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東面花藝術是我國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品種繁多、造型各異、色彩鮮艷,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藝術價值。為了更好地弘揚民間面花藝術,將秦東面花藝術融入學前教育校本手工課中,既可以激發學生對當地文化和民俗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增強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進一步提升人文素養,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本文圍繞秦東面花藝術與校本泥手工課的結合,探索出一條符合地方特色的傳承手工課新思路,以期為學前教育校本手工課程與傳統文化藝術融合提供借鑒。

[關鍵詞]秦東面花  特色  校本手工課  文化傳承  創新

課題:本文由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3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2023SZX420)提供支持。


秦東面花是我國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面花,俗稱花饃、禮饃等,是民間傳統手工藝品的一種,由面粉和水捏制而成,創作者可任意創意造型。經過了數千年的演變,面花已發展成為一種融文化、藝術、民俗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面花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秦東,女人們用靈巧的雙手,將水和面交融,捏出各式各樣美麗靈動的面花形象,有花、鳥、魚、蟲、傳奇人物、戲劇人物等。面花不僅僅是一種造型精美,可供觀賞的工藝品,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種民俗生活的載體,在各種祭拜、歲時節令、人生禮儀中都擔任重要角色。生于厚土的婦女們,無疑就是面花藝術的締造者。當代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靳之林表示:“她們,特別是那些作為農村家庭主持的婦女長者,所謂沒有文化的農村老大娘,她們既是中華民族本原文化的擁有者,又是本原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鼻貣|面花以其獨特、新穎、傳神、逼真的藝術造型和優美質樸的裝飾語言,展現著秦東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審美情趣。經過藝人們一代代的傳承和發展,秦東面花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完整、精美而細膩、清新而質樸、古樸而自然的藝術風格。

秦東面花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

1.夸張、拙樸的造型語言

秦東面花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以獨特的造型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面花多以面團的堆疊、纏繞組成基本形狀,造型夸張,形式多樣。塑造面花時,通常會夸張表現對象的特征部分,把次要部分淡化或者剔除,最終形成渾厚、遒勁、拙樸的面花藝術品。秦東面花造型樣式總體分為三大類:一是夸張變形的捏塑型,常以動物、花鳥魚蟲、瓜果蔬菜作為主題,造型夸張、傳神,突出特點,如端午節用的“艾饃饃”,各種小物生動有趣,可以說是“遷想妙得”了;二是貼花型,類似浮雕,裝飾性的花朵和作為底座的餛飩大饅頭連成一體,自然和諧,如“貼花餛飩”;三是插花、組合型,這種造型呈立體狀,十分壯觀,由多個造型逐件生捏蒸熟而成一體,頗為震撼,極具構成美,如華州的“谷卷”“高饃盤”都是大型的組合體。在民俗應用中,不同場合設計不同的造型,各種造型都有寓意。秦東面花是巧婦們淳樸美好的心愿和祝福,是審美觀念的直接體現,也是民眾對美的集體認識,蘊含著深厚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2.大膽多元的裝飾語言

秦東面花具有強烈的裝飾性,裝飾語言豐富,地方特色鮮明。上色裝飾方式通常有三種:第一種,突出面花本色,不過多上色,此類面花樸素單純,體現原始單純的色彩美感。第二種,在突出面本色的基礎上,加上適當的點染,還可以加上紅豆、黑豆、大棗等作為裝飾,豐富面花的視覺效果。第三種,注重強烈色彩效果,常用鮮艷明亮的色彩裝飾面花,具有濃烈的民間色彩特征;多采用純度較高的原色、補色,強調對比,不受現實物象原有色調束縛;用色大膽,極具主觀性和象征意義,如紅色、綠色、黃色、紫色。大紅大綠,是中國代表吉利的獨特色彩,在面花中“藍配橙、黃配紫”艷而不惡、繁而不俗,婦女們對色彩的感覺特別好,準確到位,常常給觀者一種很強的視覺沖擊力,極具裝飾美感。花饃色彩并不是單純的視覺感知,更多的是巧婦主觀情感的表達,對未來的美好祝愿,展現了民眾獨特的審美觀念。

面花組織構成裝飾方式:繁雜又有秩序,在主體餛飩饃基礎上常以不同顏色、不同造型的小面花做裝飾,小面花少則幾十個,多則上百,花團錦簇,五彩繽紛,極具形式美感和視覺震撼力。在組織過程中處處體現重復、對稱、統一、均衡的形式美法則。

秦東面花藝術融入校本手工課的可行性

1.具有豐富的地方資源和厚重的地域文化

渭南十一個縣(市、區)均有面花藝術,尤以華州區、華陰市、大荔縣、合陽縣、韓城市的面花為佳。目前,合陽面花、渭北面花、澄縣面花,華州面花均已入選陜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東面花藝術經過千年歷史文化長河的洗禮,不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而且還蘊含著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福壽吉祥、團圓美滿是常見的表現題材,如合陽的母親在女兒新婚時會特意蒸制插花餛飩饃送往婆家,面花上的花兒寧多勿少,即“求全”“求滿”,表達了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本原哲學觀念。華州區的外婆會給外孫蒸制歡魚蹦老虎,以及年節的棗山花花,表達了對生命成長的佑護,而獻給灶王爺和各路神仙的花供饃和禮饃是對生活的衷心祈愿。合陽洽川地區常見的一種花饃——“娃女子”,通常以男娃、女娃、小娃三個為一組,一般由長輩送給已婚但未生育的女子,以表達祈求香火延續的愿望?!巴夼印敝校泻⒑团⒌目柘路謩e塑有魚和雞的形象,暗語男女生殖器,是民間生殖崇拜的一種體現。另外,還有“貼花餛飩”“老虎餛飩”等造型,面花貫穿了關中地區老百姓的整個生命歷程,從孕育生命到結婚生子再到生命的終點。秦東面花藝術是最長情的民間藝術,體現著勞動人民的純樸意愿,呈現了當地厚重的風情文化。

2.民間藝術亟待發展創新和傳承

秦東面花藝術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成為當地民間文化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一部分,是研究民間歷史、民俗、雕塑、美學的重要實物資料。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手工藝面臨著傳承發展的困境。作為當地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公辦高職院?!寄下殬I技術學院,有責任肩負起傳統手工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面花藝術文化,應將它融入校本手工課中,與現代教育有效結合,讓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它、了解它、關注它,激發他們對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的興趣,進而提升審美能力、人文素養、文化自信。

3.高職院校需要建立具有特色的鄉土美術校本課程

根據高職院校學前教育校本手工課程改革與創新的需求,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確保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職業發展緊密相連。手工課在學前教育美術課程體系中占重要地位。很多學校都開設了校本手工課程,但是大多都是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課程內容設置單一,缺乏系統性。在校本手工課程建設中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的內涵,將地方傳統文化與特色校本手工課程相結合,既可以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又能凸顯學校特色。在教學中,教師可選擇富有特色的秦東面花藝術,將其與學前高職學生的實際相結合,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點的課程。它的融入對豐富完善校本特色手工課,推動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面花藝術與特色校本手工課結合的研究思路

1.學前教育校本手工課是高職院校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校本課程”這一概念起初源于西方,我國直到1999年新課程改革時才明確提出構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構成的龐大課程體系。學校層面的課程,更要體現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滿足學生個性和多樣性發展需求,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集中體現在學校的特色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個性發展。國內外學者有關校本課程理念的研究大體都經歷了由“教師本位”到“學生本位”的轉變,教師在校本課程中多充當指導者角色。

學前教育的校本手工課是必修課,也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的高職學前教育手工課程,普適教材課程內容設置單一,既難以實現通過校本課程號召“學生的自主性”,又要面對學生缺乏美學認知和價值判斷的現實。因此,筆者提出教學與民俗文化融合的校本手工課程構建思路。結合本地區文化特色,將秦東面花藝術融入學前教育泥手工課程,為學校的美育注入養分。泥工制作的基本技法與花饃的技法有很多共通,教師以基本泥工技法為基礎,把面花藝術融入泥造型訓練課程中,以此為切入點,設計一個個主題,引導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實踐。在課堂中穿插民間面花藝術展示、面花的歷史淵源、面花在民間的應用場景,以及面花制作過程等知識。在實踐中,可將學生分組,各組員一起創作面花造型、拓展面花的應用與開發,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培養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的能力,增強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非遺文化與現代教育有效結合,是拓展研究特色校本手工課的路徑嘗試,是實現專業技能和審美修養的雙向培養。

2.明確面花手工課的課程目標

教師可用講座、參觀民俗博物館、圖片展示等方式,讓學生了解秦東民間面花藝術的起源、發展、特點和文化內涵,為學生講述面花藝術中的一些典型代表人物和故事,如合陽的面花狀元趙秀秦、華州區面花巧手黃家姐妹等。再如,洽川面花中有周文王與美女太姒的愛情故事、沉香救母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加深學生對秦東面花藝術背后的民俗文化的認識,培養他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筆者以秦東面花為載體,與學前教育專業的泥手工課結合,設計主題展開項目式學習實踐,打造特色校本手工課。在具體實施中注意了以下幾點:第一,引導學生認識秦東面花的藝術特點,感受面花藝術的獨特魅力,理解掌握秦東面花的藝術語言,提高其審美情趣。第二,指導學生了解秦東面花制作流程和技法,提取面花的藝術性,對比泥手工技法,融合兩種技法的材料、技能,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工具、塑造形象,增強面花藝術的表現力。第三,創新應用面花藝術,拓展面花的表現形式,強化藝術與生活的關聯,理解面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第四,增強學生對地域鄉土美術的情感,強化其對面花藝術文化和精神的理解。

3.建立泥手工課思維導圖

20241211111708406-30-57860.png

(1)課前,讓學生觀看秦東民間面花的視頻、圖片,讓學生了解秦東面花藝術的造型樣式和基本技法,然后指導學生實踐面花常用技法,對比泥工的常用技法,感悟兩者異同。

(2)以面花傳統樣式為切入點,運用面花的揉、按、搓、捏、壓等技法,讓學生獨立制作傳統面花造型。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學習秦東面花藝術的造型規律和方法,然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面花類型,并嘗試制作。在此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探索,多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各種制作方法與技巧。比如:在制作“蝴蝶”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蝴蝶的形態特征,對比傳統面花蝴蝶造型樣式,理解“似與不似”的巧思,感悟民間藝術造型理念,隨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制作。

面花藝術融入特色校本手工課的藝術實踐

1.創新材料運用,選擇新型現代材料

在教學中,可用超輕黏土、樹脂黏土、面泥替代傳統面花材料,讓學生感受新材料在塑造和表達上帶來的新的可能性。造型訓練可以從不同類別循序漸進地加大難度,教師要合理引導,適時給予學生幫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查找資料、臨摹經典造型,從多個角度探尋歷史的記憶,感悟秦東民間面花藝術的內涵。融合課程讓更多學生了解了秦東民間面花藝術的價值、意義和獨特的審美。另外,還可通過沉浸式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展主題項目創作教學

確定主題開展大型系列面花創作,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學生不能完全臨摹范作,要有新意,把所學技能與自己的構思結合起來,捏塑出能夠表達自己思想的作品。大型面花實踐訓練采用團隊合作的方式分組完成。例如:以《美好》為題,用“插花型”造型樣式進行設計制作,要求作品組合豐富,富有立意。首先各組集思廣益設計方案,教師指導確定方案;其次,學生用各種泥材料大膽進行塑造,探究不同的造型和組織方法,像藝術家一樣完成一件作品,講述作品所表達的理念。學生可以 在團隊中體驗合作的快樂,收獲成功的喜悅,深刻理解面花造型的特點和意的傳達,增強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感受面花藝術的文化,進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

3.定期舉辦學生面花作品展示活動

教師的教學手段可以更豐富,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名家作品,組織學生走進當地文化館、博物館、民間工藝館,或把面花傳承人請入校園,設置相關的話題讓學生討論,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激發其創作欲望,以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健康向上,更具藝術性的作品。教師應引導學生體驗藝術表達的快樂,從中獲得激勵,并增強自信心。

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引導學生一起進行評價和反思,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師生共同構建高質量的教學體系。教師可采用過程性、階段性和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學習成果的重要依據主要是學生的作品和日常表現。其中,過程性評價是通過學生日常學習情況的數據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可通過交流、展示等活動,促進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階段性評價是指教師和學生共同制訂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根據這個目標來安排學習過程,要讓學生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并保證每一個階段都能達到預定目標。終結性評價是指通過書面測驗、作品展示、交流匯報等形式進行綜合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更加注重過程性和階段性評價,能夠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及時反饋和評價,以便教師在下一階段更好地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這種方式既能體現教師在整個課程中的主導地位,又能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較強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習知識技能的熱情。

4.反思與啟示

當前,教師在課程中扮演的角色有待調整。在課程中,教師起到了主導作用,需要不斷學習相關知識,以便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所以,強化專業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同時,學校要構建輸血機制,充實師資隊伍;定期派教師參加進修培訓,提升教師非遺技藝和傳承創新的能力;搭建師資平臺實現師資共享。

教學手段要多元,課程要多增加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多組織比賽,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競爭能力;鼓勵學生積極組織參加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擴大秦東面花藝術在當地的影響力,從而增強傳承與保護的有效性。

學生的創造性有待加強,守正創新,創新應用面花藝術。鼓勵學生強化面花的藝術功能,用專業技能開發面花文創衍生產品,如創作系列工藝品、手鏈、文化衫等, 以助力“非遺”傳承,讓非遺文化從新的角度體現新價值。

結  語

將秦東面花藝術融入特色校本手工課,可讓學生在賞與學——圖像識別、思與練——創意實踐中體會濃郁的地域民俗文化,感受秦東面花的魅力。教師應探索出一條符合地方特色的傳承手工課程新思路,在教學中滲透面花藝術文化和民俗文化,通過面花制作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培養學生對面花藝術的興趣愛好,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教師要深入挖掘民間藝術背后的人文內涵,發揮其教育功能,不斷提高手工課教學質量,更好地肩負起秦東面花藝術傳承和發展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靳之林.中國民間美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8.

[2]曾文琦.面花 面塑[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9.

[3]張瀟娟.渭南面花[M].陜西: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關永萍:渭南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