎課程,更是平衡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合作意識和進取精神、激發學生激情和能量的重要途徑。
“雙減”政策落地實施以來,山陽縣牢牢把握“加”與“減”的辯證關系,全面推進教體融合發展,在學生校外培訓、課后課業負擔上做“減法”,在開展體育運動豐富學生學習生活上做“加法”,通過開展多彩的體育運動來豐富師生的學習和生活,持續釋放教育活力。
“為了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以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文體活動、常態化開展興趣班社團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等活動為抓手,整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不斷強化教育合力,持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教育質量。”山陽縣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崔孝崗說。
山陽縣第五屆文化藝術節
據了解,在2024年6月舉辦的山陽縣第五屆學校文化藝術節上,全縣部分學校的5000多名師生通過12個大型文體節目演出展示了當代中小學生的精神風貌,1000多件(幅)師生書畫藝術作品向觀眾展現了愛國、奮斗、發展、繁榮的時代新聲。
中村中學積極整合社會教育資源,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勝江為學生傳授“八仙鼓”表演技藝,將獨具地域特色的社火、面塑、花鼓等民間技藝引進課堂,“非遺文化”進課堂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和進取精神。2023年12月,中村中學被命名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
豐富多彩的“進校園”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近年來,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立足地域教育資源特點,通過邀請“科技大篷車”、鄉賢能人、民間藝人、道德模范、公安民警進校園等開展各種育人工作。全方位多層次融合教育資源,釋放了教育活力,激發了教育潛力,教育質量得到持續提升。全縣7萬多名中小學校及幼兒園學生、40多萬名群眾直接或間接從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得到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