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5年內實現所有農村縣區全面覆蓋,陜西深入開展新時代幫扶送教活動——
現場推進會特寫:城鄉教師“結親幫扶”賦能城鄉教育一體發展
作者:新聞中心 雷思佳 孫永濤
發布時間:2024-11-22 15:20:26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什么是土地退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1月12日下午,子洲縣骨干教師劉國航、郝苑苑圍繞高二地理學科《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一課進行了同課異構。與此同時,子洲縣“種子教師”楊慧、吳博圍繞四年級語文學科《麻雀》一課開展了同課異構:楊慧抓住關鍵詞進行指導朗讀,帶領學生以讀促悟;吳博則重點歸類總結文章的寫作框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學習習作方法……
11月12日至13日,陜西省教育廳在榆林市子洲縣召開“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項目推進現場會,作為項目成果展示的組成部分,子洲縣共安排了6門課程、12名教師的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與會人員觀摩了教學研討活動,實地考察了項目實施成效。
陜西目前共有省級骨干教師1.36萬人,累計培養命名中小學省級教學能手4138人、學科帶頭人1066人、教學名師389人;評定中小學正高級教師633人、特級教師1648人。為主動適應教育現代化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要求,2021年以來,陜西省教育廳創新基礎教育送培送教方式,以“城鄉教師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項目實施為抓手,深入開展新時代“結親式”幫扶送教活動,通過“名師問診、名師視導、名師領航、成果展示”多批次任務驅動,聚焦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進,量身定制、精準培養,有力擴展了廣大城鄉教師的“朋友圈”,有效提升了城鄉教育一體發展速度。
作為項目首個實施縣,榆林子洲縣遴選了70多名“種子教師”和290多名“影子教師”參與導師團隊研修、培養活動,涉及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等全學段教育的10多個學科,為全縣師資隊伍建設搭建起“造血”平臺。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線上教研與線下跟崗相結合、校外交流與校內共享相結合機制,暢通省級專家團隊“輸血”渠道,實現點對點、面對面精準幫扶。在此基礎上,利用“名師工作室+種子教師”的融合型研修培養模式,激活教師成長的內驅力。子洲縣首席學科總導師王林波說:“三年來,我和‘種子教師’們一起共研共修,有磨課辯課也有專題講座,有優課賞析也有備課指導,在共同發展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近三年來,全縣共組織開展‘種子教師’課堂教學創新展示大賽、跟崗學習匯報交流、送教下鄉、優秀教育教學成果展示等各類活動50余次,受眾教師1500多人。”子洲縣教體局黨組書記馬飛說,全縣中小學、幼兒園共完成各級各類課題達102項,92名教師獲得國家、省、市優秀教科研論文和成果獎,省級教學能手達12名,市級教學能手20名。
項目落地后,子洲一小設立了“教師成長中心”,成立了3個教學能手工作室(坊),篩選了27名優秀教師和省級專家“師徒結對”,利用省級名師開展一對一“訂單式”培訓指導。采取“專家請進來—老師走出去”“線上教研—線下跟崗”“校際交流—區域共享”“送教下鄉—坊室聯動”等途徑,引領教師開闊眼見、自覺學習、主動成長。三年來,子洲一小共培養出高強等3名省級教學能手,蘇月等5名市級教學能手以及21名縣級教學能手。“歷經名師問診、視導與領航,線上線下培訓,還有各位專家、學帶導師謙和嚴謹的指導,我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團隊——子洲縣學科帶頭人高強體育工作坊,實現了從一個人的獨自行走到一群人的共同探索。”高強說。
同課異構、名師講壇、師徒結對、優秀教案作業展評、規范課堂教學、特色校本研修……“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也給子洲中學帶來了切切實實的變化。項目實施以來,學校共有13名教師獲評縣級教學能手,3人獲評省級教學能手,1人成長為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架起了教師成長的“梯子”,極大地增強了學校的整體教育實力,有效遏制了生源流失等問題。
當天,郝苑苑的導師、陜西省高中地理學科帶頭人丁軍全程聽評了兩節地理課。他認為,兩位“種子教師”課堂教學進步明顯:“國航老師以3個教學環節為牽引、12個問題貫穿始終,課堂主線清晰;苑苑老師對教材的整合力度大,選取學生熟悉的毛烏素沙地為案例,運用結構圖對教學重難點進行思維架構,創新性強。”同時他建議,要充分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理,開展深度教學來進一步夯實學生“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
據了解,陜西省“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先后在榆林子洲、寶雞扶風、安康石泉、延安志丹、渭南富平、西安周至等14個縣區開展。項目開展以來,寶雞市用好“三個三”(項目設計上整合三級培訓資源,人員構成組建三支團隊,任務落實上提供三個保障),采用“一課多研多磨再上”的模式,在“講、評、議”結合中達成知識的學以致用,有效內化,生成技能;安康市將“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細化為“融合型教育共同體、共建型成長共同體,學術型特色共同體、協作型學習共同體”;延安市按照搭建一個平臺(城鄉教師帶領學習共同體交流平臺)、設置四種模塊(師徒結對、課堂共研、專題培積極訓、跟崗實踐)、采用三種方式(線上+線下、送教+跟崗、培養+指導)、實行雙向考核(導師團隊考核與種子教師考核)、實現一個目標(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有序開展;榆林市利用信息化平臺為城鄉教師資源共享、反饋交流提供便利條件,為城鄉教育一體發展賦能助力……
同時,項目實施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建立首席導師總負責制,通過任務驅動帶動發展;省教科院著力建立“搭建一個平臺,實行雙向考核,四步多輪驅動,形式多樣融合”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實施機制;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開展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研究與指導,促進了鄉村教師和骨干教師兩個群體雙向成長。
“‘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項目是陜西積極發揮‘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在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薄弱地區學校教師成長的一項創新實踐。”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吳振磊說,三年多的實踐探索,實現了對鄉村教育從‘輸血’到‘造血’轉變,為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結構、促進城鄉教育共同發展、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創造了陜西經驗,“下一步,要不斷擴大項目實施范圍,力爭在5年內實現所有農村縣區全面覆蓋,最大限度發揮項目的輻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