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兩大辦學特色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4-12-18 10:10:09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始終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品牌強校,緊緊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較強社會責任感、職業素養和創新精神,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積極打造明德文化育人特色、實踐育人特色,以特色為牽引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創新工作思路,打造明德文化育人品牌
學校立足辦學傳統和文化積淀,組織召開了明德文化育人特色建設推進會,印發《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大學文化建設規劃(2024-2028)》《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明德文化育人實施意見》,形成了“五融入”的明德文化育人工作體系,即將明德文化育人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教學課程體系、科學研究工作、管理服務工作、大學文化建設,積極打造“教在明德”教風建設品牌和“學在明德”學風建設品牌。
拓展空間,深挖明德文化內涵。學校依托陜西省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陜西省政協中華文化研究院明德文化教育學院等平臺,開展明德文化研究。舉辦全國“新時代明德文化與現代文明”研討會,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明德文化。籌建明德文化教育館,將其作為對師生進行明德文化教育的重要平臺以及展示學校明德文化育人成果的重要窗口。組織編寫《明德文化概論》,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傳統文化必選課。同時,將教學評建與明德文化育人特色建設有效銜接,在師德水平、教師培養培訓、教學內容與課程資源建設、質量控制等觀測點建設中相互支撐、相互印證。
完善頂層設計,構筑實踐育人新格局
學校積極探索實踐育人規律,不斷完善實踐育人體制機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實踐育人的實施意見(修訂)》等文件、制度20余項。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334”實踐育人工作體系,即以“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形成育人主體合力;全過程育人,建立育人鏈條;全方位育人,構建育人大格局)賦能實踐教育,以“三個平臺”(實踐教學平臺、社會實踐平臺、創新實踐平臺)強化實踐教育,以“四百工程”(百名學生訪百村、百名學生訪百企、百名輔導員訪百家、百名教師訪百企)助推實踐育人。
把握實踐教學的關鍵內容,重構“2348”實踐教學體系。即按照“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實踐鍛煉、素質提升”五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導向,著力重構具有“兩性”(多元性、開放性)、“兩化”(一體化、模塊化)、“兩循環”(內循環、外循環)特點的“兩環節、三層次、四維度、八模塊”為主要內容的“2348”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建立集教與學、實驗與實習實訓、“第一課
堂”與“第二課堂”、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于一體的實踐教學運行模式,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確保實踐教學體系目標明確、系統設計、整體優化、科學規范,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實踐教學運行保障機制,有力地強化了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
緊扣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兩條主線,豐富實踐育人的載體和途徑,激發青年在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中擔當作為。引領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年均志愿服務2.5萬余人次,參與師生共計萬余名,參與各項志愿服務活動400多場。在服務大型體育賽事工作中,學校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級優秀組織單位榮譽,被西安市委宣傳部授予大學生成長發展共建伙伴單位。
2024年暑期,學校在“四百工程”思政實踐專項活動中,面向全校公開選拔2200余名學生、300余名教師、組建200余支團隊云南、貴州、甘肅、廣東等16個省,新疆、西藏等5個自治區,西安、廣州、南京、延安等56個市區(縣),成功搭建了學校與社會、師生與企業、學校與家庭緊密聯系的橋梁,受到媒體的關注和社會的好評。學校被陜西省委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共青團陜西省委評為“省級示范學校”,赴陜西鎮巴“七彩假期·情系鎮巴”暑期社會實踐隊被評為省級優秀團隊;“雪域陽光書屋·助力鄉村振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獲西安市第二屆青年志愿服務項目銀獎,“沐晨 童心橋”基于鄉村文化重塑的留守兒童公益助學志愿服務項目獲得銅獎。
在明德文化育人和實踐育人兩個特色的相互促進下,學校形成了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培養出一大批品學兼優、深受用人單位滿意的學子,為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注入無限活力和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