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數智” “雙師雙課”為縣中提質
——以咸陽市旬邑中學為例
作者:秦秀麗 燕亞軍
發布時間:2024-12-16 10:19:2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旬邑中學是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2011年新校區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校區雖然硬件好、學生多,但也存在一些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2017年前后,縣域普通高中普遍出現生源流失問題。以2018年為例,旬邑縣中考成績前100名學生,選擇到西安、咸陽名校就讀的就有91名。除了生源問題,教學理念陳舊、教師隊伍結構失衡且老中青隊伍銜接不暢、優秀教師流失等問題,造成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發展面臨困境。
2018年,旬邑中學聯合陜西師范大學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研究所、陜西省教育廳教育技術裝備管理中心等單位,立足校情、學情、教情,嘗試以“雙師雙課”數字教育模式破解發展困境,實現了教育擴優提質和學校內涵發展的“雙豐收”。
“雙師雙課”是在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成果的引領下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線上名師+線下學校骨干教師+網絡直播平臺+AI大數據”混合式教學,旨在為學校引入稀缺名師資源和先進教學理念,引領學校教師提升校本教學和科研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達到教師成長、學生成才、學校成名的目標。
“雙師雙課”中的“雙師”指線上名師和線下學校教師,“雙課”指線上名師的直播課(云課)和線下學校教師的班課。該模式充分發揮了線上名師和線下教師的雙優勢。在教學實踐中,認真落實“三定”原則:一是確定以名師教研團隊研究出來的“‘雙師雙課’數字化教程”為課程框架;二是在名師的主導下,制訂具體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等,線上線下做到深度融合,無縫對接;三是確定線上線下課時比為1:2,如物理高三教學計劃為180課時,線上名師承擔60課時,線下教師承擔120課時。
“雙師雙課”專家庫由陜西省教育廳教育技術裝備管理中心成立,匯集了高中各學科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名校教師,省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數百余人,與縣域高中學校骨干教師共同構成“雙師雙課”教研團隊,有效彌補了學校師資薄弱的情況,為學校整體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雙師雙課數字化教程”由教研團隊根據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確定,并引入“學習共同體”理念及“三單”(預習單、學習單和作業單)教學法。學生在線下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預習單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初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線上名師根據學生掌握情況進行指導,突破難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適量作業檢查落實效果。
在課后作業環節,每個教室配備AI作業及閱卷系統終端機,這個終端功能獨特,不出教室即可完成作業布置—學生完成—數據采集的整個課后作業流程。憑借系統的數據分析功能,精確掌握每位學生的作業完成狀況(包括錯誤題目分析和學習進度),定期生成詳盡的學習報告,并據此為每位學生創建學習畫像,形成專屬的教學和學習策略,提供舉一反三的練習,真正做到了以學習者為中心,“因材施教、深度學習”在真實發生。
在旬邑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雙師雙課”數字教育模式最初在學校薄弱學科——語文學科開展教學實踐。教學實踐對教師和學生的觸動都很大,教師知道了“原來語文還能這么教”,學生也知道了“原來語文還能這么學”,語文課也從最不受重視的課變成了學生們最喜歡上的課,次年高考學校語文成績平均增長10分左右。大家初步接受了“雙師雙課”這個教學新模式。
于是,從2019年9月開始,學校在高中三個年級全面實施“雙師雙課”模式,該項目也被縣委列入當年“六大民生工程”之一。
經過幾年的實踐,學校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已初見成效,教學質量得到了突破性提升,后發趕超目標初步實現。一是學校教學教研氛圍均有較大的積極變化,教師專業能力得到發展,“三級三類”教師人數為史上最多;二是學校的一本升學率和高分段學生數量逐年增加,被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錄取的學生人數增多;三是生源流失現象明顯改善,學習好的學生留下來的人數增多。在2021年3月,“雙師雙課”教學成果獲得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雙師雙課”數字教育模式為縣域高中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和選擇。我們相信,隨著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也必將有力促使縣域整個教育向更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旬邑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