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市:“均衡、優質”齊駕并驅,有力推動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張冬梅
發布時間:2024-12-18 08:45:5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關系千家萬戶,教育公平要融入教育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華陰市教育發展工作堅持“城區擴容、農村提優、條件提質、內涵發展”的辦學思路,深化義務教育管理改革,延伸優質發展高中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學前教育,全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持續向好。
舉全市之力高位推動,教育生態持續向好向優
黨政齊發力、全市一盤棋,把優先發展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定期研判教育發展現狀,著力整合全市教育資源。先后召開動員會、培訓會、推進會15次,部署安排和及時調度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近三年來,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會等召開會議28次,其中涉及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17次,研判教育發展現狀,分解任務、落實職責、全力推進。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分工方案》《華陰市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方案》《關于全面推進新時代華陰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市人大、市政協先后12次視察、調研教育工作。教育系統扛牢主責主業,實施“轉三風·強隊伍·提質量”三年行動計劃,出臺“華陰市中小學管理常規、教學常規、學生學習常規指導意見”等,用系統化思維全面塑形華陰教育發展新樣態。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協調聯動,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合力攻堅”的工作推進機制,全社會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氛圍日趨濃厚,發展環境持續向好。
久久為功實施增容工程,辦學條件整體提質升級
連續多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教育民生項目列為華陰市十件民生實事之首。按照《華陰市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規劃的實施意見》,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實施了城區學位增容“126工程”(新建初中1所,小學2所,幼兒園6所)和農村學校提升改造“114工程”。截止目前,太華初中、望岳小學、蓮岳小學、太華小學建成投用,新增學位6120個,學校布局優化提質,教育承載能力不斷提升,“擇校熱”和“超標準班額”現象得到有效化解。與此同時,投資4億元完成了學校薄改工程和校園信息化建設,新建校舍7.26萬平方米,改擴建體育場地4.5萬平方米,系統改造3000間教室防近視照明設施。投入4100萬元改擴建各類功能部室345個,消除超標準班額130個。實施“三名+”建設,做強教育聯合體,全面振興鄉村教育,落實鄉村教師各項待遇,發放鄉鎮工作補貼和鄉村教師生活補助944萬元,從“硬軟件”雙提升全市辦學條件,為華陰教育的后續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持續用力開展全員培訓,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全面提升
近三年,累計招聘義務段教師206人,其中體藝教師53人。按照“總量控制、城鄉同步、動態調整”原則,印發《華陰市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實施辦法》,深入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加強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力度,全面實施校園長和中層干部聘任制,完善后備干部庫建設管理,加強對教師工作的過程性評價和年度、聘期考核。交流教師240人、中層干部26人。組建“三名+”研修共同體185個,參與培訓教師1440人次,培育“三級三類”骨干教師384人,120名教師榮獲渭南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稱號;開展交流研討活動250余期,開展送教送培活動2900多次,有效發揮了名師研修團隊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實施陜西省“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項目,346名省級專家同華陰市304名“種子教師”(從幼兒園到高中、覆蓋14個學科)形成一對一、三年期的結對幫扶,為市教育后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石。
五育并舉強化內涵建設,辦學特色更加豐盈多彩
以教育評價改革為引擎,一體化、全局性推進“五項管理”“雙減”和“課后服務”,“三個課堂”建設初顯成效。圍繞德育、課程、課堂、體育、藝術、信息科技、綜合實踐等7個層面,融合常態視導、隨訪督導、專業指導3條路徑,組織內涵建設評看93場次,每年高水平舉辦藝術節、科技節、運動會等,辦學內涵縱深蓄力、持久發力。以培育和踐行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常態化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活動,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積極落實黨政領導講思政課制度,深化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推動“思政課堂、課堂思政”全覆蓋,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廣泛開展“童心向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非遺進校園”“中華經典誦讀”“我們的節日”等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引導青少年從小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深挖“本土”資源,積極構建“五育”并舉一體化格局和“五育”融合多樣化育人途徑,將“與華相宜”人文理念融入素質教育新內涵,形成了以“華陰老腔非遺傳承校”——衛峪中心小學為代表的素質教育特色校,華陰老腔、迷胡、紅拳、剪紙、書法、“紅領巾志愿服務”“勞動鑄就夢想”等非遺民藝傳統課程、勞動教育課程走進校園、豐富學生生活,全市學生陽光自信、積極向上。
以點帶面統籌教育發展,與華相宜新質教育初具雛
華陰教育發展乘創建陜西省“雙高雙普”市、“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之勢拔節而上,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聚力更公平的教育、更有質量的教育、更有活力、有溫度的教育,以教育質量提升為主線,以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市為總牽引,一體實施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特色發展、職業教育質效協調發展和民辦教育規范健康發展擴優提質行動“五大項目”,全力打造“與華相宜新質教育”。印發《華陰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方案》,建立政府和教育雙線責任制,落實政府創建主體、部門協同推動、鎮辦環境保障、學校內涵發展、督導指導督辦、社會關心支持“六個責任”,將創建工作納入“創亮點”“爭優點”“保重點”“深改點”,形成多線推進、齊頭并進的態勢。組建七個教育發展聯合體,每個學區內實現教學資源同享、教學研究同行、教學監測同步、課程開發同鑒,實施捆綁考核、一體發展。通過13個輪次的自查自評、校際互評、市級督評、督點回訪,形成壓茬推進創建效應,加快短板消除和整改提升,有力推動了創建工作高效進展,并以創建為契機為載體,撬動華陰教育全面健康快速發展。
用好質量監測的“尺子”,走實優質均衡發展的“路子”
20所中小學校712名學生,參加了2024年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的質量監測,涵蓋學生德育、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體育、藝術、勞動、心理健康等學科領域的核心素養、學業水平和發展狀況等。按照《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工作規程》第九條“根據申報縣學科領域教育質量監測結果計算義務教育質量綜合系數和校際差異系數等。申報縣義務教育質量綜合系數≥0.5,校際差異系數≤0.15,學生身心健康狀況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則為達標”規定,華陰市義務教育質量狀況和校際差異狀況均達到認定標準。
華陰市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市工作以“項項達標、校校達標”為教育資源統籌發展的目標,全面推進實施城鄉一體化建設,最大化保證了城鎮和農村學校在資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質量等方面的均衡、優質。同時,突出德育教育、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和“小美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社會對教育的認可度逐年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