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立足藝術院校專業特色,積極構建“藝術+思政”大思政育人品牌,通過“藝術+思政”模式革新傳統思政教育,以藝術方式啟智潤心,增強藝術使命感,傳承紅色基因,以藝術之光點亮思政之美,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春風化雨。近年來,學校整合專業特色與藝術教育資源,將思政與時政、藝術緊密結合,豐富“藝術+思政”內容,通過成功舉辦民族室內樂音樂會、參與央視《星耀未來》全國器樂精品演奏會美育成果匯報專場演出、錄制“詩歌里的中國”系列節目等活動,師生們用藝術的形式表達了對黨的熱愛和對新時代的歌頌。同時,學校還開展了學習《尚長榮:做平常的人,演不平常的戲》活動,用身邊的榜樣激勵廣大師生學習老一輩藝術家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此外,學校排演了秦腔戲歌《奮斗起航》等作品。在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文化藝術年暨中國-中亞青年藝術節開幕式上,學校舞蹈學院、戲曲學院、影視傳媒學院百余名學生分別在歡迎儀式和開幕式中表演舞蹈節目《春天》、參演信天游與秦腔節目《戲樂綻風華》。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學校原創詩劇《追尋》在西安上演,生動演繹出新時代的山河巨變與新征程的奮進凱歌。

1.陜西藝術職業學院師生表演的舞蹈《春天》亮相“中國-中亞峰會”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師生表演的舞蹈《春天》亮相“中國-中亞峰會”

19.陜西藝術職業學院原創詩劇《追尋》在西安上演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原創詩劇《追尋》在西安上演

思政與時政深度融合

學校緊貼時政熱點,加強內容策劃,尋找思政教育與時政關注的最佳結合點,不斷拓展“大思政”平臺,音樂學院青年教師帶領學生應邀參加央視《星耀未來》全國器樂精品演奏會美育成果匯報專場演出,亮相央視舞臺,用琵琶演奏《唱支山歌給黨聽》;音樂學院教師常燕妮亮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交響音樂會》,參與領唱《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用歌聲祝福黨的生日。這一系列的品牌創建活動經由網絡推廣,有效引導青年學生對思政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中澆鑄理想信念,青春向黨、青春報國。

思政與藝術深度融合

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學校緊貼新時代學生審美心理,將思政與藝術作品創作深度融合,編創的舞蹈節目《春天》、參演的信天游與秦腔節目《戲樂綻風華》;創編的秦腔經典劇目《呂布試馬》《失子驚風》與《太廟請罪》以及原創舞蹈劇目《載樂之舟》、原創舞蹈《喜雨》、原創詩劇《追尋》等成功上演,其中不乏走上國家級舞臺的成功案例。充分利用重大節日等節點,加強內容策劃,開展文學、美術、攝影、音樂、舞蹈、短視頻等各類型作品創作,讓學生在創作中感悟思政力量,以藝術之光,點亮思政之美。其中,學生團體創作的《盛世修典 樂府華章——新時代盛世歌舞修復者》項目榮獲第十四屆“挑戰杯”秦創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決賽金獎;繪畫系列作品《丹若飄香賡續傳統文化》入選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活動“水墨校園”繪畫聯播。

dacb768b1891e056b0ff6a840c5bb468

學生團隊在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文化藝術賽道榮獲金獎

1a4e3e15df3feed7907a7fc1ed491752

學生團隊在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中職·戲曲表演”賽項榮獲銀獎

線下與線上深度融合

學校著眼藝術類高職院校網絡思政現狀,堅持“內容為王、渠道為要”,加強線下內容供給、線上渠道拓展,線下線上同頻共振,在創新“藝術+思政”網絡育人形式的同時,努力拓展思政育人網絡空間,把握藝術類專業學生網絡學習生活特點,摒棄“千人一面”的思政教育,在線下活動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學校也注重線上傳播渠道的拓展。通過加強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號等平臺運營,并與各二級媒體平臺聯動,形成媒體矩陣,實現線下文藝作品創作與線上展播同頻共振。

設立“主題教育”“藝海學無涯”“藝海師者”“藝海奮楫”“專業聚焦”等欄目,及時刊發師生創作的戲曲、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海報、舞蹈等豐富的文藝作品廣泛宣傳,實現線下文藝作品創作與線上展播同頻共振,增強了網絡“陜藝”聲音。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