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程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肩負新時期立德樹人理念下人才培育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雙重特點,思想政治理論來源于實踐、發展于實踐,經過實踐檢驗而不斷完善,因此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依靠課堂理論教學,更要開展實踐教學,探索實踐教學的創新路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實現新時期人才培育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思政課程  實踐教學  立德樹人


引  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更加鮮明,思政課教師樂教善教、潛心育人的信心底氣更足,廣大青少年學生“四個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奮發昂揚,思政課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思政課程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培育途徑,創新教育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才能真正實現新時期思政課程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但目前我國部分高校思政課程實踐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可以從提高對實踐教學的認識、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加快學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方面加以改進。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

實踐教學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模式。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教育工作者通過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并采取一定的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一套教學范式。教學模式將諸多教學要素有機融合,有利于確保教育活動的科學性、完整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育人目標。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指采用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以外,通過觀察社會實踐、參與社會實踐、感悟社會實踐,進一步加深對思政理論的認識和掌握,增強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本領,把思政理論內化為學習和生活的指導思想,不斷提高思想境界,實現全面發展。

高校開展思政實踐教學,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時代性原則。高校思政理論教學模式和內容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進步而不斷優化、不斷提升和不斷完善的。新時代以來,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在內容的選擇上,要能夠充分體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各行各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對人才的新的需求導向以及個人人生價值實現的新的路徑。思政實踐教學一定要緊跟時代發展,體現時代發展新貌,為高校思政教育不斷增添新的時代內涵。二是價值引領原則。馬克思認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高校開展思政實踐教學,就是要充分發揮思政理論對大學生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引導大學生站穩政治立場、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自覺抵御腐朽、消極的思想文化侵蝕,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就是要走出象牙塔,走進群眾、走入實踐,親眼看、親耳聽、親身感,用社會實踐發展的巨大成就來印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同感,激發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達到提高思政教學效果的目的。三是全流程管理原則。高校開展思政實踐教育,不僅僅是課堂上的45分鐘,課前、課中和課后都可以整合起來開展實踐教育,利用好互聯網技術,統籌教科書、課外思政讀物、校內外思政學習數字資源等教學材料,圍繞重大節日開展主題思政實踐教育活動等,讓思政實踐教育覆蓋并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潤物細無聲”地實現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標。除了學校以外,社會和家庭也是教育主體,需要承擔立德樹人的育人工作,三方要合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四是增強獲得感原則。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大學生正處在探索欲十分旺盛的年紀,思政實踐教學要注重讓大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感受到思政實踐學習的樂趣,同時擁有獲得感、滿足感和成就感,更加自覺主動地接受思政實踐教育,提升思想境界。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的理論來源

高校開展思政課程實踐教學創新,理論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馬克思主義理論

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論和實踐論。??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重要觀點,認識來源于實踐、發展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既要注重理論知識教學,也要重視實踐教育的開展,在當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下,更要重視實踐教育路徑的創新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政實踐教學模式。實踐和理論教學應當相互促進、相互配合,提升思政課育人的效果,真正起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二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馬克思始終把人的發展作為研究價值觀問題的主要課題。因此,高校開展思政實踐教學路徑創新,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實踐教育擺在突出的位置。實踐教學不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它與理論教學有同樣重要的地位,有思政育人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

2.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毛澤東同志認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改革方針,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原理,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江澤民同志在第三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搞好課堂教育,又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不同時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成為我國高校思政實踐教育開展的根本遵循。

3.教育學理論

教育學理論始終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為實踐教學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就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論,認為教育內容與社會實踐應當統一,二者不能相互割裂,倡導實踐教學。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是“教”“學”和“做”三者的有機統一,只有通過實踐教學,學生才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才能增強理論指導下的實踐能力。沒有實踐教學,就難免淪為紙上談兵。高校思政課程開展實踐性教學的相關理論有很多,例如主體性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受教育者本人,而不是教師,因此教育活動要從受教育者能夠更好接受的途徑開展,打破傳統的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以實踐等能夠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方式開展教學。實踐教學能夠實現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親自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實現全過程、沉浸式學習。再如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能是紙面上的學習,還要置于特定的情境下。高校思政課程相關情境,最直接也是最相關的就是社會實踐,開展情境教學,符合情境學習理論的要求,對提高教學效果、實現育人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不足

1.部分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認識不到位

近年來,雖然高校提高了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但在具體教學方法上,還在沿用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的形式,對實踐課堂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個別高校甚至認為,只要把思政教材內容講完,就完成了教學目標,至于實踐教學則可有可無。這種觀念反映了部分思政課教師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對單一的課堂理論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認識不充分。部分教師提出校內沒有適當的場合開展實踐教學,但對拓展校外的實踐教學空間缺乏思考和探索。

2.實踐教學內容不夠豐富,與大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有距離,難以充分調動學習興趣

部分高校雖然開展了實踐教學,但是內容主要以參觀博物館、參加支教活動等為主。這些實踐教學內容雖然能夠開拓大學生的視野,增進對國情的認識,但是內容相對單一,除了對未來從事博物館、基礎教育工作的學生外,對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并沒有對其職業規劃和個人價值提升有明顯的幫助,因此新鮮勁兒一過,學生參與實踐學習的積極性往往大打折扣,影響實踐教學效果。

3.立德樹人的育人導向不清晰

高校思政課教育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導向,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有目標、有價值、有導向,不能為了開展實踐教學而開展教學。但目前,部分高校在開展實踐教學時,沒有把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聯系在一起,或雖有聯系,但學生參與不足。例如部分高校將集體觀看愛國主義電影作為實踐教學內容,但觀影后沒有組織學生談心得、寫感受,這樣難以讓學生通過觀看愛國主義電影而有所思、有所悟,學生參與不足,接受教育的效果也一般,難以達到教育的目標。

4.實踐教育教學設施不完善

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具有與實踐教育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教學設施,包括硬件設施和軟件設備等,例如實踐教學基地、新媒體教學設備、線上線下課堂等。但部分高校教學資金有限,難以大額投入購置新媒體教學設備和搭建基于云計算技術的網絡學習平臺。教學設施不完善,限制了實踐教學課程內容的設計,一些好的點子、新的創意難以落地。高校要努力改善這一狀況,夯實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為實踐教學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5.思政課創新教學不夠

部分高校思政課程建設還停留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與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部分高校缺乏優秀的思政課師資,有的教師是退休返聘或由其他專業轉行而來,思政理論基礎薄弱,開展實踐教學往往抓不住課程重點,不了解課程育人的“肌理”,教學效果與預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他們更多地傾向于開展理論教學,重點講書本知識,實踐教學開展不到位,缺乏探索與創新。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路徑建議

高校開展思政課程實踐教學,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五個路徑開展:

一是提高對實踐教學的認識,切實把實踐教學融入課程體系建設中去。高校思政課程教育人員要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實現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重要意義,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增加實踐教學的內容。例如《中國近代史綱要》,介紹了近代以來我國的歷史和黨的發展歷史,會介紹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例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高校思政課可以安排到高校所在城市或周邊區域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開展實地參觀,感受革命先輩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為了建立新中國、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而不屈不撓的奉獻精神。再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提到鄉村振興和全面脫貧攻堅的相關內容,高校思政課可以安排組織學生“下鄉”,特別是城市長大的學生,到周邊農村走訪,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面貌,感受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通過實踐課程,學生可以對所見所聞記錄、思考、感悟,再加上教師的必要引導,增強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促進學生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學習中的所見所聞有機融合,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達到思政課育人的教學目的。

二是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增加大學生關心關注的內容,為大學生解決困惑提供實踐路徑。例如高校思政《形勢與政策》課程,可以增加一些當下大學生比較關心的職業規劃方面的實踐課程內容。一方面,高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機會,聘請職業規劃導師來學校授課,引導大學生判斷自己的職業興趣、優勢專長,建立更加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樹立職業發展目標和職業理想;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與當地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設立校外實習培訓基地,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在實習過程中,學校要加強跟蹤管理,引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思考自己對社會、職業發展的認知是否符合客觀現實,以此為基礎調整自己的職業目標,為大學生提供了解自己、了解社會的機會。實習期滿后,高校還可以繼續加強思政課程理論的講授,包括引導學生認識基本國情、就業市場的形勢,可以邀請一些優秀畢業生回學校作講演,為大學生規劃職業發展、規劃人生目標等提供有效的參考和清晰的指引。

三是立德樹人的創新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高校思政實踐課程創新教育路徑,根本就是要體現立德樹人的創新方向,實現培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育人目標。例如,在《中國近代史綱要》的課堂上,可以通過舉辦知識競賽、歷史劇排演等形式,讓大學生“演繹歷史、參與歷史、還原歷史”,進而感受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可以舉辦讀原著活動,將學生分組,每組研讀一篇馬克思主義著作,并參照成立“學生講學團”,到校內各院系、校外相關單位等進行演講交流,讓大學生在演講實踐中,不斷深化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構建自身知識結構,夯實理論基礎,提升實踐能力。

四是加快學校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提出,建設“大思政課”,調動各種教務處資源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突出實踐教學,將生動鮮活的實踐引入課堂教學,將課堂設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一線,全面提升育人效果。高校要積極落實相關標準要求,加快實踐教學基地創新建設,具體的創新路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法治思維,例如可以建立法制教育實訓基地、開展模擬法庭實踐;圍繞與大學生生活、學習和就業相關的主題設置實踐課程內容,例如國家安全教育、勞動合同審讀以及一些日常維護自身權益的法律常識等。實踐教學基地要充分使用互聯網技術,積極探索使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利用好線上和線下教學資源。高校可以開發“思政云講堂”“思政云展廳”等實踐教學基地,利用好互聯網資源,開設線上實訓課程,并增加人工智能互動環節,打破傳統課程開展的時空限制,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基地的育人效果。

五是加強思政實踐創新教學的保障。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創新,不是僅靠思政教師改變教學方法就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高校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思政課程實踐創新教學的組織管理體系,包括師資配備、資金保障、場地支持以及考核評價等,形成合規、科學、高效的管理體系。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建立思政實踐教學的“學科帶頭人”培養項目,鼓勵思政教師開展實踐課程,提高育人質量,進而參與評選;可以探索開展“思政社會實踐周”活動,由學校組織大學生開展與思政課程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社會調查、實地參觀走訪以及研學活動等,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同時要加強師資保障,思政教育實踐教學質量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與師資水平直接相關。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對開展高質量的思政實踐教學具有重要影響。當前我國高校普遍配備了專職的思政教師,也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和考核體系,但實踐教學是近年來新的思政課程發展方向,對學校和教師都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高校思政課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創新實踐教學對開展好思政教學的重要意義,自覺提高開展創新實踐課程的教學能力。

結  語

本文以高質量發展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路徑為研究主題,介紹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和相關理論來源,并對我國高校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路徑提出建議,包括提高認識、豐富教學內容、加快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加強創新教育的保障等,以期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孔令軒.芻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J].今傳媒,2023,31(11):185-188.

[2]夏忠彪,艾小林,林志鋒,等.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研究[J].天南,2023(5):112-114.

[3]黃東方,馬貴香,喻知曉,等.思政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一體四融合”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研究[J].才智,2023(28):89-92.

[4]尚勇.協同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改革探索[J].快樂閱讀,2023(9):60-62.

[5]徐偉.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實踐研究[J].教育傳媒研究,2023(5):40-43.

[6]趙彤.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探究[J].才智,2023(26):35-38.

(屈修翠:西安工商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