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與接受:藝術教育的新媒體之維
作者:李制
發布時間:2024-12-17 09:18:2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所有人向所有人傳播的新媒體技術極大提升了傳播效應,與帶有文化普及性質的藝術教育相契合。應用新媒體開展藝術教育,可通過有效轉化教育信息來應對教育者“缺席”現象。新媒體傳播中的教育信息不止于制作電子版教學材料并上傳至互聯網,互聯網傳播注重受眾體驗,此時的信息傳播不可等同于傳統的知識傳授。在傳播視野中,學習者既是接受主體,也是學習主體;藝術既是傳播信息,也是傳播媒介。新媒體技術要在傳遞藝術信息、激活藝術媒介功能兩方面激活學生主體性。
[關鍵詞]新媒體 藝術教育 教育信息 互聯網傳播
基金項目:共青團陜西省委2024年全省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研究課題“轉化與接受,面向新時代大學生文化培育的路徑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40501)。
引 言
新一代大學生成長于互聯網環境中,中學階段線上學習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們掌握了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并利用互聯網資源自主學習的經驗,這為高校文化育人提出了應用新媒體的新要求。應用新媒體技術推進“互聯網+教育”、提升教育傳播質效的關鍵,是將藝術信息轉化為適應互聯網傳播的教育信息。學者所論“傳播者對原有信息總是要進行一定的剪裁,以符合傳播的要求和傳播的目的”,正是此義,其重點是把握受者信息需求,連接傳受兩端的共同經驗,其起點是明確新媒體傳播對于信息的基本要求。
可傳播的教育信息
1.新在何處
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育信息轉化,應以指證新媒體概念特點為前提。從口耳相傳,到印刷、廣播、電視,媒介的發展亦即技術的發展。正如電視電影融合了文學、美術等既有媒介技術一樣,新媒體也是一種廣泛融合既有媒體優勢的新技術,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的不同組合賦予其多樣化形態,在諸多新形態中,短視頻因適應互聯網傳播需求而受到大眾青睞;同時,作為易學習、易操作的面向大眾的技術,新媒體極大降低了信息傳受兩端的自制、復制難度。概括地說,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可歸納為:媒介的融合性、信息的多樣化、傳受兩端的互動性,以及互聯網帶來的傳播的即時性、推送的個性化等。
從發展角度看,新媒體又是一個相對概念。1959年,麥克盧漢參加全美高等教育學會會議時,曾就“電子革命:新媒體的革命影響”發表主題演講指出,印刷術把口耳相傳的教育一掃而光,這種傳授方式構建于希臘—羅馬世界靠拼音文字和手稿在中世紀流傳下來。幾十年之內,印刷術就結束了2500年的教育模式。我們的時代所得到的信息不是新舊媒介的前后相繼的媒介和教育的程序,不是一連串的拳擊比賽,而是新舊媒介的共存。
20世紀中葉的“新”,是電子信息技術所對應的廣播、電視媒體之于印刷術所對應的紙媒;當下所探討的“新”,則指向基于數字技術的網媒。數字技術、新媒體、互聯網三位一體,學者將其概括為:“20世紀后期在世界科學技術發生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的,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苯涍^多年發展,新媒體已然“祛魅”,隨著便攜式、“傻瓜式”的機械設備、移動App,以及人工智能的普及,傳播模式發生著變化,媒體支配大眾的傳播正轉變為大眾參與傳播的媒體,新媒體成為“所有人向所有人傳播”的重要媒介。
2.新媒體信息的價值生成特點
一般認為,在影響信息傳播價值的內外部規律中,信息內容是傳播價值的核心因素。應用新媒體開展藝術教育,須把握其信息價值生成特點。
首先,新媒體信息的傳播價值生發于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的跨文本互文關系中,而以訴諸視覺的靜態或動態圖像為要。海德格爾所論“世界被把握為圖像”,道出現代社會人們認知價值的視覺轉向,新媒體信息是此轉向的直觀體現。值得注意的是,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可分別對應文學、書法、繪畫、攝影、音樂、戲劇、影視等不同藝術形式,信息價值亦在門類藝術互相“引用”和“揭示”彼此意義的過程中生發新意。
其次,新媒體信息的傳播價值由傳受主體共同建構。傳者發布的信息只是半成品,信息內容在受者的參與過程中不斷完善,在此過程中,傳者希望受者能夠認同并傳播信息中的觀點,受者希望獲得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傳受兩端的雙向預期,不斷豐富、共同塑造信息的形式與內容。
再次,新媒體信息的傳播價值與受者實際需求密切相關。信息的感知形式能否直觀指向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受者是否點擊;信息的內容是否集中、簡明、高效地解決受者面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傳播價值。論者指出,信息是否被接受,當然與受者的“主觀態度和行為意向”相關,但僅就信息本身而言,人們的接受行為主要取決于信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總之,信息傳播價值是傳受主體在雙向選擇的互動過程中建構的,傳者以實現傳播意圖、提升傳播效應為目標組織信息內容,受者往往是主動地、有選擇地接受信息;傳受主體共同建構信息價值。
3.可傳播的藝術教育信息
教育研究和實踐歷來重視應用新技術、新媒體。1963年,上??茖W教育電影制片廠制作的科教片《寫好毛筆字》便是一次示范。該片近來再次流行于互聯網,截至2024年8月1日,“B站”播放量已達10萬次,抖音、微信視頻號等平臺也有大量的二次創作。顯然,它自身不具互聯網語境中的即時性和互動性,但能跨越60余年的時間而再度流行,亦足以說明它滿足新媒體傳播對教育信息的要求。
第一,它由書法家沈尹默擔任顧問,專業編劇、導演、攝影團隊負責制作,在源頭上保障了教育信息的質量。第二,它拈出了執筆運筆、間架結構等關鍵信息,組織起簡練、準確、生動、有序的信息內容。第三,它針對青少年學習者的心理特點,在約24分鐘的時長中,平均每1至2分鐘集中討論一個具體問題,并結合實際生活設計情節,令學習者在生活經驗中印證知識。
論者指出,可傳播的教育信息主要由傳者專業水準、信息內容質量、滿足受者需求等要素共同構成,概括講,可傳播的藝術教育信息亦須符合教育規律。
作為傳播信息的藝術:改變了什么
在傳播視域中,藝術既是信息,也是媒介;作為信息,它須具備新媒體傳播的基本要求,作為媒介,它須連接信息傳受主體。
1.新媒體改變藝術信息的形式和內容
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視聽信息呈現形式,也就改變了藝術教育的教學材料呈現形式,直觀體現為新媒體終端對藝術信息的組織方式提出新要求。以智能手機終端為例,在16∶9的豎屏顯示器上呈現約206cm×103cm的《溪山行旅圖》的電子復制品,與將該圖的噴繪復制品展于墻上相比,顯然前者更適宜當下的互聯網傳播,而后者更貼近原作品的感性形式。當作品被16∶9的終端方框限定,對藝術信息的剪裁、重組便隨之而來。正如學者所論,新媒體技術導致作品本體的泛化與消解。在這種意義上看,新媒體傳者對作品(電子復制品)進行再加工,實質上是對作為教學材料的藝術信息的重新組織。
2.新媒體改變藝術信息的傳播方式
互聯網傳播的碎片化傾向,使人們更愿傳播和接受簡短、明晰的信息,這令短視頻成為當下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傳者(同時也是教育者)應意識到,應用短視頻開展藝術教育不止于對經典作品進行形式上的剪輯。將一部演出時長約為2小時的戲劇作品,轉化為15秒至15分鐘的內蘊藝術教育信息的短視頻作品,是基于該作品關鍵信息的教學設計。這要求傳者預先結合教育目的,提取并圍繞關鍵信息進行整體設計,以便受者可以循序漸進地掌握體系化知識。
3.新媒體改變藝術信息的接受觀念
藝術作品通過特定形式包蘊信息,往往是潛藏的、復雜的,甚至是難以言傳的,但“人的行為總是傾向于流入最省力的路徑”。在“信息爆炸”中,受者更傾向于點擊預期回報高、成本(時間、物質、能力)投入低的信息,其中,時間成本尤為受者重視。傳者需充分考慮接受主體的心理預期,在時間維度上統籌訴諸空間的美術與訴諸時間的音樂等不同藝術形式。
總之,傳者須跳脫出傳統教學觀念,通盤考量教育、傳播、藝術三者關系,順應新媒體傳播對信息形式的需求,把握接受主體對信息內容的預期,圍繞關鍵信息進行剪輯、重組,以期提升傳播效應。
作為傳播媒介的藝術:文化培育
藝術有自己的物質媒介,如畫筆、絲竹等;有自己的符號媒介,如線條、音符等;有自己的傳播媒介,如紙張、磁帶等。媒介可被理解為一種制造、呈現、傳遞、獲取、交流信息的工具。作為工具,藝術以其直觀的感性形式和豐盈的情感態度,長期發揮著傳遞信息的功能,且所能傳遞的信息超越了藝術本身而廣泛涉及人的生活世界,潛移默化地發揮著文化培育功能。
在互聯網環境中更好地發揮藝術的媒介功能,首先面臨的問題是:人需要怎樣的媒介?信息接受端若是一臺電腦,則媒介只需保障信息傳遞的完整、穩定、準確即可;若接受端是人,則是另一回事,因人接受信息,是基于對該信息的感知。如學者所論,那些“以人為中心的、體現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質特征和人性化特征的媒介,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媒介”。僅就形式而言,信息的感知度越高,越容易被人“讀取”。藝術便是這樣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可感知的媒介。
1.藝術是日常生活的媒介
這一說法乍聽來有點反直覺,在我們的觀念中,藝術是獨立于日常生活的,有著一片外人勿入的“王國”,但正如貢布里希所反復強調的“從來沒有大寫的art”一般,藝術也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技術,重要的是,這種技術來源于并且服務于生活需要。正因此,我們才能根據各個歷史時代藝術所傳遞的信息,去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文化。在這種意義上,杜威在經驗與藝術間畫上等號,認為只有進入了人的經驗的對象才是“為所有的人所接受”的藝術品。因此,作為傳播媒介的藝術或許不必多么“純粹”和“高級”,但不可脫離人的生活經驗。
2.藝術是直達心靈的媒介
作為媒介,藝術所傳遞的信息本應是無須解釋,便能讓人心領神會的。鄧以蟄概括為“愉快即了解,了解即愉快的感情的心賞”??梢哉f,藝術直達心靈的媒介特性,使它在傳遞信息時具有天然的優勢。需要指出的是,鄧以蟄所論的“心賞”,不是專就文人雅士而言,從其文章的標題“民眾的藝術”便可以知道,它是人民大眾共有的能力,王一川將其概括為“公賞力”。這意味著以藝術為媒介的傳播,不只是面向分眾的、被精準推送的傳播。
3.藝術是文化培育的媒介
藝術以直達心靈的方式,傳遞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質”,使其得以成為跨越語言、文化、學科的媒介。在中外藝術發展歷程中,多有不同時代、不同藝術門類的作品呈現同一主題的現象。對于大眾而言,那些呈現中國藝術中的“漁樵”、西方藝術中的“母與子”等主題作品,所傳遞的信息主要是該主題的文化信息和歷史信息。
人們生活和勞動于同一世界,形成類似經驗,擁有相通的情感;作為媒介,藝術傳遞和連接著人們的經驗和情感。如果傳者注重藝術的媒介屬性,則藝術信息可以轉化為通過藝術開展的教育信息;如傳者忽視藝術的媒介屬性,則可能使教育信息止步于應用新媒體進行藝術技能訓練。
教育信息的轉化與傳播
經過對新媒體傳播特點、新媒體信息價值生成特點、新媒體傳受主體的作用,以及藝術信息、藝術媒介相關問題的思考,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教育信息的轉化與傳播問題。
新媒體語境中的教育信息轉化與傳播,是由教師或教育機構等傳播主體,將藝術信息轉化為具有傳播價值的教育信息,并通過互聯網以擴大傳播范圍、提升育人質效的教學活動。教育信息的傳播價值由傳受主體共同建構,凸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理念的現實意義;教師在信息接受中的“缺席”,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養成,對教育信息的內容功能提出要求。
1.做好視覺轉化,直觀體現學習者的實際需求
教師在信息接受中可能出現的“缺席”,使教育信息的封面與標題成為學習者判斷其信息價值的重要標志。新媒體傳播中的封面與標題,構成“語—圖”互文關系,圖像與文字應協同體現教育信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其中,封面圖像信息尤為重要。封面圖像以訴諸視覺的造型藝術呈現教育信息價值,可在相應空間中融匯更多信息,是抽象知識的可視化轉化結果,是連接教育信息與學習者的媒介,也是學習者發揮主體作用的起點,在教育信息傳播中起到誘發學習者學習心向和學習動機的作用。
2.提取關鍵信息,促成學習者的認知同化
奧蘇伯爾認為,學習是新觀念被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同化、儲存和相互作用,原有觀念同時發生變化,新知識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從而獲得意義的過程。學習者的“原有觀念”或“原有認知結構”是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的結果,此二者都指向學習者共同的生活經驗?;ヂ摼W正成為現代人接受社會教化、形成共同經驗的重要渠道,影響著人們的原有認知結構。教育信息的媒介作用,便是通過直達心靈的共同經驗連接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促成自主學習順利進行。在這種意義上,教育傳播中的關鍵信息須提取、呈現和發揮共同經驗的同化作用。
3.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習者解決問題
當學習者面臨的具體問題與原有認知結構有較大差異時,自主學習難以繼續。認知發現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形成和發展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教育信息亦須包含問題情境,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此處體現。教師如能在情境中合理剪輯信息素材,使之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提示和線索,則可以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和發現事物原理。由此,我們可將教育信息視為經過教師轉換后的藝術信息,即教師將大量“緊密聯系的知識項”剪輯為適應新媒體傳播的信息素材,并結合解決具體問題所需的認知結構,對這些信息素材進行周密的設計和組織,以引導學生經由給定的概念性知識,自主發現過程性知識,進而習得理論性知識。在這種意義上,應用新媒體開展藝術教育不是任由學生盲目學習,而是通過內蘊認知心理的教育信息,引導學生拓展和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
結 語
在新媒體教育信息傳播中,學習者同時是信息接受主體,教育者同時是信息傳播主體,此時,教育信息不止于教學材料,教育信息轉化不止于將知識點上傳至網絡平臺。新媒體傳播中的學習者可以選擇性地接受信息,既可以選擇何時、何地接受信息,也可以選擇是否接受完整的信息,甚至可以選擇不接受信息;教育者作為信息的發布者和“把關人”,亦須依據教育規律,將教學材料轉化為滿足學習者實際需求、促成學習者認知同化、解決學習者具體問題的信息,“以美育人”在其中,“以文化人”在其中。
參考文獻:
[1]劉世清.關于教育信息傳播增值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1(12):12-17.
[2]馬歇爾·麥克盧漢.麥克盧漢如是說:理解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廖祥忠.何為新媒體?[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5):121-125.
[4]邱均平,陳遠,倪超群.論網絡信息傳播的價值[J].山東社會科學,2009(1):58-61.
[5]徐玉萍.網絡信息傳播規律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11):14-17.
[6]高芙蓉.信息技術接受模型及其技術哲學涵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26(5):37-41.
[7]德格吉勒.新媒體視域下書法的傳播困境與解決之道[J].中國書法,2019(5):163-165.
[8]陳旭光.數字技術下新媒體藝術的美學變革與理論擴容[J].社會科學戰線,2021(4):180-188.
[9]王廷信.媒介演進與藝術傳播[J].美育學刊,2020,11(6):52-59.
[10]唐圣平.媒介與人:數字化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媒介?[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3):52-57+64.
[11]高建平.美學與藝術向日常生活的回歸——兼論杜威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理論淵源[J].文藝爭鳴,2010(9):5-10.
[12]鄧以蟄.鄧以蟄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3]王一川.藝術“心賞”與藝術公賞力[J].中國文藝評論,2015(1):58-74.
[14]何犇,李藝,毛文林.教育心理學[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
[15]張玉芳.基于媒體素材庫的學習內容構建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2(1).
(李制:西北工業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