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勞動教育從“課堂”到“食堂”
發布時間:2024-12-10 16:51:4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雖然這只是一道簡單的家常菜,但是其中的講究可不少。”在老師和食堂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同學們點火、倒油,加入蔥花熗鍋,加入打好的雞蛋和切好的西紅柿,翻炒、調味,一套行云流水的動作下來,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西紅柿炒雞蛋新鮮出鍋。
這樣有趣的場景,每周三下午都會在西北大學玉蘭苑三樓勤育園餐廳的勞動教育實踐課堂上演。今年,面向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2023級本科生,西北大學首次為其開設烹飪專業選修課程。
兩種形式,帶來全新課堂體驗
采用“理論+實踐”的授課方式,烹飪課為同學們帶來了全新的課堂體驗。理論部分由餐廳經理完成,向同學們講解菜品制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項。而實踐部分則由具有某項專長的廚師擔任講師,負責課堂中的實操展示環節。比如,西紅柿炒雞蛋課程由擅長刀工的廚師進行授課,而擅長面點的師傅則負責饅頭課程的教學。正是這樣的授課形式,幫助同學們快速學會了菜品的制作方法,掌握了諸多烹飪技能。
考慮到班級中存在“廚房小白”和“烹飪老手”并存的現象,因此,在教學階段,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共同學習菜品的做法。有一定烹飪基礎的同學往往扮演“主廚”的角色,而“0基礎”的同學則先在一旁“打下手”,然后再上手實操。這種互幫互助的學習模式,使得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學有所得。“我之前幾乎沒有做過菜,但是在課上通過和其他同學之間的交流,我很快便學會了西紅柿炒雞蛋的做法。”李冠緯同學興奮地分享道。
除了互助學習,“一對一”教學也是烹飪課的一大特色。實操環節中,負責授課的餐廳經理、廚師,以及食堂的工作人員會在課堂中巡視,看到有同學遇到困難時,便會上前指導。面對略顯生疏的同學,技術嫻熟的師傅們縱然再著急,也不會代替他們操作,而是通過口頭講述進行引導,以達到預期的課堂效果。
一盤家常,收獲滿滿成就感
一節烹飪課,往往從準備工作開始。為了幫助同學們養成良好的廚房衛生習慣,授課開始前,每位同學都會被要求穿上圍裙、戴好口罩、帽子,然后在一旁的水池中洗手,不落下準備工作的任何一個步驟。
來到勞動教育實踐課堂后,同學們首先在餐廳經理的帶領下認識當天所需的食材、熟悉菜品的烹飪流程,再跟隨食堂廚師的講授,或切菜打蛋,或發酵揉面,一步一步制作出最后的成品。
學習制作餃子和饅頭的過程中,由于平時較少接觸面點制作,所以最初許多同學表現得十分“笨拙”,加多少面粉、放多少水,都是他們需要面對的難題。即使充滿挑戰,同學們也沒有放棄,而是仔細聽講解,嚴格按照步驟進行操作,最終成功做出了熱氣騰騰的饅頭。看著桌上的食材變成了盤中的菜品,同學們心中的自豪感達到了頂峰:“經歷了一道家常菜的完整制作流程后,我收獲了滿滿的自豪感,希望寒假回家的時候可以給家人‘露一手’,展示我在這門課程當中所學到的技能。”談及選修烹飪課的收獲時,盧文儒同學眼中盈滿了笑意。
完成一道菜品的烹飪,并不意味著課程的結束,每節課末尾的成品展示環節讓整個課堂充斥著歡笑與快樂。不僅如此,大家還會品嘗親手烹飪的菜品,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做的西紅柿炒雞蛋雖然鹽放少了,但因為是自己做的,所以嘗起來格外香、格外好吃。”宋曉燕同學說道。
八道菜品,掌握美食烹飪技巧
本學期烹飪課主要教授三款面食(手工油潑面、手工水餃、饅頭)、三款炒菜(西紅柿炒雞蛋、杏鮑菇炒牛柳、炒土豆絲)以及兩款主食(咖喱雞肉飯、番茄什錦燜飯)的做法。后勤集團結合中式傳統美食的分類,考慮菜品的制作難度,最終選擇了這八樣“家的味道”。
11月20日,烹飪課開班儀式于西北大學長安校區玉蘭苑勤育園餐廳勞動實踐課堂處舉行,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李振海寄語選修本門課程的30名同學,鼓勵他們在勞動中錘煉自我、增長才干。后勤集團負責人對課程內容進行簡單介紹,作為具有西大特色的選修課程,烹飪課發揮著“實踐育人”的關鍵作用,并將在未來逐步推廣至全校,讓更多的同學學習并掌握烹飪這項必備技能。同時,后期將面向在校學生陸續開設其他類型勞動實踐課程,引導同學們積極參與勞動教育實踐。
在烹飪課上掌握的技能,帶給了同學們莫大的溫暖和底氣。“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了解了更多營養價值、食材搭配、食品衛生等方面的知識,這些常識和技能會幫助我適應未來的生活,消除家人的擔憂。”趙旸馨子同學說道。
對于接下來的課程內容,同學們心中充滿了期待,希望在課上可以學到更多菜品的制作方法。一周一次的烹飪課不僅是一場舌尖上的旅程,更是一次成長的機會,每一位NWUer都能找到樂趣所在,感受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學校為強化勞動育人,在學生公寓、食堂還設立了勞動實踐崗位,學生們可以參與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樓宇管理,在這些“接地氣”的勞動實踐崗中錘煉品質、塑造自我,深入理解勞動創造價值的深刻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