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縣域高中振興與義務教育間的關系思考
作者:劉 博
發布時間:2024-12-16 10:15:1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2021年12月,在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提出,要發揮縣域高中熱點輻射作用,帶動區域內義務教育段協同發展,完善普惠性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可見,縣域高中是縣域內基礎教育的“龍頭”,在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中承擔著重要使命。辦好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才能提升縣域教育整體發展水平,進而帶動縣域義務教育段優質均衡發展,促進縣域教育生態鏈整體健康發展。
一、現狀與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進高中教育,縣中辦學資源得到顯著提升,但眼下仍然存在諸多較為突出的問題。
(1)基礎投入不夠。縣中的發展受制于地方的財政水平和資金的投入力度,校舍和場館、設備儀器、實驗器材、新媒體設備等的建設或者更新都會受其影響。而地市、省城經濟發展較好和財政收入豐厚的地區能夠給予所屬高中更多的資金支持,因此,相較于縣中,省市高中在軟硬件方面擁有極大優勢,為提高教育質量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這對所在區域的縣中產生了較強的虹吸效應。同時,在縣中的綜合收入中,有限的自主資金也成了制約學校發展的原因之一。
(2)教研水平不高。優秀教師不僅課講得好,課堂組織得好,教學成績高,而且教科研水平也高。如果這些教師能留在縣中就能帶動一個年級甚至一個學校的集體教研。但教師越優秀,訴求也就越高,如對業務成長的渴望、對薪資待遇的希冀、對自身價值的認同,以及對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的訴求等。若這些訴求一直得不到滿足,相當一部分教師就會選擇離開自己曾經深耕的縣中,會直接導致縣中教研水平下降,也間接影響了義務教育段的教研水平。
(3)管理難度大。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個新的管理問題擺在縣中眼前——手機。大部分農村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從小對手機形成依賴,進入高中后仍會千方百計地違規使用手機,占用了大量本該學習的時間,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成長,還帶來很多其他次生問題。比如,由于父母在外,缺少關愛,遇到問題又得不到有效的救助,學習上也找不到自信,身邊又缺少榜樣,他們除了沉迷游戲、短視頻外,也因為手機的使用而產生更多的網戀、早戀、網貸、詐騙等問題。
種種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縣中的發展,縣中學生想考上好大學變得比較艱難。而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視,他們對縣域教育逐漸失去信心,便將孩子送到更好學校求學,這使得縣中優質生源流失情況越來越嚴重,反過來進一步影響了縣中的發展。縣中的發展受限又直接影響了義務段學校的發展,從而使得縣域教育生態圈不斷惡化。
二、問題解決策略分析
要振興縣域教育,必須先理解縣中為何衰弱,更要深刻理解縣中和義務教育段的關系,再明晰縣中如何變強。
振興縣中教育,要堅持把改善縣中學校的辦學條件作為促進普通高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在硬件上優先保障,在資金上優先安排。同時要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過硬、品質優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為學校發展注入持久動力。要始終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中心。直面短板,大力推進名師課堂、高效課堂建設,強化課前、課中、課后管理,積極探索“互聯網+教育”發展新模式,在服務管理的細節處下功夫。秉持“敞開大門辦教育”的原則,開展與城市名校全方位、深層次的交流合作,實現借力發展,快速提升。與此同時,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激勵機制,強化督導問責,深化招生管理改革,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健全幫扶結對措施,共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縣中要變強,不可忽略的是要建立建設生源基地,積極主動幫扶義務教育段薄弱學校,要深刻認識到義務教育段是高中教育的源頭,明白“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的道理,幫助義務教育段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實質是幫助高中學校自身發展。
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水滿大河淵。縣中和縣域內義務教育段的小學、初中是相互成就、相互提升和共同進步的關系。以優先發展縣中為抓手,協同共進一起發展、提升。最終,縣域內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都能得到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鐵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