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黎明:刻舟求劍與唯變所適、與時俱進的辯證之路
——事物客觀性之探賾
作者:劉 帥
發布時間:2024-12-05 09:23:1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在《科學與真理:對事物客觀性的主觀把握與表達》中,我已經表達了幾個觀點:一、我們始終在意識世界,科學始終無法超越“經驗”的驗證,事物的客觀性只能通過主觀性來把握。二、沒有絕對永恒的、客觀獨立的意識主體,沒有絕對可靠的知識基礎,沒有絕對的真理。三、我們普遍認為的科學性,不過是在這三重不確定性(宇宙的演進、科學的目標與方法的不確定性)中,在認識與實踐的層面上追求相對的、不斷有所進步的合理性、確定性、規范性、實踐性(可操作性)探索。四、在不確定性中探尋相對的確定性,把握和應對變化是生命存在的必然命題。
而客觀性不是孤立的,離開了主觀性,則客觀性也將毫無意義。
世界,時間在先;意識,邏輯在先
世界在先還是意識在先?人在自然界中誕生,當意識主體逐漸形成,才逐步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而一些人卻幻想,沒有自己的感知,世界并不存在。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哲學問題。哲學家稱之為:世界,時間在先;意識,邏輯在先。從第三者來看,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一個存在,其次才是自主意識的存在。但從每一個人來看,首先是自主意識的存在,才能反省到自己的存在,他人他物的存在以及世界的存在。
可以說,客觀事物不因我之察省而存在,無我之察省則俱不可知。客觀事物因主觀而有意義——這個意義是對于諸主體的意義,而不是對客觀世界有什么意義。就像現在人們呼吁保護地球,其實質不過是保護人類自己生存發展的棲息之地,進一步講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對地球來說并無意義。
當然我們必須要強調,客觀事物與客觀性之間的區別。意識主體只能通過主觀性片面地、歷史地、部分地、選擇性地把握客觀事物的客觀性。客觀性不等于客觀事物,客觀性只是意識主觀上把握的客觀事物的一部分對主觀而言有價值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屬性。這種“對主觀而言有價值的”判定也是會隨著社會和歷史的發展而產生變化的。這種價值往往也體現出主體意識的需要和其創造性。
走出意識的牢籠:關于外部世界的現實性問題
正因為離開了意識,無所謂世界,也無所謂客觀。一些哲學家從主體意識出發,對世界的存在表示存疑。如胡塞爾認為,一切實證科學都將世界當作持久的前提,一切實證東西的假說,都是建立在世界這個“假說”之上的。但是世界是什么,卻是一個問題。他還指出:“世界從來只是作為具有其特殊經驗內容的主觀相對有效的世界而呈現給主觀和主觀共同體的。”對于意識主體,這些話顯然是有道理的。不過我們要強調,雖然離開意識主體,客觀世界無法認知,但世界、人和人類社會是在演化生成中,具有歷史性,人和人類社會還具有實踐性。
主觀性固然無法逃避,但人類社會的主體間性和社會性、實踐性、歷史性會使人類走出個人的主觀性。審慎的胡塞爾看到了世界或事物的主觀性一面,而人類的主體間性和社會性、實踐性、歷史性會讓我們看到世界或事物的客觀性一面。隨著一代一代人的消亡,人類的主觀性卻能夠通過人類社會的主體間性和社會性、實踐性、歷史性確認世界或事物的客觀性,這使我們在邏輯在先的情況下,確認了客觀世界的第一性,確定了客觀世界的時間在先。
客觀性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普遍的主觀性”
美國學者約翰·塞爾在《心靈、語言和社會:實在世界中的哲學》中指出:對于“主觀性”以及對“主觀的”和“客觀的”之間的區分的最普通的理解就是,一個陳述如果能夠不依賴于人們的情感、態度和先入之見而被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那么它就被認為是客觀的。如果一個陳述的真基本上依賴于觀察者的態度和情感,那么該陳述在認識上就是主觀的。
意大利20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安東尼奧·葛蘭西認為:所謂的客觀性就是“普遍的主觀性”——“客觀的總是意味著‘與人相關地客觀的’,這又可以被進一步理解為‘歷史地主觀的’:換句話說,客觀的就意味著‘普遍地主觀的’。”
“普遍的主觀性”除了反映客觀事物,還有基于生物的、生理的、心理的、行為的、社會的、歷史的而產生的共同認知,比如鬼神的看法、靈魂等等。此外,還有一些普遍的主觀性通過共同的意志和實踐,追求例如正義、自由、幸福等等較為抽象的社會理想。當它的設想、方案和方法能在客觀世界的實踐中被成功落實時,就成為了一種物質性的存在,如不同的社會制度等。這些可以被認為是具有客觀性的社會實體。如果無法成功實踐,則被認為是形而上學的空想。彼時無法實現的也許未來能夠實現。因此,輕易斷定什么是集體的、社會的臆想,往往很難。因此,共同的主觀性、普遍的主觀性其中經歷史的、社會的檢驗是可行的,則可以暫時地、部分地被認為具有客觀性,不可行的則不能被認為是客觀的。因此“普遍的主觀性”的內涵顯然是大于客觀性的。
客觀性本身也在變化中
世界在演化中,客觀性本身也在變化中。
首先,客觀性本身也隨著外界事物自身變化的階段性(量變與質變)和面向未來的未知性而可能發生變化。
其次,客觀性是隨著主觀性而產生,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主觀性認知與實踐必定是有限的。
人的認知必然是片面的、歷史的、局部的、選擇的。即便是最好的相機、錄像機也無法記錄所有的細節。人的主觀性對事物客觀性的把握和表達總是不全面和不充分的,這種對客觀性的把握和表達,又依賴于主觀的目的性和歷史性,并受限于手段方法的有限性與歷史性。
事物具有差異性和共通性,而我們在不同層次上把握共通性,抽象掉差異性,并且能通過不同主體的、歷史性的、社會性的、實踐性的檢驗,則可暫時確認其客觀性。意識認識世界,離不開選擇與分類,異同與本質的探尋。
事物的客觀性既包括其普遍性,也包括其隨機性、差異性。而人類把握的客觀性更聚焦于事物的普遍性。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要面向未來和實踐,把握事物靜態的一面,也要把握事物動態、過程的一面;既要把握規律性,又要發揮創造性。可以說,立足于面向未來和實踐,人類用自己的方式創造性地在主客觀上表達了事物的存在方式。(這個“表達”涵蓋了實踐與創造。)
第三,主觀把握的客觀性無法完全擺脫歷史的、文化的因素對主觀性的束縛。
《周易·系辭下》中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至于其提到的道是什么,不必強行按現在的思想來認知。不過這個道無論是指客觀性、客觀規律,還是天道、地道、人道,都是變動不居的,而《易》中提供的思想方法只能作指導參考,不可僵化,要隨變而尋找適宜的方法。這種春秋戰國之前的思想是非常領先了。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可以用“客觀事物”指代存疑變化的世界(無論個別意識主體是否存在與關注。當然這是一種假設,是歷史的、反思的意識主體認識到“客觀世界,時間在先”之后而對自我客觀化后的提法),于是可以約略地說:“客觀事物”的概念大于“事物客觀性”的概念,“事物客觀性”的概念大于“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客觀性”之概念,“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客觀性”之概念大于“科學與真理”的概念。(除非對“普遍性”作特殊的定義,否則這兩個概念不會一致。舉例來說,在傳統真實意義上的事實或者常識等,一般也可以被歸入“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客觀性”的范疇。)
科學和真理離不開因果、歸納、推理和預見性的奠基
約翰·塞爾在《心靈、語言和社會:實在世界中的哲學》中寫道:科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認識上的確應該是客觀的,這個意義就是:科學家試圖發現獨立于任何人的情感、態度或先入之見的真理。然而,這種認識上的客觀性并不排斥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本體論的主觀性。
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中提出三個主要真理論,最古老的是符合說,它認為真理是符合于事實,或者更確切地說,一陳述是真的當(且僅當)它符合事實,或者當它恰當地描述了事實。第二個理論是所謂的一致說:一陳述是真的當(且僅當)它與我們知識的其他部分相一致。第三個理論是,真理是實用主義的效用即實用主義的有用性。
科學本身是一系列理論,一系列方法,一系列認知,一系列可操作之行為方式。它是人類在自然演化中的產物,具有社會性、歷史性、主觀性、客觀性。要從生物的、生理的、心理的、行為的、社會的、歷史的等角度去考察它。
無論我們多么輕視經驗,輕視其粗淺、感性和不確定性,而科學的大廈依舊只能艱難地在經驗的沙地中搭建。來自于經驗的因果、歸納、預見性,以及以其為奠基形成的邏輯理性,加上各種奇思妙想,共同為科學打下了貌似牢不可破的基礎。科學和真理離不開因果、歸納、推理和預見性的奠基。當然,這個真理指的不是理想、信念、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意義之上的真理。
科學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類社會基于認識價值、評價價值、實踐價值而形成的社會需求的持續推動,科學本身具有目的性、預測性、過程性、工具性。
刻舟求劍、唯變所適、與時俱進的科學道路
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科學的客觀性必須得到社會歷史性的實踐來檢驗。而難點在于,客觀性本身隨著世界的發展在微妙地變化,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意識也在演進變化中,于是你會看到:科學的大廈從對象、目的、理論、方法、驗證到實踐始終是一個動態的、可變的、歷史的過程,人類在有限的歷史條件下,一直在做刻舟求劍的工作,形成的科學與真理成果都是暫時的、局部的。于是在實踐中不斷地檢驗理論的科學性、客觀性是無法逃避的命運。唯變所適,與時俱進成為科學和真理發展道路上的無可逃避的必然選擇。
一些人,把意識對事物客觀性之普遍性這一主觀表達當作絕對真理,當作永恒,認為存在絕對真理,存在永恒,存在意識追求的絕對完美和完美的善,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關于科學理論的可變性,前有庫恩的范式理論,后有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等理論,可作參考。認識到科學是可錯的,可修改的,局部的(片面的),多元的,歷史的(暫時的),并不能得出追求科學是無意義行為的結論。認識的、評價的、實踐的生存,積極地把握有利因素,運用相對的確定性,有利于我們的生存發展。一個悖論依然存在,主觀在有限的歷史條件下積極地把握一切有利因素來占據優勢地位,采取暫時的、合理的舉措,想要取得可能的預想結果,但從社會的歷史演進來看,未必是有利的、理想的。事物長期的發展是曲折的,自有辯證規律存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歷史地來看,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與真理,是專業人士的共識與工具,是普通人群的信仰與圖騰。但應該警醒的是:在信仰與圖騰的神廟中,永遠也不應該有科學與真理的牌位。如果有,那這本身就違背了科學精神。科學與真理的各種理論和命題就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被質疑、被驗證、被推翻、被深化……
最后,還要談談為什么科學驗證是一個無法標準化的問題?主觀理論與事物的客觀性之間一般有三種狀態,用不嚴謹的話來表述就是:一是主、客觀一致(在實踐中能達成目的的意義上的一致);二是理論觀點與事物的客觀性不一致;三是理論觀點在客觀現實中無法驗證(證偽性)。正因為科學的大廈從對象、目標、理論、方法、驗證到實踐始終是一個動態的、可變的、歷史的過程,所以會出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行之有效的科學理論有可能在后來的科學發展中被否定,歷史上被認為異想天開的想法隨后也可能被認為給科學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又或者現在無法驗證的理論在未來卻可以驗證。因此這三種狀態并非固定不變的,只能交給時間,交給社會的、歷史的實踐來檢驗。當然,我們并不是虛無主義者。認識在歷史中深化、嬗變,也可能發生哥白尼式革命,我們不能否認這種可能性。
追求科學與真理的道路,就是無數條刻舟求劍、唯變所適、與時俱進的辯證演變之路。
(劉帥:陜西教育報刊社有限責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