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量根基”賦能中小學思政課建設
作者:■文/張 琪 劉小菁
發布時間:2024-11-26 11:04:2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為新時代新征程思政課建設指明方向。此次指示,習近平總書記以“力量根基”定位三種文化形態在思政課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明確了用文化賦能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鮮明導向。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思政課價值底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本和源泉,是中華民族專屬的精神標識。其所蘊含的道德精神、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精神滋養和教育源泉。“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取得勝利的最大法寶,它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追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和時代價值,有利于修正青少年的道德認知,豐富青少年的文化底蘊,提升青少年的政治素養,增強青少年的中國底氣,這也是思政課鑄魂育人的應有之義。值得注意的是,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思政課,并不是簡單地移植,它需要根據思政課的講授內容和主題,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重新解讀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成分,喚醒深藏在每個青少年血脈深處的精神基因,讓孩子們更加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決心。
用紅色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課亮麗底色
革命文化凝結著無數革命先烈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矢志奮斗的光輝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的歷史見證,也是新時代學校寶貴的教育資源、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革命文化是一部令人百般回味的智慧之書,如何將其融入思政課,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改變“填鴨式”教學,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場景敘事、沉浸式體驗的過程中聆聽革命故事、感知革命文化魅力、體驗革命文化力量,才能讓教學內容“紅”起來、課堂氣氛“活”起來。從二萬五千里的偉大長征到黨中央在陜北南泥灣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守島人”王繼才、王仕花夫婦三十余載守島的動人故事,到“守邊老人”魏德友半個多世紀在邊境線上放牧巡邊的艱辛足跡,如此循序漸進地給學生心底種下為實現民族復興奮斗的革命火種,讓紅色成為最亮麗的青春底色。
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思政課創新活力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華,它不僅立足于中國具體實際,而且吸收了國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它反映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本質要求以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反映社會生活本質和時代發展特征,始終充滿正能量和感染力。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加快構建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命運如何得到根本扭轉”,增強“站起來”的歷史自信;講好中國改革故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高”,增強“富起來”的現實自信;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中國怎樣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增強“強起來”的未來自信。
如今,我們正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置身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大局中,思政課的關鍵地位更加凸顯。充分運用各種文化資源和數字新媒體技術賦能教育,賦能思政課建設,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才能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培養出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 西安市鐵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