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過程中創造了豐富的紅色資源,這些是開展思政教學的寶貴資源。而本土紅色資源由于貼近學生生活,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對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意義重大。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聯合印發的《用好紅色資源 培育時代新人 紅色旅游助推鑄魂育人行動計劃(2023—2025年)》旨在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提出注重通過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因此,如果能借助本土紅色資源,為加強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提供更加貼近他們生活的優質素材,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更利于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目標的內在要求,更能促進思政教學方式的轉變及內容的不斷豐富。

一、咸陽市紅色資源概況及運用現狀

(一)咸陽市紅色資源概況

咸陽市紅色資源是指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我們黨在咸陽市轄區內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育人價值的各種精神及物質載體的總和。咸陽市擁有非常豐富的紅色資源,如馬欄革命舊址、安吳青訓班革命舊址、爺臺山反擊戰紀念館、金池革命舊址等。這些本土紅色資源為加強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提供了重要資源,同時還是賡續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

(二)咸陽市紅色資源開發和運用現狀

咸陽市重視本土紅色資源的開發,賡續紅色精神,傳承革命文化。《紅色咸陽》這一作品反映了咸陽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貢獻,《紅色馬欄》《馬欄革命史》等文藝作品促進了本土紅色資源的傳承。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強調研學旅行基地的建設,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等,根據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近年來中共咸陽市委組織部著眼于打造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紅色研學基地,如馬欄革命舊址、爺臺山反擊戰紀念館等。但筆者發現其在本土紅色資源運用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具體如下。

一是學校。很多學校對本土紅色資源在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中的認識不足,由于高中階段的高考壓力,很多學校對本土紅色資源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在行動上缺乏主動性。例如,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專門的有關本土紅色資源的課程,校園文化建設也缺乏本土紅色資源的展示,舉辦的有關紅色資源的學習活動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是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二是教師。辦好思政課的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工作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本土紅色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影響著運用本土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效果。但由于很多思政課教師并沒有認識到本土紅色資源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沒有看到本土紅色資源在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中所特有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思政教學中有意識地運用本土紅色資源的人數較少,而且即使介紹本土紅色資源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對本土紅色資源了解不夠全面和深刻,內涵挖掘不夠深入,沒有真正發揮本土紅色資源的價值。

三是學生。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學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活躍狀態,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當下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這對本土紅色資源融入思政教學提出了一定的挑戰,網絡上各種文化相互激蕩、良莠不齊,甚至出現了對革命先烈惡意詆毀的事情,這令人十分痛心。因此,必須重視本土紅色資源開發,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四是教育實踐活動形式單一。近年來雖然紅色研學逐漸興起,很多學校也積極參與其中,但是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參觀革命紀念館、博物館、會議遺址等,存在著走過場的情況,沒有充分發揮本土紅色資源在思想教育、培養政治認同素養中的重要作用。學校在活動之初對學生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活動舉辦的目的性不強。學生在參觀時也沒有充分領悟本土紅色資源內涵的精神、價值等,參觀只是停留在感性層面,沒有上升到理性層面,因此這種活動形式難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二、本土紅色資源在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中的意義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為了爭取中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紅色資源,這是思政教學的寶貴資源。政治認同素養是高中思政核心素養之一,就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由于本土紅色資源貼近學生生活,因此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把本土紅色資源引入思政課堂能夠增加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本土紅色資源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增強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切實使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發揮本土紅色資源在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中的重要價值。

三、立足本土紅色資源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路徑

(一)重視本土紅色資源在校園文化中的融入

首先,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學校要把本土紅色資源引入校園,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借助校園宣傳欄、校園廣播等開發和宣傳本土紅色資源,充分發揮紅色校園文化的優勢。其次,學校可以開設本土紅色文化社團,在社團活動中引領學生學習及了解身邊的本土紅色資源,在自主學習探究中增強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再次,學校要多開展與本土紅色資源相關的教育活動,在活動體驗中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最后,在思政課評價體系中融入本土紅色資源,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還應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及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評價要做到全面而客觀。

(二)提升思政教師本土紅色資源運用能力

首先,思政教師思想上要高度重視本土紅色資源在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培養中的重要性,改變以往的思想認知。其次,思政教師在行動中要提升自己對本土紅色資源的挖掘和運用能力,全面系統地整理本土紅色資源。作為思政教師只有自己先對本土紅色資源有深刻了解,才能達到運用本土紅色資源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目的,進而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本土紅色資源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因此思政教師要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借助本土紅色資源對學生進行政治認同素養培養。因此,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只是一味“灌輸”,而是要轉變教學方式,增強紅色資源對思政教學方式的引領,在備課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本土紅色資源進行教學設計,以增強課程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真正領會本土紅色資源的內涵

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文化安全面臨的復雜形勢,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底線意識。其次,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學生積極學習和領會本土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以紅色資源浸潤生命,增強學生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最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本土紅色資源志愿服務隊,增強學生對紅色資源內涵及精神的深刻理解,激勵學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之中。

(五)在紅色研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

近年來紅色研學悄然興起,但是很多學校的研學活動存在著形式主義,沒有真正發揮本土紅色資源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因此開展內涵式紅色研學活動非常重要,一定要把研學活動落到實處。思政教育中的紅色研學是基于特定問題的探究性、體驗性學習活動。在研學之前要求學生提前查閱有關紅色研學基地的資料,掌握背景資料之后,帶著問題去研學。在研學過程中要態度端正,認真參觀,仔細瀏覽本土紅色資源,深入思考。研學是行走的課堂,在研學中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及對社會主義的認同。研學結束后積極撰寫研學報告,對研學活動進行總結,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鞏固研學取得的成果。教師要善于利用本土紅色資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斷提升學生政治認同素養。

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本土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今后在思政教學中教師要繼續增強本土紅色資源在教學中的融入意識,以提升思政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著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充分發揮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多貢獻。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