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情境 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
作者:張 娟
發布時間:2024-11-21 16:17:5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吳忠豪教授提出:“語文教師要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倡導教師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做用課文教語文的實踐者。語文教師應帶領學生揣摩、體會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和規律,從課文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和語言文字的運用方式。教師要積極給學生搭建交流、表達的平臺,引導學生開口說、動筆寫,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解讀文本,發掘語文價值
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文本語言,細讀文本,探究內容背后語言的“秘密”,揣摩作品蘊含的內在價值。一是要關注文本的獨有特征。二是要分析文本有沒有遷移的價值。部分文本的內容適合學生在新的語境和情境中學習、模仿。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的課文《秋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秋天》的文章內涵,并與第一單元的《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等文章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字詞的妙用,發現語言的魅力,深入體會本文表達自由、句式靈活、內容豐富的特點,并為學生創設情境,搭建支架,指導學生運用文中句式進行創意表達。
二、圍繞語文核心價值,精準設計教學環節
(一)合理選取教學內容,精準制定教學目標。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傳承能力。為了實現這些核心價值,教師需要精準設計教學環節,使教學活動更加科學、有效。根據課程標準,緊扣課文特點,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科學、明確并全面地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在備課時,教師首先要深入研讀課文,要理解編者意圖,明確教材的單元內容的內在要求,深入思考“教師應該教什么”“學生應該學什么”等問題,準確定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把握學生學情。
(二)基于情境任務驅動,巧妙設置教學環節。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情境任務驅動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以具體任務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針對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筆者以兩個大任務巧妙設置教學環節,以任務驅動層層推進教學。任務一:“小導游” 帶你游覽錢塘江。讓學生分組扮演小導游,根據課文內容和觀看的視頻、圖片,向 “游客”(其他同學)介紹錢塘江大潮。要求語言生動、形象,能夠準確描述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并且要發揮想象,將自己聯想到的課文內容之外的畫面也描述出來。結束后,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在全班進行展示。任務二:我是“小記者”。學生扮演“小記者”,采訪“觀潮者”(其他同學),了解他們觀看錢塘江大潮的感受和想法。采訪內容可以包括對潮水的印象、最震撼的瞬間、觀潮的收獲等。結束后,“小記者”將采訪結果整理成新聞報道,在班級內進行交流分享。
通過情境任務驅動,學生們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不僅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加強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抓住語文要素,開展讀寫結合活動
(一)仿寫練習。根據文本的語言特點和寫作方法,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中的排比句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寫一段話,描寫自己熟悉的一處景物。
(二)續寫課文。根據文本的情節發展,讓學生續寫課文。例如,在教學《窮人》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運用所學的表達技巧來續寫桑娜和漁夫一家的生活。
(三)讀后感寫作。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可以寫一篇讀后感,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篇課文該教什么,需要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去不斷地開發和整合。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開展讀寫結合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素材,在表達中運用所學知識,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浐灞第十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