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思維影響,秉承的教學理念較為滯后、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多為照本宣科、填鴨灌輸、死記硬背等教學方法,導致了課堂氛圍的沉悶無趣、枯燥乏味。另外,教師自身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有限,難以將相對靜態、單一的知識內容進行動態、多元的呈現,影響了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針對這種客觀存在的情況,教師要適時轉變教學思維,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利用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以順應教育現代化、科技化的新趨勢。

一、微課的內涵與特點

作為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教學設備創新應用的重要產物之一,微課在日常課程中的存在形式為電子影像,其應用初衷就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教學質量。對于文言文教學而言,微課的應用主要包括兩個特點:其一,授課時間短,一般控制在10-15分鐘,授課時間不受限制,可以進行反復操作,也可以調整進度實現動態教學;其二,針對性較強,能夠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針對性,達到切實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

二、微課在文言文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微課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為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增添趣味性,將單一的文本閱讀轉化為可視化的視頻與圖文,從而在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的同時提升興趣度。

(二)提升文言文教學效果

微課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從心理上接受微課這一新興教學工具,教師自覺接受信息技術的洗禮,有利于提升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專業程度,促進教學工作的穩步推進,為文言文教學效果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三)優化文言文教學模式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領域受到極大沖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這對教學方式的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微課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需求而設計,在此期間教師屬于教學引導者,學生屬于主體參與者,教學方式與方法得到極大改善,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微課在文言文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一)轉變傳統觀念,明確微課地位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依托其獨特的優勢在教學領域廣受青睞。應用微課是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習需求、提升教學效果,但教師也不能過度依賴微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將微課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如此才能最大化發揮微課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

(二)開發微課資源,選擇微課材料

1.選取與文化傳承結合的文言文微課材料

文言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所在,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過程,就是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過程。從文化傳承角度出發,其一,關注作者生平思想。結合作者生平經歷,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二,關注文本出處。教師引導學生對整本書的思想內容、藝術手法等進行聯系分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內涵;其三,關注思想情感。文言文多出自名家之手,體現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質,所以教師要在開發文言文微課資源時,對其中的傳統文化進行精準把握,引導學生深度體悟傳統文化精髓。

2.選取與文言文語法結合的文言文微課材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師要從教材出發明確文言語法布局、從實用出發構建常用文言語法知識點框架,將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落到實處。

3.選取與拓展閱讀結合的文言文微課材料

傳統課堂教學中,留給教師文言文教學的時間相對有限,加之課內文言文拓展閱讀較少,學生無法切實體會文言文閱讀的快樂和收獲。因此,在開發文言文微課教學資源過程中,教師要將拓展閱讀的文言文材料作為選取角度之一,使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探究課內知識,還能夠進行適當發散與合理延展,了解到更為豐富的文言文世界。

(三)合理運用微課,優化教學過程

1.運用微課,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普適性,在良好教學氛圍中提高學生的課堂代入感、學習參與感、知識獲得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基于此,教師應利用微課創設生活化情境、互動式情境、故事化情境等,扭轉傳統教學模式中枯燥乏味、單一無趣的局面,讓學生全面了解文言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歷史概況、風土人情等內容,使學生對作者創作文言文的心境、情感、思想等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陋室銘》時,教師可以先在課前導入環節引導學生觀看涵蓋預習要點的微課視頻,在看得見、聽得到的氛圍中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與聽覺感官。教師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對文言文整體內容有一個基本把握。與此同時,通過圖片展示與文字闡述相統籌的方式直觀呈現不同畫面,使學生自覺走進“陋室”當中,用心體會作者筆下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從中感受作者的高雅情趣,把握文章中心要點,進一步深化知識理解程度。

2.運用微課,強化教學重點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應用微課,突出重點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教師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有力抓手。基于此,教師應利用好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想方設法凸顯教學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抓住文言文的難點知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記》時,教學重難點在于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寄托的思想情感及對現在的意義,感知人們對未來的追求與向往,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為有效突出教學重難點,教師可以利用視頻設計微課,將文言文中“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描寫進行整理,以視頻的形式為學生展示整個文章的敘事脈絡,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文言文的內容。

3.運用微課,巧妙設置問題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應用微課,同樣還離不開巧妙設問,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一定程度上能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目標感與針對性。例如,在教授《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時,教師設計微課時可以在末尾設置思考問題,如“莊子去梁國看望惠子,惠子有著怎樣的心態呢?如何才能準確把握惠子心態的變化呢?”由此,激發學生對所學文言文的好奇心理與求知欲望。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能積極主動進行文言文字詞、語段、釋義的探究,并結合個人理解在互動中進行交流討論,最后在講解環節有效提問,表達自己的觀點。

4.運用微課,轉變學習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方式作為其中的“器”,對提高學生學習有效性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基于此,教師應借助微課轉變傳統意義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加強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自主觀看學習微課,并思考如何解決微課中涉及的具體問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中實現共同進步。例如,在教授《曹劌論戰》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水平、主觀個人意愿、興趣愛好趨向等進行綜合分析和科學研判,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學習小組,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奠定組織架構基礎。此后,教師通過微課視頻重點強調課文的四大模塊,分別為請見、問戰、參戰、評戰,在完成課文講解后,為學生布置三個層次的探究任務,包括概念理解型、實踐應用型、拓展創新型,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較強的獲得感。

總而言之,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應用微課,不僅是順應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趨勢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振學生學習自信心的重要舉措。鑒于此,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合理成分,靈活應用信息技術下的微課資源,為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核心素養的培養貢獻智慧與力量。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