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普通高中是縣域基礎教育的“龍頭”,是促進縣域教育生態健康發展的關鍵,寄托著基層群眾對讀書改變命運的美好期待,關乎教育公平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截至2020年,縣域高中數量和在校生規模均占據全國普通高中一半以上。在我國教育史上,縣中長期扮演重要角色,也曾輝煌一時。近年來受城市化進程加速、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和高中教育公共政策失衡的影響,加之受省市級重點高中和民辦學校的“擠壓”,導致質量滑坡、生源流失的“縣中塌陷”現象席卷全國各地。

近年來,“縣中塌陷”現象引發全社會高度關注。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重磅推出“縣中振興”計劃。2024年各地全面實現高中屬地招生和“公民同招”,跨區“掐尖”招生的時代即將過去,縣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位于革命老區的志丹縣高級中學是當地唯一一所普通高中,一度也曾陷入發展困境:基礎設施設備老化嚴重,亟須維修更新;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亟待優化結構;學生基礎薄弱,學業提升艱難;社會認可度低,招生面臨尷尬。近年來,學校堅持“辦有質量有特色有內涵的教育,讓每一名師生都成為最好的自我”的辦學思想,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育質量,發展態勢漸趨良好。2024年秋季學期該校新招938名高一學生,數量創近十年新高,且有中考優分段新生數十人,形勢可喜,振奮人心。

隨著生源回流,優生增加,社會關注度大幅提升,群眾對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寄予厚望,一方面也心存疑問。在面對信任與懷疑、機遇與挑戰之時,縣中要正視以下短板。

一是基礎設施亟須改善。縣中普遍存在設施陳舊、設備落后、教育資源緊張、辦學條件先天不足的問題,難以滿足新課程新高考選課、走班、選考、科學探究實驗、興趣培養、心理輔導、成長規劃、綜合素質評價、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需要,招生人數的增加導致教學場所、運動場所、宿舍、食堂更加緊張,基礎設施和教育資源與省市級高中差距太大,也難以滿足學生和家長對高中教育的強烈期待。

二是教師隊伍需要優化。新課程新高考推行需要學校擁有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業務扎實的教師隊伍,而且對教師專業化成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縣中教師隊伍普遍存在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優秀教師外流和士氣低落的問題。以志丹縣高級中學為例,首先,數量缺口仍然很大,難以滿足選課走班需求;其次,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骨干教師老齡化,緊急補充的新生力量尚需培養;最后,骨干外流,優師短缺,無編制教師人心不穩,教師教學負擔重,收入與付出極不相稱。

三是課程改革亟待深化。新課程改革實施后,縣中受自身條件限制,大都采取變通的方式被動應對,不能深化課程改革。教學組織協調難度大,選課“套餐化”,基本不走班;由于新課程涉及多種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學校需要協調各學科教師、教學資源和教學時間,教學管理舉步維艱;生涯規劃淺表化,學生選課盲目,師生家長眼界不開闊,生涯規劃雖有意識,但認識不深,缺乏長遠規劃;課程設置不合理,在課程設置上普遍以應試為目的,存在課程種類單一、課程難度不均衡、課程之間銜接性不強等現象,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綜合素養評價標準難以統一、過程復雜、結果應用困難,在日常教育中效果甚微。如志丹縣高級中學2022級現有17個教學班,“套餐化”組合班級類型有6種(物化生班4個,物化地班4個,物化政班1個,歷地政班6個,歷地生班1個,歷生政和歷地政1個班),日常運轉困難極大。

四是發展模式面臨轉型。縣中深受縣域經濟發展、歷史文化、人口數量和教育水平的制約,滯后的辦學模式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發展方向。受應試教育影響,縣中的發展以“唯分數”“唯升學”為主。社會各界也將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的唯一標準。這種以應試為主的辦學育人模式,適應不了新課程新高考,難以滿足不同學情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亟待轉型。

五是生源構成復雜,學業基礎薄弱。盡管優生數量有所增加,但不能改變縣中生源學業基礎薄弱的整體現實,學業基礎薄弱的學生占比較大,且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較為薄弱,學業提升難度極大。以志丹縣高中2024級938名新生為例,錄取線為462分(中考總分820分),其中500分(全市約20000名)以下的學生共有141人,占比15%;600分(全市約12000名)以下的學生共有632人,占比達67.4%。

面對如此形勢,縣中如何振興?我認為振興縣中先要補齊縣中短板,回應群眾呼聲。

首先,要利用國家推進“縣中振興計劃”、新課程新高考,實行高中屬地招生新政的機會,積極爭取政府重視支持,加大投入,優化學校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要特別重視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和教育教學設備更新,積極支持學校創建學科教室和創新實驗室,配備與學科教學、研究性學習和自主探究活動相匹配的設施設備,滿足各類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其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是興校之基,也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要多方引進教師,使高中教師數量有保障,后續有生力軍。要加強教師培訓,實施“青藍”工程,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實施名師工程,強化示范引領。要健全績效激勵機制,提高縣中教師待遇,穩定教師隊伍,使縣中教師在獎勵待遇、職稱評聘、評優選模等物質與精神方面逐步與省市高中教師待遇一致。

最后,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合作辦學、對口幫扶協同機制,引進先進管理團隊和優質師資,購買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教學服務,建立優質高中和縣中視頻資源共享應用平臺,不斷豐富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共享優質高中教育教學資源。

縣中生源能改善,多招一些高分生,將來高考升學率有提高,名校有突破,放幾顆“衛星”博人眼球,也不是沒有可能,但這就算是縣中振興了嗎?不是。縣中的振興,不是復興“縣中模式”,不是重蹈一味嚴管苦教死學,靠壓榨時間、損害身心健康,導致學生片面發展的應試舊路。縣中要發展,需要營造良好教育生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和質量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走一條“育人為本、尊重規律、改革創新、特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因此,我認為振興縣中更重要的是改革創新,轉變育人模式,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要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執行國家課程方案,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要構建校本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轉變教學方式,實施分類發展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推行選課走班,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把國家的育人“藍圖”細化為學校立德樹人的生動現實。

二是要加強信息技術賦能縣中振興路徑的探索。用好互聯網教育資源,采用與名校同步教學、翻轉課堂培優補差等方式,彌補教育資源不足的短板,逐步縮小縣中與省市學校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信息差距,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的現代化。目前成都七中和西安高新一中的網絡直播課被多校采用,反響不錯,值得借鑒。

三是要積極探索多樣化辦學,促進縣中錯位發展、分類發展、特色發展。2023年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明確指出:“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建設一批具有科技、人文、外語、體育、藝術等方面特色的普通高中,積極發展綜合高中。”旨在打破“千校一面”的辦學情況,不僅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而且能從整體上引發學校系統變革,促進育人方式有效轉變。特色高中建設可以先從特色課程、特色社團入手,形成學校特色,進而在“規劃模型、課程架構、教學范式、激勵機制、品牌推廣”方面梯次跟進,逐步提升,打造特色學校。例如,志丹校園足球全國聞名,志丹縣高級中學是國家藝術教育示范學校,藝考全市第一。該校可立足于縣情校情,精準定位,突出足球和藝術教育優勢,培養全面發展、個性鮮明、特長突出、富于創新的新時代人才,創建富有特色的品牌高中。大力倡導高中多樣化特色化轉型發展,有助于解決育人同質化、校際惡性競爭等突出問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從而形成高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區域教育生態。

“縣中興,則縣域教育興;縣中強,則全縣民心安。”抓縣中振興,靠的是社會各方共同發力,久久為功;抓縣中振興,最終是要形成各學段教育有效銜接、齊頭并進的生動局面;抓縣中振興,為的是讓每一名學生都能上好學,人生能出彩;抓縣中振興,就是促進教育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培根筑基。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