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以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為目標,以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為方向,通過“樹標桿、搭平臺、建橋梁、改評價”等舉措,著力打造“政治素質強、教育站位高、國際視野寬、五術要求精”的職業教育“金師”隊伍。

——樹標桿,營造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 

依托陜西省“大思政課”均衡發展示范校建設,育名師、樹標桿,激勵廣大教師快速成長。名師引領的氛圍正在形成,現有全國模范教師1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全國職業教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員1名、委員3名,陜西省優秀教師、陜西省師德標兵2名,陜西省教學領軍人才1名、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陜西省技術能手30名。為進一步強化教學中心地位,評選思政育人、教學建設、科研創新、社會服務、技能大賽等方面的育人標兵、教學英才等55名,并在教師節大會、教學工作會等重要會議上進行表彰,引導廣大教師不斷成長。

——搭平臺,建立全面發展的成長機制 

聚焦“政治素質強”要求,依托數字馬院、文林大講堂等平臺定期開展教師思想政治輪訓、教師集體宣誓等活動。舉辦“各界名家講思政”、“思政云講堂”等活動5期,“菁英論壇’活動17期,增進教師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聚焦“教育站位高”要求,定期組織教師參加革命傳統教育、社會實踐鍛煉、教育政策學習、制度交流研討等活動。開展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大國工匠進校園報告會3次。開發“工匠精神大講堂”“煤炭產業發展論壇”“煤炭工人運動史”等特色項目與課程。建設社會實踐基地64個,選派69支社會實踐團隊前往鄉村振興一線開展實踐,引導教師在理論與實踐中涵養高尚師德和教育家精神。

聚焦“國際視野寬”要求,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打造“能源職教”品牌。先后選派80名教師赴德國、新加坡等國家開展學習交流。牽頭為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制定采礦技術員、藥學技術員職業標準2項。與亞鉀國際、旭陽集團共建海外技術技能培訓基地2個,參與建設吉爾吉斯斯坦“秦嶺工坊”、馬里中醫藥魯班工坊。

聚焦“五術要求精”要求,多措并舉提升教師的“道術、學術、技術、藝術、仁術”。開發“教師發展云平臺”,建立教師成長檔案,實現定制化培訓,服務教師專業化發展。推進崗課賽證融通,讓教師在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社會培訓中不斷強化能力。常態化實施教師企業實踐鍛煉,提升實踐教學能力。支持教師參與虛擬仿真實訓室、智慧教室、大數據中心建設,鼓勵教師參與專業、課程、教材數字化升級改造,讓其在實踐中不斷強化數字技能。

——建橋梁,貫通校企融合的發展路徑 

牽頭組建煤炭行業、康養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2個,組建渭南經開化工、咸陽綠能、秦創原高端裝備(礦山)人才3個市域產教聯合體。對接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與陜煤集團、延長石油集團合作,建設能源化工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智能制造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依托聯合體、共同體成立了碳中和研究所、智慧礦山研究院等技術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橫向技術服務96項,合同額1427.66萬元,科技成果轉化20項,獲評陜西高校秦創原建設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績效評估A等次。支持各二級學院成立虛擬教研室,與企業一線人員共同開展課程建設,增強校企之間的良性互動。印發《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校企人員互兼互聘管理辦法》,聘請大國工匠、技能大師、非遺傳承人等來校任教,根據專業建設與企業需求,定期組織教師前往企業掛職,參與企業真實生產項目。不斷完善雙向聘用機制,進一步促進校企深度融合。

——改評價,形成爭做先鋒的發展環境 

建立以服務學生成長為根本、以促進教師發展為中心、以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為重點的積分制績效評價體系,著力解決“讓魚上樹”的考核現象,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激發了教師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讓學校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實現“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項一等獎、科學技術研究優秀成果2項三等獎”的重大突破;實現“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國獎5項”的重大突破;實現“技能大賽獲獎數量翻一番”的歷史性突破。也實現了教師成就感、榮譽感、獲得感、幸福感的大幅提升,全體教師奮勇爭先、積極奉獻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良好氛圍已然形成。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