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下水作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作者:■文/郭學謙
發布時間:2024-12-03 09:37:31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教師專業成長是實現課堂提質增效,推進學校優質發展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一所學校如果能夠充分調動教師的自我成長意識,變被動成長為主動成長,樹立學習意識,不斷創新突破,就可走上一條從教書匠到教育家的專業成長之路。其中寫下水作文就是實現這一想法的突破口之一。學校可先從語文教師抓起,輻射帶動其他教師,從寫下水作文到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教育敘事等,營造積極的閱讀、寫作氛圍,改變教師的工作方式,打造更加優質的教育,讓教師擁有幸福而完整的教育人生。
下水作文最初是葉圣陶先生提出的,后經劉國正、于漪等教育名家的擴充提升,已為大多數語文教師所接受。下水作文是一種形象說法,是語文教師進行的一種學科實踐活動,是教師主體為了特定的目的進行的獨特的寫作實踐,可以強化自己的寫作能力和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進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寫作,最終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在筆者看來,寫下水作文不僅是語文教師應該進行的學科實踐,還是所有學科教師專業成長的法寶,通過寫作喚醒教師閱讀、觀察、思考、聆聽、表達等關鍵能力,促使教師自覺學習,進而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敢于“下水”,打造有說服力的作文課堂
筆者對246名語文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參與調查的教師均為一線教師,有10年以上教齡的占46%,20年以上教齡的占36.44%,他們均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所帶年級覆蓋了小學一至六年級,因此調查數據帶有普遍性。參與調研的大多數教師都能夠認識到寫下水作文的重要性,其中154位教師認為寫下水作文很有必要,認為自己寫了才能更好地教學生寫作。但是參與調研的教師中經常寫下水作文的教師只有66位。參與調研的教師中有41位教師覺得如果寫不好下水作文會被人笑話,61位教師覺得自己缺少閱讀,145位教師覺得工作過于繁忙而顧不上寫下水作文。
教師寫下水作文是一種示范,只有進行了這種示范,才能經歷整個的作文寫作過程,即審題、立意、選材、定序、詳略、修改等,進而為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作文指導。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進行組織與呈現。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三個學習任務群中,“交流”與“表達”的主要方式就是以文交流。從中考、高考的語文試題來看,作文分數占比很大,就目前作文現狀來看,套作、抄襲等問題特別嚴重,把寫作文從腦力勞動變成了體力勞動,把妙趣橫生的創造性勞動變成了毫無意義的機械運動,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失策導致的,教師的示范和帶頭作用未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教師應多寫下水作文。
寫下水作文有利于教師個人的作文教學。教師大部分時間是與學生在一起的,與學生有很多共同的生活環境,寫出來的作文更有信服力,而且更能直面感知學生作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更有針對性地開展作文教學,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寫下水作文不僅是思考的過程,還是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寫下水作文反思教學過程,有利于提升個人的教研能力,形成更多的教研成果,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下水作文的寫作形式十分寬泛,可以與學生同題作文,也可以另外選擇題目和材料寫下水作文。下水作文是語文教師通過自己寫作文這一方式進行的一種旨在提高作文教學水平和學生寫作能力的語文教學活動。而對教師來說,只要堅持寫作,不管是文學的還是非文學的,都可以為自己的寫作助力,從而完成生命的綻放。而且寫作可以拓寬個人的眼界、改變心境、升華境界、鍛煉思考力及提升表達力等。
二、善于“下水”,打造更有價值的語文天地
教師只有堅持不斷寫作,才能夠從“敢寫”走向“能寫”,進而從寫作的門外漢變成寫作的高手。寫作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回憶的過程、觀察的過程、聆聽的過程、練習的過程,這樣的實踐活動對語文教師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高超的寫作水平就是教師的一個重要光環,專業的寫作能力能幫助教師充分發揮教育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更加靈活地、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下水作文就是一種綜合性、實踐性的語文活動,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具體來說就是,文化自信需要作文來反思提升,語言運用需要作文來實踐升華,思維能力需要作文來系統深化,審美創造需要作文來激發融合,等等。無作文則不成語文。為了使教師善于“下水”,創造更有價值的語文世界,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加強學習,深入實踐
學校要把教師的學習作為實踐和研究的首要任務,引導教師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共讀《致教師》等書籍,定期開展讀書交流和分享活動,鼓勵教師寫讀書心得,以讀促寫,以讀養寫,不論文章長短,鼓勵獨特見解,并做好相應的考核和獎懲。例如,在我們試點的收水中心校,教師每在《四圣文學館》發表一篇文章可以獲得5分的積分,這很好地激發了教師的積極性。同時深入開展了培訓活動,邀請縣域內名師進行授課,以及鼓勵本校優秀教師現場分享寫作經驗,做到讓教師的寫作有法可依。收水中心校注重校本培訓,加強校際交流,教師在培訓與交流中不斷成長,全體教師既當好了實踐者、學習者,又成為引領者、推廣者。收水中心校為全體新任教師作了《寫作,美好的遇見》專題培訓,薛婷婷老師在小學繼續教育中承擔了《數學教師更需要寫作》講座,等等。這些活動都得益于下水作文的實踐與研究,給了教師更多的寫作啟發。
(二)加強交流,突出實效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和教育報刊書籍等為教師提供學習資料,不斷地向不同媒體推送學校教師的文章,使教師品嘗到寫作的甜頭。同時盡力建立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學校利用校級寫作工作室和一些文學公眾號將全體參研人員的下水作文、教學隨筆、教育敘事等進行歸檔整理,以便于教師成果的交流,使這些作品的作用和使用范圍擴大,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開發,為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和資源保障。
(三)加強研討,不斷反思
把寫下水作文作為教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向閱讀延伸,向課堂邁進。做到至少每月開一次研討會。研討會一般設置以下議程:一是每位教師分享自己撰寫的文章或者寫作心得,以及寫作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惑,等等。二是圍繞育人育德主題,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進行生成,如何在寫作中進行再教育。三是集體研討,群策群力,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反復斟酌,直到得到滿意的答案。
三、智于“下水”,構建更有親和力的作文體系
語文課標倡導真實情境、真實世界、真實問題,而對語文教學來說,就必須服務于學生的真實生活,這個真實生活是當下的生活,也是過去的生活、未來的生活。當語文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時候,教師和學生就能感受到語文的“有用”“有料”“有趣”。智于“下水”就是讓語文回歸生活的本質,回歸做人的本質,堅持最樸素的原理,“寫作即做人”“寫作即生活”,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讓教師的寫作有細節、有情節、有感情、有思想,從寫下水作文到寫教學反思、教育隨筆、教育敘事,再到寫散文、小說、詩歌、報告文學等,讓教師真正成為閱讀者、學習者和創造者。
(一)明確寫作的意義
寫作是寫我們獨特的生活,是表達真善美,使真善美在我們的表達里變成身體的一部分,寫作也因此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對教師的個人職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寫作是源于對生活的愛,能細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能懷一顆感恩之心,銘記我們越長大越要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寫作是表達真情實感,而表達是一種天性,表達是有目的的,表達必須清楚,即要具體、形象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具體來說就是,要有話說時,方才說話;有什么話,說什么話,話怎么說,就怎么說;要說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是什么時代的人,說什么時代的話。寫作其實就是說話,教師不僅自己要說,也要引導學生說,要滔滔不絕地說。寫作是寫真情實感,是為情造文,而不是為文造情,千萬不可本末倒置。有話必須說,這就是寫作的趣味,寫作的意義,寫作的吸引力,千萬不能被條條款款、字數格式等所限制。寫作是讓我們記住有意義的過往,我們的過去是由許多故事組成的,而過去的生活足以溫暖現在的自己,真實記錄生活,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和充實。寫作就是學會與己交流、與人交流、與物交流,在交流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打開心結,獲取生活經驗,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二)觀察法在寫作中的作用
教師只有認真觀察,仔細記錄,才能寫好下水作文,這也是提升個人下水作文能力的方法之一。例如,郭楊娟老師2023年2月18日在《四圣文學館》發表的散文《如約而至》中寫道:“行至鐵牛河畔,清新雅致美景阻止了我的前行。于是駐車、撐傘、倚欄、遠眺,雖說在這條路上往返了三年有余,但此刻心境下的如此美好卻是獨有。河中心的冰層開始融化,并向四周慢慢延伸;環伺的山巒退卻了冬日的甲胄,覆蓋的草木松松的、軟軟的,貪婪地吮吸著可貴的春雨,為山花爛漫時做著充分的準備。春,如約而至……”這就源于寫作改變了個人的觀察和思考,使人變得敏銳而細致,同時學會了將想象融于觀察之中,這也正是我們所提倡的“五覺”觀察法的一種。只有做到觀察足夠細致,才能用好多種修辭手法,實現文筆細膩的目的,使寫作對象更生動有趣。
教師布置作文時可以采用作業前置的方式,可以先給學生布置觀察作業,之后再讓學生寫作文,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會更好,甚至能成為學生的“代表作”。例如,學生朱涵鑠寫的《堯頭村即景》:“村口有一座高大的石門,門頭上用鮮紅的顏料寫著‘豆腐第一村’五個大字,門旁有兩頭張牙舞爪的石獅子。曲徑通幽的小路旁農家小院數不勝數,院門前有一排高大挺拔的銀杏樹,每到秋天,金黃的樹葉鋪滿小路,好像一條‘黃金大道’。往前走就來到了堯頭湖,湖水碧綠如玉,微風習習,湖面蕩起層層漣漪,湖邊孩子們在打水仗,原本平靜的湖面水花四濺,好不熱鬧。湖邊有一棵柿子樹,每到柿子成熟時,樹上掛著又大又紅的柿子,遠遠看去像是掛滿了大紅燈籠,喜慶極了。堯頭湖對面是一條小吃街,那里可是吃貨們的‘天堂’,陜西各地小吃一應俱全,有大名鼎鼎的褲帶面、美味無敵的豆花泡、金黃軟糯的油糕、酸辣爽口的面皮、地道正宗的肉夾饃。小吃街左側圈養了許多只孔雀和鴨子,每每吃完飯,孩子們都會用野草喂它們。走過小吃街,就來到了網紅觀賞橋,觀賞橋修建于深溝之上,膽子小的人走在橋中央向下望去,肯定會嚇得頭皮發麻走不動道 ,晚上,橋上的彩虹燈就會亮起來,那場景著實迷人。”寫作的方法易學,但寫出好作文的人卻很少,而觀察法不僅是教師打開下水作文的一把鑰匙,還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更關鍵的是,學生通過觀察法既鍛煉了思維,拓寬了視野,提升了境界,又很好地提升了自己的寫作水平。
(三)享受寫作,收獲成長
每個教師既是寫作者,也是研究者,而其中的佼佼者是可以成為引領者的。因此,學校要學會發現佼佼者,培養佼佼者。例如,試點學校的郭楊娟、薛婷婷等老師帶頭寫作,僅僅兩年的時間創作經驗就已經變得十分豐富了,進而影響了一大批教師的專業成長,薛婷婷老師寫的《以學定教 實現教學有效性》發表于《中國教師報》,《齊讀共寫 共享暑期好時光》《新年新愿新世界》《別有滋味的暑假》發表于《教師報》;《寫不了她的美》發表于《自學考試報》,《懷家長之心 盡教師之責》發表于《德育報》,《關于特色學校的思考》《那個為我補作業的孩子》發表于《渭南日報》,等等,成為學校教師寫作方面的引領者、實踐者和推廣者。2023年暑假,郭楊娟老師為全體新入職教師作了《做無聲有愛的老師,享沁人心脾的教育》專題培訓,薛婷婷老師在小學繼續教育中承擔了《“雙減”背景下數學特色作業設計實踐》講座。在這些優秀教師的帶領下,學校教師積極寫下水作文、教育隨筆等,業務能力得到明顯增強,專業成長加快,這一改變也很好地推動了課堂改革,激發了學生主動寫作意識,參與寫作的積極性更高,綜合能力得了到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白水縣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