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滿意度測評由全省排名第106位提升到第18位,在延安市的排名由倒數提升到第2位……近一年多來,陜西延安子長市大力推動教育綜合改革,跑出了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解難題,“一盤棋”統籌布局

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中部的子長市,素有重教傳統,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區,優質教育資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教學設施陳舊落后、優質生源流失等問題凸顯,初中教育質量連年墊底,高中教育質量位于延安市中下游,社會和家長對教育的滿意度大幅度下降。

為破解教育困境,2023年,子長市委、市政府將教育列為“四大民生實事”之一,成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多次帶隊深入基層學校調研指導,制定出臺《關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16個相關配套文件,加強頂層設計。

投入資金1.45億元,先后完成子長市初級中學、職教中心楊家園則校區、子長市第一小學等36所學校的徹底維修改造;新建秀延初級中學和子長市初級中學學生公寓樓項目;投入資金1822萬元,更換全市教師辦公電腦和師生桌椅,配置教室智慧黑板、護眼燈……短短一年多時間,子長市辦學育人環境全面改善。

針對城區“入學難”和“大班額”問題,子長市調整全域布局規劃:子長市中學搬遷新址,子長市初級中學和子長市第一小學校址互換,收回對原楊家園則中學和秀延幼兒園的第三方托管運營,高標準完成職業教育中心實訓基地“雙達標”遷建項目。

經過調整,子長多個片區形成了“幼兒園—小學—中學”的完整“學段鏈”,有效盤活了城區學校布局和閑置資源,學位增加5600個。

建機制,帶隊伍真抓實干

“現在當校長,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子長市初級中學校長薛曉斌是子長市校(園)長職級制改革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從“職務”走向“職業”,他越來越體會到當校長的幸福和不易。

子長市以職級制改革為突破口,制定出臺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職級考核評審辦法、績效考核辦法,堅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每學年對校(園)長進行一次增值評價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評優樹模、留任續任、職級晉升、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

市財政每年專項列支不少于5000萬元用于教師績效考核和獎勵激勵,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組織各種教師專題培訓4000余人次。按照“多勞多得、優勞優酬、拉大收入差距”的原則,充分激發一線教師工作積極性。

對“三級三類”骨干教師,按人均3萬元、2萬元、1萬元的標準,差別化給予獎勵,聘請專家對10個教科研聯合體和49名省級教學能手進行考核評價,全市教師隊伍骨干體系基本形成,輻射、引領、示范作用明顯。目前,全市有“三級三類”骨干教師481名,其中省級52名、延安市級139名、子長市級290名,骨干教師占比達17.04%。

強合力,共發展提質培優

“學校有延安中學來的校長和骨干教師幫扶,還有西安高新一中‘云課堂’雙師教學。”子長市中學高三學生張智誠的爸爸說,當年兒子中考成績居全市前列,綜合考慮后,他們選擇留在當地就讀,“事實證明我們沒選錯,兩年下來,孩子的成績比剛入學時還好”。

為辦好市域高中,子長市實施延安中學和子長市中學合作辦學,延安中學先后派出省級名師、副校長劉曉茹等12名骨干教師進駐管理,子長市中學派出6名教師到延安中學跟崗培訓。子長市中學還與西安高新一中、北京市第二十中學、廣東省佛山一中等學校合作,經常性開展集中學習、分層培訓、跟崗實踐、網絡共研等活動,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像這樣的教育交流合作,子長市還有很多:與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簽下3年結對幫扶協議,海淀區5所優質中小學、幼兒園,對口幫扶子長市5所學校;與北京師范大學達成教師培訓協議;組建10個教科研聯合體和5個“園際聯盟”,選派13名省市級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通過名師引領、結對教研、新秀培養、主題論壇等活動,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2024年11月,子長市又先后出臺中小學生作業管理實施辦法、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實施辦法、中小學集體備課管理實施辦法等文件,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既定部署,持續推進教育改革發展,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用心用力辦好‘家門口’學校,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贏得全社會認可。”子長市教體局局長高振平說。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