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理學助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作者:■文/周麗霞
發布時間:2024-12-04 09:07:0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心理學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因此,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融入心理學助力數學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需要思考和探究的課題。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還要注重學習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多與學生互動,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被重視,在加深師生感情的同時,還使學生更愛上數學課了。下面,筆者具體談談心理學助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心理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多年來,人們形成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就是老師教,學生學,把學生當作學習的“機器”。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此時把心理學融入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了。
(一)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上課時改“填鴨式”教學模式為師生互動模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共同參與討論,或者教師采取引導式、沉浸式、代入式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感受,如身臨其境之感、當“小老師”的驕傲之感及“玩游戲”的樂趣之感等。例如,在教學平均數時,筆者特地和學生一起觀看了他們參加的一些活動的視頻,絕妙傳球、完美配合、漂亮投籃……學生的興趣瞬間被點燃,筆者抓住時機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投籃成績,最后學生順利計算出平均數。
(二)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培養
由原來的固定思維轉變為發散思維。學生每天通過不同途徑獲得新知,書本的知識早已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當下,他們需要更多有助于思維發散的知識,以及享受解決問題的快樂。教師只有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訴求,才能指導學生積極面對新事物,在問題解答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讓學有所樂成為一種時尚,即健康地學、愉快地學、你追我趕地學。遇見一些學生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時,作為教師要思考如何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心理學知識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研究表明,在教學過程當中采用一些心理學知識,能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這是因為注意力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隨著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征。
(三)多關懷學生
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這樣做既不影響學生的成長,又不會給學生增添煩惱,其中的個性化教學,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其實每一位學生都渴望被關心,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一些在生活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例,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學會解決生活問題,反之亦然。真正意義上做到數學就在身邊,身邊到處是數學。
(四)拉近師生關系
教師想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就要真正地了解學生的優缺點、生活習慣、行為品質等,而這些要從了解學生家庭開始。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大環境,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學生的性格已經形成,較難改變,所以要從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開始,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和學生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樣做有利于之后的個性化教學,真正實現讓學生快樂地學,進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例如,筆者經常會分層布置作業,以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適合自己的作業。這樣分層布置作業,既可以讓一部分只掌握基礎的學生學得更扎實,同時還不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更多機會展示自己,提升他們的自信。
(五)多鼓勵學生
有的學生比較敏感,不能聽人說自己“重話”,有的學生比較調皮,單純靠說教起不到相應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但不論是哪一種學生,他們都是很聰明的,都需要得到鼓勵,使他們時時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重視、被鼓勵、被肯定,這樣他們才能毫不避諱地在老師面前釋放天性。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多多和學生交流,在不同的數學話題中展開交流,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健康成長,這樣做也更有助于教師提高自己教學水平。例如,筆者在教學中采取分小組回答問題的方式,答得快的、對的給予小組一定的獎勵,學生為了使自己的小組排名更靠前,個個都非常努力地回答問題。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始終處于興致勃勃的一個狀態。在歡快的音樂聲、喝彩聲中,學生一個接一個地跑到黑板前寫出自己的答案。這樣的練習既滿足了學生參與競爭的心,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六)促進自我調適
學生在學校如果遇到一些事情或者挫折,自己不知道該怎么做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會想到老師,老師的愛和智慧會使學生向老師敞開心扉,進而暢所欲言,把自己遇到的事情講給老師聽,遇到迷茫的時候,也會想到老師,如果有的學生一時偏激,想問題比較極端,這時就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伸出溫暖的雙手去包容“犯錯”的學生,在增進師生感情的同時,通過合適的方式及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在如何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方面,教師首先要了解每個學困生的具體情況,然后因材施教,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對小學階段的學困生而言,多表揚他們優點、多給他們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及多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數學困生由于學習問題,往往容易失去自信,對自己失望,有的甚至還會產生厭學情緒。與此同時,學困生也易被其他同學遺忘和忽略。因此,教師要時刻把學困生放在心上,要給他們多創造機會,多發揮他們的長處,多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公開場合多表揚學生的優點和成績,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自信心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會變得濃厚,成績也會有所改變,進而一步步走向良性循環,切不可抓住學困生的缺點或弱點不放,以免打擊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心理學影響學習效果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要善于利用心理學知識在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心理學應用得越好,就越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當教學遇到阻力的時候,教師要善于應用心理學知識,只有把心理學知識靈活應用到教學之中,學生才會變得更想學,學習動機也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一)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上學生聽得懂,課后完成作業的速度也就更好更快,如果課堂效率低下,回到家里學生學習也很困難,有時候甚至晚上12點還不能完成作業,長期下去,嚴重的睡眠不足會導致他們上課打瞌睡,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成績越來越不理想。好的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學起來是輕松愉悅的,因而教師要改進教學理念,將心理學知識有機地融入教學之中,再加上自己飽滿的情感投入,將學生帶入自己創設的情境當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進而真正體會到課堂上認真聽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樂趣,最后取得好的學習成績,
(二)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開始。要培養一個好習慣,就要從思想上重視,通過長期的堅持才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如果學生好的習慣沒有形成,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小失誤,導致心情不好,進而影響成績,在未來也很難有好的發展。 同時,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學習會變得更自律,如按時完成作業、及時復習和預習功課、獨立思考等。
(三)體會學習的樂趣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學知識促使學生養成好的習慣,每一個好的習慣在課堂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每一次的獨立思考,每一次跟著老師的節奏去想問題,跟著老師的引導回答問題,慢慢就會形成好的習慣,進而有更多的收獲。教師不僅是教師,也是心理學家。人生的有趣之處就在于它是一個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的、開放性的過程。其中有失敗的痛苦,有成功的喜悅,有冒險的刺激,有思考的深沉,等等。
(四)促進師生交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每一次眼神暗示,學生都能心領神會,每一個動作暗示,學生都能明白其意,這樣的互動不僅可以使師生關系和諧,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一名教師,應記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盡管彼此的角色不同。因此,教師對每個學生都要一視同仁,通過多種途徑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特點,從而為成功的教育打下扎實基礎。與人合作交流要學會換位思考。首先,要有一個寬廣的胸懷,在被他人誤解時,不要為自己爭辯或者鬧情緒,而是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其次,要有大局意識,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主動而誠懇地接受批評。最后,具備自我批評勇氣的同時,還要善于敞開心扉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
(五)注重師生互動
互動是師生雙向溝通的一種教學方式,互動讓學生感到學習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穿插數學知識的講解,靈活改變課程結構,轉變“死板教條”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習得知識為目的,課程知識改變,課程內容改變,學習氛圍改變,讓學生每天的學習都有“新鮮感”,而要做到這些就離不開心理學的指引,通過心理學知識的合理利用促進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求知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也讓教師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保持積極、平和、愉悅的心態,通過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學生。教師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要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就要擺正自己和學生的位置,充分利用好師生互動環節,促進教學活動的實施,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六)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學生優秀不優秀,全看教師怎么帶。教育本身是一種以人影響人、以人帶動人、以人提升人的過程,只有品行高潔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影響學生的一言一行,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而教師是學生心中的榜樣、標桿,學生會向標桿、榜樣看齊,就如張桂梅老師,只為初心獻畢生,情系三尺講臺,甘灑青春熱血,探尋教育真諦,化育莘莘學子。以德立身,以美育美,畢生為培養人的教育理想孜孜以求。學生會潛意識地將優秀的教師當作自己學習的榜樣,優秀教師的美好品德和出色表現,都會使學生深受影響,看似毫無關系的心理學和數學課堂教學,在將它們和學生的學習聯系起來時,就有了互通的渠道。
(七)幫助學生改變和成長
作為教師要學習太陽,發出光和熱,每個人被陽光照射時的反應是不同的,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跡象,那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我們要永遠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作為教師要拯救學生,通過心理學知識促使學生改正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教師要從一開始就關注學生成長的點滴,確保學生健康成長,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走彎路。
三、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內容
有人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也有的人說數學是基礎學科。它沒有繪畫、音樂課那樣具有華麗的裝飾,而是實實在在的基礎學科,為了能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學素材顯得尤為重要。把挖掘出來的心理學素材滲透到教學過程當中,有針對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如:教學計算、化簡這部分知識時,先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心理學素材,讓學生多想一想為什么這樣化簡,怎樣計算才最簡便,等等。也試著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數學計算題、化簡題等。例如,教學圖形部分的數學知識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挖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實物圖的對比中得出概念,同時向學生提出一些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強化學生的思維,再通過舉例說明,分類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共贏的目的。有一種美,叫軸對稱圖形,教師可以給出一半的圖,然后讓學生把圖補全,從中感受對稱圖形的美,哪里有數學課,哪里就有美,從審美的角度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心理學素材,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充分利用教材,從美學的角度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讓學生沉浸在美學氛圍當中,用心理學思維激發學生的美感和求知欲,進而使其對軸對稱圖形有一個更深刻的認知,進而掌握軸對稱圖形知識,以更好地欣賞圖形美、對稱美、數學美等。
四、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
數學教學不能只是為了教學而教學,更不能一味地追求學生成績的提升而忽略學生的感受,教學是為了推動學生的自覺學習,是教師以自己的行為習慣影響學生,進而達到人影響人、人帶人、人提升人的目的,一個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精神豐富的教師,才能給學生做好榜樣,做好示范,進而感化學生。教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較長,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軌跡,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如果教師的心理不健康,學生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教師的喜怒哀樂不能掛在臉上,以免學生“擔驚受怕”,學生一旦“害怕”老師,便會導致他們很難集中精力學習。因此,作為合格的教師,一定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斷學習心理學知識,為優質教學打下基礎。
總之,在現代教育教學體系中,教師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儲備是開展好教學的基礎。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心理學這一紐帶,促使班級里的學生形成團結互助的學習氛圍。當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集體智慧帶來的溫暖時,便覺得自己不再孤單,因此讓心理學助力數學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健康快樂地學習和成長。一個真正的數學教師不應僅僅是一個數學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是一個優秀的心理醫生,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指導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并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好心理學知識,能更好地助力數學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