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圓缺有度的教育者            劉建華

有一個場景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只小鳥張大嘴巴,等著地上爬行的蟲子,滿心期待蟲子爬到它的嘴里……顯然,在它的潛意識中,蟲子是會自動進入嘴里的,不難想象,在它成長的過程中,它的父母肯定總是將蟲子放到它的嘴里,讓它產生了錯覺:只要張開嘴就可以吃到蟲子!

恍惚間,我也產生了一種錯覺:有時候,自己似乎做著與小鳥的父母相同的事,也在培養一些“張嘴的小鳥”。

課堂上,我詳細完整地講解每道題目,生怕學生不理解、不會做,可為什么部分學生每次遇到一些較難的題目時,仍然沒有思路、不會分析呢?

現在回想起來,也許這種形式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無形中,將他們變成了只會“張嘴的小鳥”。

老子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痹诮虒W中,我總是想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更完整的思路、更簡捷的方法,反而影響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在講解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留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自我補缺”的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稍有缺失”的教學中,去思考、去成長。

人生如尺,做事應有度,教學正是如此。教育是一個追求圓滿的事業,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在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教師的教學是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完整地、全面地掌握知識。但人生總有起伏,教育的過程同樣不是一帆風順的,教師的教學不必事無巨細,應以適當的缺失為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理解如何補“缺”,讓他們成長的旅程更豐富、圓滿。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實驗小學人民路校區


落實“雙減” 創設英語高效課堂          魯冬梅

眉縣第三小學位于安陽街東段,屬于城鄉接合部,家長文化程度和學生基礎參差不齊。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秉承“功夫在課外,功效在課堂”的思想,積極落實“雙減”政策,從實際出發,整合資源優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優化學習環境。我充分利用學校建筑空間給學生創設英語學習環境,如在教室設置英語專欄,在樓梯拐角打造“英文主題角”等。

創設教學情境。在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我總是想方設法地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英語課堂精彩生動。在新知識呈現環節,或借助實物,或制作圖片,或利用課件等創設真實有效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進行英文對話,幫助學生鞏固習得的語言知識,有效鍛煉和提升英語交際能力。

堅持寓教于樂。興趣是學習的源泉,也是語言學習的關鍵,而游戲是最佳的激趣方法。迎合學生愛玩的心理,在課堂上,我融合教學內容,設計了許多妙趣橫生的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語言知識,領悟語言技能,提高語言交際能力,感受學習英語的快樂,體悟英語學習的價值和作用。

創新評價方式。在關注英語學習效果的同時,我更關注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我通過給學生蓋喜歡的卡通動物印章來鼓勵學生學習英語。采用小組評價、周小結、月評價、期末考核,評比“英語之星”“英語明星小組”等。同時,我還組織了英語競賽,如書寫比賽、課文朗讀競賽、情景對話表演、英語單詞接力賽、英文歌曲比賽等。每次活動后,開展總結表彰,頒發獎品,將英語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書本擴展到生活。多元的評價方式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組建英語社團。我積極組建英語社團,每周三開展活動,一周一個主題,如順口溜、英文歌曲、英文小故事、口語交際等,將課內與課外有效結合。每學期末,我會組織社團展示活動,邀請家長參加。社團活動給英語學習愛好者搭建了展示的平臺,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總之,“雙減”背景下,英語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營造英語學習氛圍,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寓教于樂,讓英語課堂更加精彩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眉縣第三小學


以教師成長賦能“雙減”           魏彬鵬

規范學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及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關鍵在教師,教師的能力影響學生的成長和學校的發展。在“雙減”政策下,培養和發展教師的業務能力是當下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要不斷補充能量。在學習“雙減”政策的基礎上,教師要透過表象看本質,明確減負提質、減負增效是落實好“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擔當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使命。作為一線教師,要心懷教育事業,心系學生發展。在課堂上,教師要積極與學生互動,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在課后,教師要適時與學生溝通,如詢問學生對自己的教學風格是否接受等。

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一線教師面對家長、學校和社會的期望,難免會感到壓力,教育部門應關懷、關愛教師,切實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給教師營造寬容、愉悅的教學環境,助力教師專業成長,激發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忱。

教育的革新發展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更需要一線教師的無私奉獻,螢螢之光,灼灼其華,正是他們的堅守與愛照亮了學生前行的道路。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彬州市范公小學


科學幼小銜接 靜待“種子”成長           許玉潔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成長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作為合陽縣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試點園,合陽縣海峰幼兒園積極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科學銜接的工作要求,從建立常態機制到創設優質環境,從課程實施、特色活動到家園共育,始終堅持“三年全準備 一年精準備”的科學銜接工作模式,將入學準備教育滲透于三年的幼兒園生活、游戲、課程、習慣培養中,在“看得見”“看不見”的教育中,靜待、傾聽、見證“小種子”生長、拔節的聲音。

“大小教研”:建機制,強支撐。依據《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學校建立了常態化的幼小銜接工作機制,總結提煉出“三年全準備 一年精準備”的工作模式。每學年,學校會制定詳細的幼小銜接工作方案、工作計劃、工作清單等,使幼小銜接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同時,堅持教研支撐,尋求專家支持,以教師培訓、專家入園、政策解讀、大小教研等形式,不斷提升教師幼小銜接理論水平及專業能力,讓銜接工作更加科學、有序。

“體能大循環”:蓄能量,強體魄。幼兒園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運動發展水平開展戶外“體能大循環”,將走、跑、跳、鉆、爬等基本動作融入其中,促進幼兒體格體能發展。同時,對幼兒的動作發展進行動態監測,及時調整、升級難度,旨在增強幼兒的運動興趣,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合作意識、互助意識等。

“種子養成記”:塑情感,促養成?!耙恢芤粌x式,一月一習慣,一節一主題”的德育課程是幼兒塑造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主要途徑。班級教師通過標記法、借助法、兒歌法、游戲法、榜樣激勵法等途徑,聚焦“自我服務、整理收納、自主管理、勞動能力”四個方面,從入園、進餐、物品材料整理等生活內容入手,幫助幼兒做好入學生活準備。

“家校園”攜手:凝合力,巧銜接。本園積極與小學建立聯系,開展“兩進三會一體驗”活動,通過組織參觀校園環境、觀摩教學活動、聯合教研以及“遇見小學老師”“遇見小學”等體驗活動,探討幼兒園與小學教育規律的不同之處。同時,以“種子微學堂”為陣地,定期發布方針政策、專家解讀、習慣培養、幼兒活動等方面的科學銜接知識,與家長思想同步、理念同頻。以“種子小課堂”為載體,邀請家長參與開放日、體驗式游戲等活動,體驗幼兒游戲化的學習方式。在“種子大講堂”中,邀請知名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育兒觀、銜接觀,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科學銜接,未來可期。我們將會用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方式,用更具未來的眼光,攜手構建科學銜接的教育生態和良性循環的教育系統。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海峰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