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示了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立項名單,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骨干成員趙冬月副教授負責的“烏茲別克斯坦蘇爾漢河東岸區域古代人群的骨骼考古學綜合研究”位列其中。

蘇爾漢河是中亞最大流量河流阿姆河的一條主要支流,在烏茲別克斯坦的鐵爾梅茲市附近匯入阿姆河。《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此處的“媯水北”所說的就是蘇爾漢河流域一帶。

趙冬月說:“蘇爾漢河東岸區域的這些人類骨骼,隱藏的大量歷史信息,不僅能回答‘他是誰,從哪里來’,還能回答‘他吃了什么,干了什么’”。趙冬月和中亞考古隊同事們,正通過大量的田野考古發掘和現代技術分析,慢慢揭開一個個困擾考古學界多年的問題答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科學技術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提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西北大學提出設想,希望能夠建設集空間遙感、數字地球、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一體的“絲路遺產數字活化共享工程”,以虛擬重現、歷史敘事、文化關聯等形式,展示絲路文明交流互鑒、繁榮發展的歷史圖景。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上揭牌

2023年5月,以陜西省文物局為牽頭單位、西北大學為實施單位,統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等陜西省內外優勢資源建設的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上正式揭牌。今年5月,在省教育廳、省文物局的指導和多方努力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西安分中心落戶西北大學,與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互相賦能一體化發展。分中心致力于集成地面、航空、衛星信息,在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遺產監測、數字化保護等方面,完善和創新相關理論和科學技術方法,構建遙感考古學-空間考古學學科體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西安分中心落戶西北大學

長期以來,中亞考古隊將西北大學首創的以考古學研究為價值的認知體系、以文物保護技術為價值的保護體系、以文化遺產管理為價值的傳承體系的“三位一體”考古學學科體系引介到了中亞,在實踐中運用、推廣我國大遺址考古的工作理念與方法、勘探技術和工具。他們為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該國考古發掘史上首個遺址保護大棚,安裝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環境監測儀器和安全監控設備;解決了世界文化遺產塔吉克斯坦薩拉茲姆遺址困惑已久的水系分布難題。

費爾干納盆地考古中、烏、塔、吉四國2023年度聯合考察與學術交流

中亞考古隊探索出“大范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相結合”的工作模式,近年來,在中亞五國以及伊朗、蒙古、俄羅斯、尼泊爾等國,累計調查和發現遺址近300處、發掘遺址7處,在烏茲別克斯坦被國際學術界認為的“空白地帶”新發現數百處古代文化遺跡,找到了《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的古代康居和西遷后月氏的文化遺存,明確了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學特征及其遷徙演變過程,厘清了月氏和貴霜兩類不同遺存的關系。這些成果對國際學術界的一些流行觀點甚至寫入教科書的結論提出了挑戰,從而獲得了不容忽視的學術話語權。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館開館

為匯聚多方智力資源,進一步把國內相關學科新技術新理念廣泛推廣到中亞,今年10月,西北大學正式啟用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撒馬爾罕分中心、揭牌鐵爾梅茲分中心,并在哈薩克斯坦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成立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伊塞克分中心。

這些國際化學術交流、科技合作平臺的建設,為推動我國與中亞國家在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領域深度合作與高水平專門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支撐。

中亞考古隊隊長王建新介紹,隨著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學者的加入,地質學、地理學、生物學等多學科新技術的運用,絲綢之路研究的現代化水平和闡釋能力大大提升。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