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國之大者” 勇攀科學高峰——訪第十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陜西獲獎代表
作者:霍強
發布時間:2024-11-26 11:40:39 來源:陜西日報
第十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現場(資料照片)。
訪談嘉賓
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教授 楊貴東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 賈漢忠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晏宏
11月17日,第十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揭曉,陜西共有6名青年科學家獲獎。
中國青年科技獎是由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提議、面向全國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設立的獎項,表彰獎勵在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旨在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多年來,一大批陜西青年科技工作者以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為起點,勇攀科學高峰,成為我省乃至全國科技戰線的中堅力量。記者采訪了我省此次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的3位獲獎者,請他們就加強基礎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弘揚科學家精神、發展新質生產力等熱點話題進行分享。
問:3位都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領域成績斐然。請結合自身科研工作和成果,談談對加強基礎研究的建議。
楊貴東: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基礎研究做不好,成果轉化和應用就不能有效實施。
氨可用于農業生產、醫藥化工、儲氫等諸多行業。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綠氨合成是我國現代化學工業的重大需求,也是國際公認的難題。我和團隊建立了全新的基于“光伏供電—供能+低溫微波等離子體活化氮氣+光電催化反應+產物吸收分離”等多單元過程集成的成套變革性綠氨合成工藝,推動了國際變革性氨合成技術發展。
賈漢忠: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進步的源泉,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保障。我和團隊發展了基于環境自然修復策略的土壤綠色低碳修復技術,實現了污染物的高效、安全降解。這一研究為環境污染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基礎創新的價值可能在短期內難以體現,但為技術創新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可為后續的應用轉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晏宏:基礎研究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探索。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但是,現代儀器觀測氣象資料的不足,限制了我們對地球氣候變化的理解和預測。古氣候重建資料是對儀器觀測資料的重要補充,特別是時間尺度較短(天—小時尺度)的古天氣變化對我們認識極端天氣事件十分重要。我和團隊經過數年努力,在國際上率先開拓了古天氣研究新方向,實現了利用地質載體重建歷史時期極端天氣事件的突破,為理解極端天氣變化規律、校驗氣候模式和預測未來極端天氣事件發展趨勢打開了新窗口。
問:科技成果的價值在于運用。陜西出臺了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系列政策,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團隊在成果轉化方面進展如何?
楊貴東:科技成果轉化復雜且漫長,從基礎研究到工業化應用,從發現問題、改進問題,到應用,是一個反復迭代的過程。我們團隊成員受益于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等“三項改革”政策,不斷踐行西安交通大學“1121”產教融合新模式,在成果轉化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背景下,去年,我們與國家能源集團合作,在榆林建成了全球首例百噸級光電催化合成氨技術應用示范系統,打通了以空氣—水為原料多單元操作的光電催化合成氨全流程工藝路線,實現了全球變革性光電催化合成氨成套技術從實驗室到工業示范的重大突破。
賈漢忠:我們專注于土壤中新型污染物的環境行為與修復、土壤退化(鹽漬化)與改良技術研究,守護土壤健康、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目前,團隊已成功實施多個示范項目,包括石化及農藥化工行業場地污染土壤修復、有色金屬礦區周邊土壤修復,以及農田微塑料(地膜)污染修復等。
團隊成員、副教授陳娜獲得了“秦創原引用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資助,副教授加彬申報了2024年下半年陜西省“校招共用”引才計劃。這些都促進了我們與相關企業合作,為團隊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創造了更多機會。
晏宏:在地質學和地球化學領域,微區取樣儀是最常用的取樣設備。但在國內,高質量、穩定成熟的取樣設備短缺,科研院所使用的微區取樣儀大多購自國外,不僅價格昂貴,后期維修、零配件更換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便,難以滿足科研工作高效率低成本的需求。為此,我和團隊自主研發了適用于礦物和巖石等樣品高精度取樣的微區取樣裝置,獲得了專利授權,并完成了初步推廣試用,目前正在進行設備的迭代和加速推廣。
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陜西科教資源富集,如何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
楊貴東: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我們將加強技術攻關,從綠氨合成工藝、催化劑、反應器及裝備、系統集成和優化等方面進行全鏈條創新,助力陜西能源化工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水平科創人才。要整合資源,加強“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建設,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培養造就大批人才。
賈漢忠: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新能源、先進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和市場競爭力;要充分發揮農林學科特色和人才優勢,推動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產品附加值;注重人才引進和教育培養,滿足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技術及管理人才需求。
問:“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青少年的成長需要崇高精神的指引。請談談對弘揚科學家精神、做好人才培養的理解。
賈漢忠:做純粹的科研,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幸福。科研道路充滿挑戰,實驗失敗、論文被拒、項目落選等是常有的事。面對困難,我們要保持耐心與恒心。科研工作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堅持,才能在不斷試錯和改進中取得突破。
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培養人才是我的主要使命之一。要為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要激發其創新精神、培養其社會責任感,我有使命不敢怠。
晏宏: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在安芷生、周衛健等老一輩科學家帶領下,扎根西部40年,圍繞中國黃土開展了卓越工作,為推動中國黃土成為國際第四紀氣候變化研究三大支柱之一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老一輩科學家的言傳身教下,我們團隊將堅持踐行“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心懷“國之大者”,做好科研攻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