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學美術教育逐漸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綜合素質培養的教學模式。近年來,學科實踐理念的提出,為這一轉變提供了理論支持。該理念強調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情境相結合,通過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全面發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中學美術教育仍存在割裂知識與技能、忽視創新能力和審美素養培養的問題。因此,探究如何在中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融入學科實踐理念,以提升教學效果,顯得尤為迫切。

一、學科實踐理念的內涵

學科實踐理念強調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能力發展。在中學美術教學中,學科實踐理念主張將美術理論與創作實踐相融合,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理解和掌握藝術原理。學科實踐理念涵蓋以下關鍵要素:1.理念注重“做中學”,通過實際的美術創作活動來學習和理解美術知識,如色彩理論、構圖技巧和藝術史學習。2.強調問題解決和批判性思考。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開放性的問題或挑戰,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3.注重情境性和關聯性。學科實踐理念提倡將美術學習置于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使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體驗到藝術與生活的聯系。

二、學科實踐理念在中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促進知識與技能的深度融合

傳統的美術教學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割裂開來,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巧,但是缺乏將其與藝術理論相結合的能力。學科實踐理念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滲透,通過大單元教學設計將美術史、藝術理論、技法訓練等多個方面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在以“書法篆刻”為主題的單元中,教師不僅會講解中國書法和篆刻的藝術特點,還會引導學生運用書法藝術特點和篆刻方法進行創作,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運用理論知識,實現知行合一。

(二)培養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實施大單元教學模式,使學生擺脫了孤立的知識點學習,投身于一系列緊密聯系的教學環節之中。該模式旨在引導學生進行多維度思考,勇于對現行藝術理念發起挑戰,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同時,該教學理念著重于學科實踐,強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版畫創作為例,教師指導學生探索各類制版材料與技術,鼓勵他們在實踐中經歷失敗并從中汲取經驗。通過這種實際操作,學生將理論知識有效轉化為實踐技能,從而實現從模仿到創作,顯著提高了自身的創新能力。

(三)提升審美感知與文化理解

通過美術活動學生能直觀感受色彩、線條、構圖等視覺元素的美學價值,理解和欣賞不同藝術流派的獨特風格。例如,在學習中國畫時,學生不僅會學習傳統筆墨技巧,還能通過實踐理解中國畫的意境之美,體會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同時,學科實踐理念強調將美術教學與文化背景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在對比分析不同國家或時期的藝術作品時,學生能深入探究背后的歷史和社會因素,如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如何反映當時的人文主義思潮,深刻領悟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融入學科實踐理念的中學美術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確定教學主題

在融入學科實踐理念的中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確定教學主題應充分體現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如藝術表現、審美判斷、文化理解與創意實踐。我們選擇“詩意的色彩——中國傳統色”作為教學主題,該主題既涵蓋中國美術史的知識點,又涉及藝術創作的實踐環節,能夠讓學生從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出發,深入理解和運用美術元素。在確定主題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興趣、認知水平以及社會熱點,確保主題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同時,主題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延展性,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激發他們主動探究和創新。通過主題設定,學科實踐理念得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化了對美術知識的理解,提升了綜合能力。

(二)設計實踐活動

設計實踐活動作為核心環節,旨在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深化理論學習,提升藝術技能。實踐活動要以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為基礎,確保其參與度和挑戰性。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特定主題進行創作,如“城市印象”或“自然之美”,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靈感,運用所學的繪畫技巧、色彩理論以及構圖原理,創作出個性化的藝術作品。同時,實踐活動還包括實地考察。如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讓學生直觀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模仿大師作品,學生在實踐中理解不同藝術流派的特點和表現手法,從而提高藝術鑒賞力和創作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跨學科的項目,如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我們生活的城市“西安”,作為文化歷史古都,學生可以結合歷史、地理等科目,在創作中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增強學科間的聯系。如在研究古代絲綢之路時,學生可以設計并制作反映沿途文化交流的壁畫或陶藝作品。既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又加深他們對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在設計實踐活動時,教師應注重過程性評價,鼓勵學生反思自己的創作過程,記錄學習心得,培養批判性思維。這樣,實踐活動不僅能成為知識與技能的展示平臺,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興趣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環節。教師應根據教學主題,設計具有挑戰性和現實關聯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例如,今年秋季七年級即將使用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美術教材“民間蘊情”單元,教師可提出“如何將民間美術作品中的傳統元素如色彩、圖案等融入現代生活用品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

問題情境的設置不僅局限于藝術創作本身,還可延伸到藝術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比如,在“向美而居”單元,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如何在現代建筑中融入傳統古建筑的優勢,從而創建與自然共生、與文化共融的當代居所”的問題。我們可以帶學生一起調研社區需求,了解現代建筑的實際現狀,考慮能否在其中融入傳統建筑的元素或者從審美角度出發的美學思想,從而在實踐中提升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可以將抽象的美術理論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深化對美術理論的理解,不僅鍛煉了他們溝通、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實現了學科實踐理念的深度滲透。

(四)分組合作探究

分組合作探究能夠激發學生的集體智慧,增強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技巧,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教師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鼓勵他們共同探討藝術作品、解決創作難題,并分享各自的觀點與見解。例如,在以“中國傳統色彩運用”為主題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分組研究不同地域、時期的藝術作品,分析其色彩搭配和象征意義。各組成員共同收集資料,討論并呈現他們的發現,從而加深對傳統色彩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美術知識,還鍛煉了信息檢索、批判性思考和團隊協作的能力。此外,合作探究還可促進生生互評,每個小組內部設立反饋機制,成員間互相評估作品,提出改進建議,這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評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扮演指導者和協調者的角色,適時介入提供專業指導,確保合作探究的深度和質量。

(五)整合教學資源

在融入學科實踐理念的中學美術大單元教學中,整合教學資源不僅涉及對傳統教科書、藝術史資料的整合,還包括現代數字媒體、網絡資源以及社區藝術資源的利用。首先,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如在線藝術數據庫和教育資源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像、音頻和視頻資料,以增強他們的視覺和感官體驗。同時,與藝術家或藝術機構進行合作,為學生帶來鮮活的案例和實踐經驗(如邀請藝術家進課堂分享創作過程,或者組織學生參觀藝術展覽,直接與藝術品互動)。其次,社會資源的整合不容忽視。學??梢耘c當地的美術館、工作室或手工藝人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實地考察或工作坊,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美術知識,理解藝術與社會及生活的關系。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生跳出課本,拓寬視野,更好地提升美術素養。

綜上所述,將學科實踐理念融入中學美術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改革途徑,為解決當前美術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關注如何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這一理念,以及如何持續優化教學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和學生需求。

作者單位  西安市西電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