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路徑探析
作者:羅冬梅 徐王杰
發布時間:2024-12-05 09:33:46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雖各具特色,但它們共同致力于人才培養,這種聯系使得兩者能夠有效結合。這種結合是新時代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培養人才、推進“五育并舉”和“三全育人”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本文探討了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關系、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等,以期為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勞動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引 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本文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結合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高校育人的協同效應。勞動教育不僅關注技能培養,更注重通過實踐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和品格,強調勞動的尊嚴和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兩者結合是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關鍵,也是構建“三全育人”和“五育并舉”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同時將分析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與共性,探討高校中協同育人機制和實踐平臺的建立,以及營造協同育人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研究,期望為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為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
1.勞動教育的科學內涵
勞動教育的核心在于將勞動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通過這種方式塑造和提升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念、精神風貌、品格素養及良好習慣。其目的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起尊重和崇敬勞動的正確觀念,深刻理解勞動的光榮、崇高、偉大和美麗,培養他們在未來能夠以勤奮、誠信和創新精神積極投身于各類勞動中。
勞動教育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簡單的技能訓練,它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如何完成特定的任務,更是幫助他們深刻理解勞動的本質和意義。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們能夠體會到勞動過程中蘊含的價值和尊嚴,學會尊重每一項工作和每一位勞動者。勞動教育旨在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使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鞏固知識,掌握實際操作技能。
2.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內涵
在人們的普遍觀念中,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現代高等教育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統籌資源匯聚育人合力。通過課程學習、實踐活動和組織管理等多種方式,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情感和內心,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需求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地調整,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關系
1.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性
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方法論上各有其獨特之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增強學生的政治意識和思想認知,而勞動教育則專注于增強學生的勞動實操能力。在教育內容上,思想政治教育覆蓋了政治理論、社會學、倫理學、法學和哲學等領域,勞動教育則集中于勞動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在教學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勞動教育則重在通過參與勞動過程來進行學習。這些區別讓兩種教育形式在培養學生時能夠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2.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性
雖然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這兩種教育形式可以視為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1)勞動教育可以被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和表現形式。勞動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重、熱愛和科學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則更為全面地包含了勞動教育的各個方面。在教育手段上,思想政治教育傾向于理論性和總結性的教學,而勞動教育更強調實際操作和全面性。
(2)思想政治教育為勞動教育提供了目標和保障。它通過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塑造他們的個人品德并促進其全面發展。同時,通過勞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和思想水平。因此,勞動教育的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兩者在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3.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
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均注重實際操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勞動教育已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其目的是提高年輕學生在勞動方面的綜合素質和技術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德行為核心,強調理論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形成了全面的“大思政”教育框架。這兩種教育模式都應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化以及學生的個性進行調整,只有確保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有效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4.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國特色
我國的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融入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這兩種教育形式不僅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緊密相連,深深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勞動教育強調通過實際勞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艱苦奮斗精神,而思想政治教育則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覺悟、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兩者相輔相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保障。
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客觀原因
1.我國進入新時代國情、教情和學情的客觀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因此,我們要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推動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從教育現狀來看,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的大背景下,學生通常從6歲開始進入學校學習,直到22歲左右完成大學教育,有些學生還會繼續深造,攻讀研究生或博士學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占用了教育資源,但并沒有直接為社會創造財富。如果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勞動技能,那么這將是社會和家庭的巨大損失。因此,應該根據不同教育階段的特點,發揮社會、學校和家庭的作用,推動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磨礪堅強意志、錘煉高尚品格。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當前的大學生主要是“00后”和“05后”,他們在一個信息暢通、文化多元、經濟繁榮發展的環境中成長。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能會受到沖擊和影響。大多數學生在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中成長,缺少經歷困難的機會,參與勞動的機會較少,可能會出現追求享樂、急功近利和缺乏吃苦精神等情況。因此,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建立兩者融合的長效機制,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2.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勞動教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傳授勞動相關理論、指導勞動實踐技能、培育正確勞動觀念,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磨礪堅強意志、錘煉高尚品格。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牢記“八個相統一”的教學要求,上好思政課。勞動教育作為高等院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強調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來學習,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具有極為重要的時代價值;同時勞動教育的培養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都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3.構建“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大思政格局的客觀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要求。“五育并舉”是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思政格局?是指通過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的各個方面,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這一格局旨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和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和文化素養,確保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實現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
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可以通過以下路徑實現:
1.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減少制度障礙
在推進教育工作時,關鍵在于建立一個將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機制。協同理論強調,組織結構的有效運作對于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至關重要。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需要實施一系列措施:制定頂層設計,確保組織支持,建立一個涵蓋多方參與的育人體系。高校應當探索與其教育目標相符的評估標準,并將教師、行政人員和學生納入評價體系。同時,應收集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反饋,以此評估他們的學習成效和表現,從而提升協同育人的質量和效果。此外,勞動精神、模范精神和工匠精神應貫穿于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并建立起長效的精神培養機制。可以邀請不同行業的優秀代表與大學生交流,分享他們的勞動經驗和感人事跡,激勵學生內化勞動精神,引導他們緊跟黨的步伐。
通過在組織保障、評估考核、學生反饋、精神培養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并強調大學生在傳承和推廣勞動精神、模范精神和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和責任,能夠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思想政治覺悟的提高,這對于提升高校教育質量和促進學生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2.依托課堂教學主渠道,建設協同育人的課程體系
協同理論指出,系統內的相互作用能在關鍵時刻引發轉變,帶來協同效應,將混亂狀態轉換為有序結構。在高等教育領域,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應相輔相成,特別是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要渠道,結合顯性與隱性教育,以實現協同效應。勞動教育的理論課程致力于傳授勞動知識和技能,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則專注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幫助他們在勞動實踐中解決思想問題。基于此,建立一個整合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一方面,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念,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為我國勞動教育提供指導。另一方面,應加強兩種教育在理論教學上的結合,打造一個協同性強的教學體系。這樣的體系不僅能夠提升教育質量,還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3.整合勞動實踐資源,建設協同育人的實踐教育平臺
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補充,它通過實際體驗和應用強化理論知識,并提高勞動技術。協同理論表明,在特定外部條件的影響下,系統的不同部分能夠互相協作,自然形成有序的結構。因此,高校需要重視實踐教學,并與政府、企業協作,整合資源以建立實踐教育平臺,增強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效應。首先,高校應開展多樣化的勤工助學項目,涵蓋宿舍管理、辦公事務、餐飲服務和實驗室維護等方面,以此實施責任制,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參與這些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同時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這樣的措施不僅有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也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高校應當創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和學生勞動組織,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勞動活動。同時,應整合現有的創新創業基地、后勤支持、科研設施和實習場所,以此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最后,我們應該推動政府、高校和企業三方合作,共同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和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促進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這樣的措施將有助于提升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效果,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極為有益。
4.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生態文化
高等學校應發揮其校園文化的形塑作用,融合勞動精神與價值觀于校園文化之中,通過營造一個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協調的育人環境,增強兩者在培養學生時的協同效果和發展一致性。首先,需要加強對勞動精神、模范工人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推廣力度。通過深思熟慮地設計勞動教育的隱性課程,并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全方位宣傳,可以營造一種尊重勞動、崇尚勞動、頌揚勞動的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邀請勞動模范到校舉辦講座和交流會,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魅力,并受到這些榜樣人物的正面影響。這將激發學生投身勞動實踐的熱忱和活力,使勞動教育成為他們個人成長和取得成功的關鍵動力。其次,高校應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入勞動的元素,以此弘揚勞動的尊貴和偉大。通過創建富有勞動特色的文化角落和長廊,使勞動文化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突出部分。同時,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競賽,如勞動技能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和“挑戰杯”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還能培養他們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對勞動的積極看法。最后,應鼓勵和組織大學生參加各類服務性、公益性勞動實踐活動。例如,在特定的時間節點,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和志愿者服務,培養奉獻精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提供必要的指導,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提高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結 論
只有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配合,才能確保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學生的成長與成才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進而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勞動教育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實踐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則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夠理解并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將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它們的緊密結合對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至關重要。這種結合不僅能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還能夠為社會培養出滿足時代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顯然,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推進,如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科技創新等,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勞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還能夠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這種融合的途徑也會逐漸擴展和深化,為新時代的教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參考文獻:
[1]張瑀,姜威.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路徑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6):115-119.
[2]呂艷嬌,姜君.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四重維度[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82-87.
[3] 王俏,張娜.依托思政理論課 構建藝術類高校勞動教育體系——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22(4):10-13.
[4]費志勇.應用型高校雙創教育與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4):51-53.
[5]陳文斌,萬思志.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11):122-125.
[6]魯揚,姜雪純.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構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5):50-53.
(羅冬梅、徐王杰: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