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理念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在敵后根據地以奮勇殺敵的實際行動培養出來的一種樂觀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薄弱高中的學困生,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行為習慣和性格異于常人,經常會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學校和教師若能深入運用延安精神所蘊含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文化理念對學生進行熏陶,這將有助于緩解學生因家庭背景所引發的心理困擾,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確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并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使學困生成為對社會主義事業有用之人。

一、延安精神在促進學困生成長方面的育人價值

(一)有利于學困生堅持實事求是的生活和學習態度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結晶,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理念的具體體現。陜甘寧地區地理條件落后,可共產黨人面對一次次的艱難險阻總是臨危不懼,憑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惡劣的環境中打下勝仗,擊退敵人。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學生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生活與學習態度,才能取得學業上的進步和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然而,薄弱高中的大多數學困生難以抵擋誘惑,將大部分學習時間用來聊天、玩游戲,不喜歡讀書,對于課程內容的學習淺嘗輒止,生活中遇到難事也總愛退縮或蒙混過關。

當下,只有充分發揮延安精神對學困生的引領價值,令其心懷求真務實的態度去做事,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成長成才,形成健全人格,最終為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振興做出自己的貢獻。教師要注重發揮“實事求是”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幫助學生對自己過去的生活學習態度、未來發展方向以及人生價值進行反思,幫助他們開啟希望之門,走上成才之路。

(二)有利于學困生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理念

從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間,一線戰士始終站在人民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為人民服務”。他們始終懷揣著對國家、對集體的愛,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亦不為群眾增添負擔,始終保持著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使得我黨的政權日益穩固、執政區域也不斷擴大。

在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科技的繁榮發展,經濟薄弱地區的高中生也過上了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個人意識逐漸增強。部分學生在學業上遭遇困難,常因成績不理想而滋生自卑感,忽視了自己同樣是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民族興衰的重任。這種心理狀態可能會導致他們在言行上表現出獨特的個性化特征,傾向于我行我素,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和主觀主義色彩。延安精神富含深厚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內涵,若學校能通過多樣化的手段積極傳播和倡導“為人民服務”的這種精神,并利用延安精神中關于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典范事例來激勵學困生,他們便能重塑文化自信和學習自信,摒棄懶散、自我懷疑、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

(三)有利于學困生形成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回顧黨的歷史發展軌跡,無論是南泥灣、井岡山、西柏坡,還是遵義會議至延安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階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這一政治底色被無數黨員和戰士堅定地守護。顯然,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任何偉業的完成都無從談起。

在物質條件優越的當下,學生群體往往難以真正體會到無產階級革命先輩們艱苦卓絕的生活。在薄弱高中里面,學困生并非智力不足,而是多數人深受享樂主義思想的影響,缺乏明確的學習和發展目標,不愿付出辛勞,畏懼困苦。因此,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具體環節中,培養學生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精神,助其確立清晰的學習目標。我們必須讓這些學生認識到,這種革命精神在新時代依舊適用,且適用于每一個人。只有勇于面對困難、敢于冒險、積極拼搏,方能迎來美好的未來。

二、學困生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一)薄弱高中學困生的特征

學困生之所以學習困難,主要是由于他們普遍具備這幾方面的特征:一是自主學習意識、組織觀念以及集體意識欠缺;二是性格自卑敏感,情緒消極,容易自怨自艾和自我懷疑;三是缺乏對學業進行規劃,沒有制訂學習目標的意識和能力,對學科知識缺乏學習興趣;四是我國城鄉高中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直接導致學生進入薄弱縣域的高中后學習水平差異較大,一些學生的學習能力跟不上教師的講課節奏。

(二)薄弱高中學困生主要成因分析

首先,學生缺乏學習目標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由于每個學生有著差異化的學習特點以及性格特征,因此他們的學習效果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加之薄弱高中的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十分有限,一些學生缺乏自律以及基礎知識薄弱,未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他們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當消極情緒來襲,學生未能及時進行自我調節,就會產生厭學心理。

其次,原生家庭的影響。高中原生家庭的教育方法、家庭氛圍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往往會產生巨大影響。家庭成員的道德素養、交際圈、經濟實力、價值觀等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學習。當家長不重視學生的學業水平,不能給予學生學習資源、學習途徑等方面的幫助,學生就會在學業競爭中處于弱勢。

最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已經成為一個顯著問題。眾多學生將學校視為學習與成長的重要環境,而這一環境未能充分滿足學生個體需求,這也正是學困生感到迷茫的關鍵因素。薄弱高中現有的教育模式依舊指向應試教育和結果教育,導致學生的個性需求無法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得到滿足。許多教師只是單一地圍繞高考考點展開教學,未能結合學困生的心理特點、性格特點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三、促進薄弱高中學困生成長的具體措施

(一)讓延安精神熏陶學困生,給予他們正確的思想指引

1.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首先,我們應在校園內推廣延安精神,加深學困生對延安精神的認知和理解。教師可以在語文、思想政治、歷史等課的前5分鐘為學生講有關延安精神的革命故事,讓學困生進一步思考“革命人物身上表現出了怎樣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有哪些時代意義?作為學生,該如何踐行延安精神?”其次,教師應抓住國旗下講話的時機,從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整風精神、南泥灣精神等方面入手,推廣延安精神的內涵。最后,為深化學困生對延安精神的理解,培育他們的崇高道德觀念,我們可以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予以夯實,如經典背誦、演講競賽、辯論賽及愛國主義文化節,等等。這些活動旨在引導學困生深入了解我黨在延安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斗爭歷程,感受黨在創業初期的艱辛,從而懂得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黨和政府的哺育之恩。

2.打造教室特色文化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幫助學困生實現自我價值的現實載體。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內的黑板報,將黑板報作為“學習園地”,主要展示學生在學習延安精神之后創作的個人作品,包括他們的學習心得、革命人物繪畫、個人學習目標、手抄報等。其次,我們應充分利用教室內的標語區域,張貼有關延安精神的微語錄,讓學困生謹記“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并通過延安精神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最后,教師可以指定值日生在完成每日清掃工作后,撰寫一句關于重要人物對延安精神的評價。此舉旨在通過精選語句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進取意識。通過打造教室特色文化,將延安精神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學困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將有助于培養其高尚的情操。

3.創設延安精神氛圍

為了讓學困生融入延安精神建設中,薄弱高中應充分利用學?,F有的條件來精心布置校園文化環境。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書法比賽、書法展覽、征文比賽、手抄報比賽等方式激發學困生創作延安精神主題作品的熱情,讓其在創作活動中感受延安精神的魅力,鼓勵其將延安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學??梢栽趯W校走廊、教學樓過道、學生食堂等地方張貼有關延安精神的宣傳海報、人物畫像或名人名言,將延安精神按照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分時段和場所進行展示,激發學困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畏困難、大膽求索,最終通過行動撕掉貼在自己身上的“差生”標簽。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將與延安精神有關的內容印刻在的校牌、學生證上,讓學困生意識到“沒有比心更大的舞臺,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只要自己愿意改變,美好的未來就會向你招手。

(二)利用班會課,博采眾長,播種延安精神

1.對學困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班會課中通過穿插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林伯渠等名人的事例,對學困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班會的主題可以設置為“揮灑青春,擁抱夢想”“弘揚延安精神,樹立崇高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等。班會的目的應是讓學困生認識到實現理想信念之路任重道遠,需要腳踏實地與堅持不懈地努力,從而激發學困生學習的主動性。班會的形式應盡可能的豐富,可以是延安精神電影短片、Flash動畫、學生討論,還可以是小品表演、學生合唱革命歌曲、即興演講等,也可以在班會時間,讓學優生介紹我黨從1935年到1948年發生在寶塔山、南泥灣、楊家嶺、棗園、鳳凰山等革命圣地的歷史事件,詮釋延安精神,助力學困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促使他們在學習方面樹立起符合自身要求的理想信念。

2.利用延安精神,讓學困生提升自我

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高中學生面臨的誘惑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多。時髦的穿搭、層出不窮的網絡游戲、各種形式的聊天工具,都會對學生的三觀帶來巨大影響,特別對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學困生,他們中有人為了一時滿足而荒廢了學業。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能夠啟發學困生“愛惜名譽,拾金不昧”“不做有損人格和尊嚴的事”“抵制不良誘惑”。因此,在班會課中教師應利用延安精神使學困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班會課上,教師向學生講述一些當代偉大人物親身踐行延安精神的故事,如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干部群眾修水井、建大壩等。通過講述革命領袖人物的故事,促使學困生在實踐中錘煉自己不畏困難、不懼辛勞、敢于擔當的好品質。

(三)感化學困生,讓他們在延安精神的影響下走向成功

教師除了要在教學方面做到傳道、授業與解惑,還要用自己身上所具備的延安精神的魅力去感化學困生,讓學困生改變以前錯誤的學習觀念、想法以及學習習慣,從而在做人和學習方面取得進步。在深化延安精神教育中,教師應樹立學困生的典范。鑒于教師言語與行為對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潛在影響,教師要以延安精神為思想武裝,培育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運用深厚的學識、端莊的儀表、開闊的胸襟、崇高的師德及優雅的行為示范,對學生施加正面的人格影響,使之在不知不覺中塑造健全人格、正確的價值觀及優良的行為習慣,感受延安精神的強大力量。

教師要確保學困生在“愛”的滋養下學習與成長。在延安13年的輝煌歷程中,共產黨人憑借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愛意,書寫了偉大的革命篇章。教師要將這份“愛”融入教學實踐,以愛心滋養學困生的內心世界,使其時刻感受到被關懷、被理解、被認可及被支持,在延安精神的熏陶下不斷提升自我。

此外,作為延安精神的傳承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秉承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研精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給予學困生更多表達觀點、展示思想的機會,即便學生回答錯誤,也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引導其發現知識真諦。面對學生的消極情緒,教師可在課后進行個別談話,分享激勵人心的革命故事,讓學生認識到“一切皆有可能”,重新點燃他們的夢想,用延安精神塑造學生健全的精神世界。

延安精神是偉大的,它是無數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用生命和血汗見證過的寶貴理論和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經驗。對薄弱高中的學困生來說,長期的學習挫折已讓他們迷失方向,因此教師有必要將延安精神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促進學困生轉變學習觀念、修正學習習慣,進而塑造優秀的道德品質。本文從弘揚延安精神的視角出發,提出促進薄弱高中學困生成長的策略。期望薄弱高中能夠重視學困生的成長與發展,將延安精神滲透至課程學習及校園生活,幫助他們克服思想、情感、性格等障礙,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健康成長,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