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學生深度閱讀一本書?
作者:王 妮
發布時間:2024-11-21 16:15:34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如今,部分人認為讀書這件事好像不再必要了,手機似乎取代了書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然而,作為老師,我有點恐慌。
資訊太多或太少,都會削弱我們的理解力。怎樣避免網絡中泛濫的資訊侵蝕孩子的閱讀力呢?我認為回歸書本閱讀,倡導并踐行分析性的深度閱讀是形成高級閱讀力的必由之路。
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明確表示:“閱讀,解決的不僅是必需的知識,還有我們內心的迷茫與精神世界的享受。”深度閱讀要求我們將知識融會貫通,提煉出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個人認知和風格。閱讀的高級層次是輸出,分享會使人愉悅,催人深思,促進研究與發現。
一、多樣的分享交流形式
1.靜態展示讀書收獲
教師可以利用簡單而有效的圖畫幫助學生系統地梳理知識,在分析與咀嚼中消化一本書。在形式多樣的靜態展示中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互評合作中獲得讀書的成就感。
2.動態交流讀書心得
讀書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演講等形式進行動態分享交流。交流讀書心得既能喚起閱讀時的美好回憶,又能感受同學之間思維的碰撞。有的同學展示和父母一起閱讀的場景,有的同學和小伙伴們將作品中有趣的情節改寫成劇本,一起排演書中的內容,有的同學把自己想要交流的內容制作成PPT,進行演講……
在分享中,學生能感受到愉悅,明白閱讀的深層價值,進而更加積極地閱讀,不斷從書中獲益,充實自己。
二、交流方法及過程
為了幫助、指導、訓練學生進行閱讀分享交流,我總結了以下做法。
1.立足書本,篩選交流素材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原著。如四年級學習了《普羅米修斯》,可以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五年級學習了《猴王出世》,可以讀《西游記》……
立足書本的前提是要通讀全書。對整本書有全面的理解,才能獲得深刻的感悟,并準確地表達出來,感染他人。
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跟同學們提起了《趕往火星:紅色星球定居計劃》這本書。第二天,一位同學興致勃勃地來找我,說他也讀過這本書,馬上拉開了要跟我探討這本書的架勢,希望我與他產生共鳴,可是,我其實只是看了這本書的簡介,哪能跟他聊下去呀?看著他失望的眼神,我暗自慚愧。
在通讀全書的基礎上,分享關于主要內容、主要人物、閱讀感受等方面的內容,可以加深聽眾對書本內容的理解。只有立足書本內容,才能篩選出有趣、有意義、有價值的材料去跟聽眾去分享,才算是一個負責任的分享者。
2.遷移閱讀——介紹書籍的寫作背景
針對比較熱門的書籍,在分享交流的時候,如果你準備的內容較為大眾化,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喪失了交流的意義,聽眾也會感到乏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尋作者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舉個例子:一位同學探尋了《小王子》的寫作背景后,在班級里作了如下分享:
同學們,這是一張法郎紙幣,你們知道上面的人是誰嗎?他不是法國總統,是一個作家,名字叫圣·埃克絮佩里。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國最早的一代戰斗機飛行員,畫畫、寫作是他的業余愛好,空閑的時候,他會在咖啡店喝咖啡,在紙巾上寫作,慢慢地,他創作了一個故事——《小王子》。此后,全世界都在讀這個故事。1944年,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飛機突然消失了,這件事兒成了一個謎,直到2008年謎底才被解開。解開謎底的是一本書——《圣·埃克絮佩里:最后的秘密》,這本書的作者也是一位飛行員。他在書中悲傷地寫道:“如果我當時知道偵察機上的飛行員是圣·埃克絮佩里,我絕對不會開火。因為我是他的粉絲。”
聽到這里,有學生立刻站起來說:“我既想重讀圣·埃克絮佩里在紙巾上寫出的《小王子》,又想讀《圣·埃克絮佩里:最后的秘密》。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作者個人的經歷,非常吸引我。”
由所讀作品聯想到相似的書籍,探尋作者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前世今生,無疑會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因此,在分享交流書籍之前,要閱讀跟書本相關的材料,探尋、選取與之相關的獨特內容,拓展分享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3.遷移閱讀——聯系生活再思考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書籍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進行深入思考。比如,一位讀了《西游記》的學生分享道:“我發現每個人身上都有豬八戒的影子,人或多或少會有好吃懶做的想法。媽媽認為小孩子就像孫悟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也需要有外在的約束,因此需要戴著‘緊箍圈’。爸爸則認為成年人像唐僧,在社會中磨煉后,懂得了自我克制和自我約束。”
該生通過遷移對比,了解了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特點。總結得出,遷移閱讀有兩個方向:一是讀與書本相關的拓展內容;二是充分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產生新的思考。
4.模仿創編——根據文章再創作
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用續編、創編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思考。在看過《魯濱遜漂流記》后,一位學生創作了后記:“我一個人置身于荒島,到了晚上,面對漆黑的夜晚,面對不斷傳來的不知名的動物的叫聲,我嚇得號啕大哭。我一想到森林里的各種猛獸,就恐懼萬分,想用衣服包裹住自己的頭,蜷縮在角落里。內心的恐懼讓我懷念以前在家的日子,當初就不該出海。”
學生從閱讀書本拓展到閱讀生活,交流的是自己的創編,但卻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鳴。這種分享方式拓寬了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做好交流前的準備工作
讀書交流是一種口語交際,需要通過語言表達來實現。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為學生傳授讀書方法,幫助學生快速理清思路,形成交流文稿,在讀書交流時展示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
1.引用原文,有理有據
《魯濱遜漂流記》一書中魯濱遜最讓人揪心的莫過于生病時的處境,原文中魯濱遜的日記最能展現這一場景。在交流分享中,學生可以用“引用原文”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適當引用,可以帶領聽者再次走進書中的情境,感受作家的語言魅力。
2.及時批注,歸納總結
六年級的“快樂讀書吧”欄目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效運用“及時批注、寫出發現、歸納總結”的方法,要求學生“課上學習課后用”,提高自己的讀書能力。這樣在分享時,學生才能有話可說,言之有物。
3.設計辯論,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針對“同一本書,同一個人”,不同學生的看法會有所不同,教師可以設計辯論賽,激發大家表達見解的欲望。
例如,在六年級組織的《男生賈里全傳》的讀書會上,同學們爭得不可開交。針對問題“書中你最喜歡哪個人物?”一共有18位同學為賈里投票。這些同學的觀點有:賈里有英雄氣概、有愛心、有責任感、愿意幫助朋友……為什么還有很多同學沒有選賈里呢?大家踴躍發言,觀點有:賈里小肚雞腸、會耍小聰明……爭論相當激烈。此外,也有同學表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樣的賈里更加真實、可愛,如同生活中的我們。頓時,掌聲四起。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會給不同生活經歷的人帶來不同的感受。通過辯論,同學們可以聽到不同的觀點,也會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深入地去分析、思考人物形象,辯證地看待事物,作品也會顯得更加飽滿、真實。
讀書后的分享交流實際上就是大家在一起“聊書”。既然是“聊”,就需要你來我往,絕不能是“一言堂”。在分享的過程中,每個人既是講述者,又是聽眾。在交流分享結束后,參與者往往會產生新的認知。教師鼓勵學生及時分享有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及時總結收獲,提升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大學南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