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兩項創建”為契機,用“六好”提升教育優質均衡內涵,把教育發展作為惠民工程頭等大事,對教育“高看一眼、厚愛一層、偏愛一分”。短短數年,一座座新校園拔地而起,縣城教育用地占到縣域城區建成面積的十分之一,在陜西省咸陽市長武縣,最美的建筑是學校,最受尊重的職業是教師,最幸福的人是學生,黨政齊心抓教育,群眾關心關注教育。長武這個山區小縣——
咸陽長武:在渭北旱原上鑿開教育清泉
作者:《教師報》記者 呂志軍 唐李佩 《咸陽日報》記者 張蓉 周思文
發布時間:2024-11-20 16:50:59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深秋的長武縣,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長武縣這塊素有“秦隴門戶”之稱的渭北高原溝壑區,自古就有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如今,一場溫暖而有力的蛻變正在悄然發生。9月1日,新城幼兒園(按兩園規劃建設)、昭仁幼兒園、育才初級中學(咸陽市實驗中學長武分校)、相公鎮九年制學校等 5 所校(園)同時投入使用,使長武縣新增學位 2640 個。
連續多年,長武縣一年建成一所公辦幼兒園、一所義務段學校。從基礎薄弱到設施完善,從師資短缺到人才濟濟,從普及普惠到優質均衡,城區學校布局全面優化,鄉鎮學校升級改造面貌一新,各類設備一應俱全。目前,全縣共有中小學校39所,公民辦幼兒園34所,極大緩解了學生“入學難”問題,擇校搖號現象消失。
作為咸陽市唯一一個同時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和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兩項創建”的縣區,長武縣一次性通過“兩項創建”省級評估,2023年12月,又成為全省唯一一個被教育部確定的全國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實驗區。
無論是在縣城還是偏遠農村,長武縣教育多年在市縣機關、老百姓滿意度測評中位居前列。
為什么長武縣的教育發展這么快?為什么百姓對教育發展紛紛叫好?為什么師生的幸福指數特別高?帶著疑問,記者走進長武縣,探究這個曾經的貧困縣如何走出了一條辦好縣域教育發展的新路子。
“強”投入提升教育“硬實力”
長武縣地處陜甘交界,西依六盤山,東臨黃陵山,溝壑縱橫,梁峁起伏,是革命老區縣, 也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
縣域要發展,鄉村要振興,人是關鍵因素。如何才能為長武縣的發展吸引人、留住人?
2020年,長武縣同時啟動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和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兩項創建”。當即,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兩項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成立。
“建設一流好學校、建立一套好機制、選用一批好校長、培養一支好隊伍、帶出一群好學生、形成一股好風氣”,縣委書記何銳提出“六好”教育思路,成為全縣教育發展錨定的目標,黨政動員全縣力量齊參與。全縣列出時間表和路線圖,按照“一項任務、一名領導、一個團隊、一張圖表、一抓到底”的要求,在“優質”上做文章,在“均衡”上下功夫。
要優先發展,投入是基礎。
10月24日清晨,在長武縣運動公園運動區,昭仁中學第一屆田徑運動會在活力四射的拉拉操表演中拉開帷幕。
此時的操場,是運動與青春完美交融的歡樂海洋,處處彌漫著激情與活力的氣息。
而到傍晚,微風輕拂,帶來絲絲涼意,卻絲毫沒有吹散這里熱鬧非凡的氛圍。
原來,這個運動公園是昭仁街道初級中學與全社區共享的。
白天還是學生們揮灑汗水的田徑賽場,此刻,社區來此活動的老老少少的身影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溫情的民生畫卷。
“趁著學校放學后操場免費開放,我和朋友經常來這里打籃球,在工作之余加強體育鍛煉,放松身心。”接完孩子放學,家住怡和茗居的謝先生和伙伴們相約在長武縣運動公園的籃球場上揮灑汗水。總規劃面積約48610平方米的運動公園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周邊居民前來。在主城區,土地資源稀缺是“百姓健身去哪兒”“學生運動去哪兒”邁不開步子的 難題。隨著城市更新,長武縣將城市建設與民生設施鋪展同頻共振,積極開拓體育資源增量,補齊運動供給短板。
此外,縣委、縣政府決定,全縣每年新增財力的20%用于教育事業,實施教育基礎設施提升“十大工程”。
圍繞“城鄉一體、校際均衡、優質發展”的思路,“十大工程”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總投資11.41億元,總建筑面積15.7萬平方米,涉及職教、義教段、學前段等3大類10個項目,完成后可提供學位7070個。
投資1332萬元,為鄉鎮27所中小學幼兒園安裝了空氣源熱泵模塊機、熱風機和電暖板;
投資2259萬元,完成30多所校園圍墻維修、操場軟化,10所學校校園文化建設,230多間部室外立面粉刷,處理屋面防水6500平方米,改造維修廁所48間;
……
自2021年以來,新建項目高標準投入、高規格建設、高水平治理;中小學、幼兒園改造提升項目讓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今年教師節我們邀請縣、鎮兩級領導在學校新建的可容納300人的多功能廳召開表彰大會。如今,學校整體環境好了,部室設施完善,老師們教學更用心,學生們學習也更認真了。”相公鎮九年制學校由原相公鎮中心小學和相公鎮初級中學合并,其綜合樓建設項目列入“十大工程”。該校校長關治國提起此事,嘴角止不住上揚。
要優先發展,行動是關鍵。
在長武縣,教育主管部門一心一意抓效能,職能部門協同配合謀發展,群眾齊心協力趕進度。
新城幼兒園建設之初,有周邊群眾反映施工噪音,這一問題在教育專題會議上一經提出,研討和解決方案就迅速制定出來:施工單位要嚴格遵守施工時間,采用先進的隔音技術和設備;由幼兒園建設方代表、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代表組成矛盾協調小組及時解答群眾的疑問、處理投訴等。
為了能給學生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長武縣成立了學生管理工作專班,每月一次專題會議,各部門攜手聯動,發現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列出問題清單,建立整改臺賬,確定整改時限,擬定對策措施,責任落實到人。
育才路,小區林立、商鋪集中,老百姓們聽說育才路與蒙恬中路交界西北位置要拆遷,議論紛紛,都以為會有一座新的商業綜合體誕生。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縣委、縣政府真心實意辦教育,居然拿這塊城區的“黃金地帶”辦了一所公辦幼兒園。
“孩子上學是每個家里的頭等大事,既能就近入學,又沒有擇校焦慮,我咋能不滿意、咋能不支持?”老王一家在此居住了30年,聽說要建的是幼兒園,率先搬遷了。
今秋,這所占地13457平方米、總投資6310.77萬元、可容納360名幼兒的昭仁幼兒園及占地面積17948平方米、開設24個班、可容納720名幼兒的新城幼兒園,在各方的支持下順利開園。
隨著多所校(園)建成,如今,“10分鐘上學圈”,讓城區的適齡兒童輕松實現家門口入學。
“軟”服務辦好尊師惠師實事
一棟棟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新的教學設備紛紛裝配,硬件更“硬”了。而乘著“兩項創建”的東風,作為軟實力的師資力量也在縣委、縣政府的各項保障性舉措中“迎風而上”,讓長武教育在優質均衡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每年我們老師都能到縣醫院享受到一次免費的全面體檢,每個月都能領到鄉村教師生活補助金,每學期都能參加結合教學需求的培訓學習、公開課展示活動等,作為鄉村教師有這樣的待遇和專業成長途徑,我們工作干勁都很足。”在長武縣亭口鎮西塬完全小學已經工作九年的鄉村教師程和談起教師保障問題,言語中流露著滿足。
長武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讓教師安心從教,縣財政優先保障教師待遇。如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共享受人數為904人,每月發放金額375040元。鄉鎮工作年限補貼共享受人數為877人,每月發放金額854250元。
此外,長武縣建立健全了教師工資隨公務員待遇調整的聯動機制。從2020年起,為教師增加發放不低于公務員獎勵性補貼的績效工資,優先為全縣所有在崗教師每人撥付2000元獎勵性績效工資,達到了教師工資不低于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的要求。
從2023年起,落實人均1000元的教師健康體檢專項經費234萬元,并將教師每人每年1000元體檢經費納入政府預算。
好待遇讓教師“臉上笑起來,腰桿挺起來”,人民教師成為人們羨慕的職業。
“我們長武縣委、縣政府特別重視教育工作!”這是群眾的深切感受。提到這一話題,長武縣實驗小學校長代巖談道:“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主要領導每年必到學校檢查學校安全、學生供餐、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等工作,到教育重點項目建設工地檢查,協調解決相關問題。進教室、看宿舍、訪教師、問學生,處處體現了長武黨政領導對教育的重視,對教師的支持,對學生的關心。”
教學水平提高重在教研。如何引導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上積極開拓進取,促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呢?
長武縣教育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積極建立強化教育教學研究長效機制,每年列支100萬元專項資金,縣教育局成立課題研究和課程資源庫建設專家評審委員會,每年組織一次優秀成果評選工作,按照學段、學科分別確定優質精品課程、微課制作、課堂創新等教科研成果和課題研究給予經費支持,并在全縣推廣優秀成果。
“沒想到我的課堂實錄被評為縣級優秀教學資源,還獲得了800元的經費支持,這下我更有信心鉆研課例,提升課堂教學水平。”長武縣昭仁街道初級中學老師李欣睿欣喜地說。李欣睿是第一批獲得長武縣教育教學研究專項經費獎勵的老師之一,當2022年27所學校319人次共20.6萬元的獎勵一出,全縣教育系統“人人爭上精品課,個個都能出成果”的教研熱蔚然成風。
在這樣的獎勵激勵機制下,長武縣近三年省級“十四五”規劃課題立項共21項,市級課題立項169項,縣級課題立項80項,在陜西教育扶智平臺共推出直播、點播課48節,其中12節被陜西省基礎教育資源研發中心評為優秀公開課。在省市縣各級微課大賽、信息化技術應用等教學大賽上,長武教師們也都載譽而歸。
長武縣持續開展以培訓全體教師為目標、培訓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大培訓、大提升”工程,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注重教育教學管理的能力提升,科學、音樂、美術、體育教師注重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培養,推動學科融合發展,通過各類培訓讓教師將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工作教學中。以行求知、以知促行,“五育并舉”、協同發展,長武正逐步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
近3年通過蘇陜協作途徑,先后選派30名教師赴江蘇名校開展跟崗學習,組織學校管理人員先后赴江蘇省泰州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開展領導力提升培訓152人次。組織180余名科學、體音美教師赴上海、西安等地開展綜合素養提升培訓。
一支優秀卓越的教師隊伍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談到優秀教師培養成果,縣師資科干部劉鵬很是欣慰地說:“目前全縣共有27名教師為省、市、縣‘兩代表一委員’,2022年以來,培養縣級教學能手157名,市級教學能手28名,省級教學能手11名,市級學科帶頭人10名,省級學科帶頭人2名,省級教學名師1名,恒大小學數學教師曹亞妮入選為教育部學科領軍教師。”
長武縣冉店九年制學校的陳芙蓉在2021年加入曹亞妮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之后,先后獲得了縣級教學能手、智慧課堂多媒體應用展示市縣一等獎、陜西省教學新秀等榮譽。“在名師帶動下我們成長也快,課堂教學能力上的提升,讓我們更有站穩講臺的底氣。”陳芙蓉說。
在惠師制度上有保障,在專業成長上有引領,在日常生活上,長武的教師們更是體會到了來自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2022年4月,長武縣實驗中學教師柳曉宏突發疾病,縣教育局第一時間了解到情況后在相關領導的牽頭下進行募捐,并在當年通過“勵耕計劃”對其資助2萬元。“縣教育局和學校的關愛極大地緩解了我們家的經濟壓力,我和家人都非常感激感念。”柳曉宏說,康復回校后他將這份感恩化作了努力工作的持久動力。2021年至今,通過“勵耕計劃”項目資助困難教師91人、96萬元。
相公鎮九年制學校約60%都是青年教師,由于女教師多,洗澡不方便,在教育局的資金支持下,學校修建了教師浴室。“自從2019年在相公鎮任特崗教師后,我就感受到長武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甘肅籍青年教師楊婷說,“在食宿和交通上學校領導就像父輩一樣關心大家,下雪天遇上放假回家,校領導總是再三叮囑出行安全,還會操心青年教師的婚嫁問題。”楊婷表示,堅守鄉村教育,讓自己的青春在這片教育熱土上發光發熱是學校青年老師們共同的選擇。
“新”課堂繪就素質美畫卷
10月16日,相公鎮九年制學校的操場上,正熱烈舉辦著學校一年一度的校園科技節。陽光傾灑而下,學生們滿懷欣喜與自豪,紛紛展示著或精巧別致,或獨具匠心的小發明、小制作。
漫步于長武縣恒大小學的教學樓之間,葫蘆絲聲婉轉悠揚。葫蘆絲社團內,民間藝人正被孩子們簇擁在中間。他一邊示范著吹奏的要領,一邊溫和地講解著:“孩子們,氣息要平穩,手指的力度要恰到好處……”學生們全神貫注地聆聽著,緊跟節奏,認真模仿著每一個動作。
“同學們,看這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通過裸眼3D技術,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地震帶來的震撼。”在長武縣中學的VR教室內,教師韓燕正坐在講臺旁的電腦前,手中的電子教鞭輕輕揮動,引領著學生們的視線。巨大的屏幕上,立體逼真的圖像不斷變換,將學生們帶入了一個個奇幻的世界。在裸眼3D技術的呈現下,那些原本平面的知識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在長武縣的各個校園,明亮的音樂教室里,孩子們用純真的嗓音歌唱著美好的未來;美術課上,五彩斑斕的畫筆在紙上歡快地舞動,充滿想象力的作品躍然紙上;操場上,運動健兒們揮灑著汗水,足球在草地上飛速滾動,羽毛球在球網兩端輕盈地穿梭;科技創新社團里,學生們圍坐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手中的小發明,奇思妙想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在創新中進步。”這是老師們的期待和目標。在長武,素質教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長武縣每年舉辦的以“藝術潤心田、丹青競芳菲”為主題的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吸引了數千名學生參與。堅持開展“最美紅領巾”“最美孝心少年”、校園藝術節、科技節和運動會,特別是每年舉辦的全縣校園足球聯賽,長武縣青少年校園足球代表隊在市級聯賽中多次獲獎。
教育的根本在培育什么樣的人。縣長王高鋒將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重中之重,指導成立學生管理工作專班,各部門聯動解決學生管理中的問題,抓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關愛留守兒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等,助力青少年成長為心靈豐盈、人格健全、精神飽滿、能力全面的新時代有用之才。
長武老龍山是古絲路車轍遺址,是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這里有著獨一無二的地方文化積淀。
多年來,亭口鎮初級中學一批又一批學生,滿懷著崇敬與期待,踏上通往習仲勛同志革命活動舊址的道路。那堅定而有力的步伐,表達著他們對革命先輩的尊崇以及對歷史的敬畏。
在長武縣,思政課散發著濃郁的“鄉土味”。各學校教師巧妙地將長武的鄉土文化、紅色故事以及先進人物等元素融入課堂,精心開發出《行走的思政課》《家鄉最美“榜樣”——梁增基》《尚德啟智 孝行天下——參觀孝文化紀念館》一系列極具地域特色的主題教學實踐活動,促使孩子們走出家庭、邁出學校、融入社會。在體驗性與參與式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深切體會到長武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真切感受到祖國的強大。他們如同茁壯成長的樹苗,在這片充滿紅色基因與家國情懷的沃土里,努力扎根、奮力生長。
為了全力提升思政課育人實效,長武縣在“實”字上狠下功夫。
長武縣教育局積極開展思政課“大練兵”“三百提升”等活動,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極具針對性的改進;常態化推進思政課教師“手拉手”集體備課,省、市級思政課教學標兵講授示范課等活動,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的關鍵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活動。
截至目前,2024年全縣中小學校長講“思政大課”共計20節,各學區集體備課12次,各初中、高中、職中集體備課11次,教研室教研員和兼職教研員巡回聽評課 38節,省市級思政課教學標兵講授示范課 6節。
10月17日,長武縣中學教師朱力接到了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傳來學生急切的聲音:“朱老師,如今咱們學校的條件愈發優越,我還是想回到長武中學讀高中。只是我現在已經高二了,不清楚若要回來讀書需要辦理哪些手續,所以特來向您咨詢一下……”
“同學,你的想法讓老師特別高興!咱們學校確實在不斷進步,而且我們一直都非常歡迎像你這樣有上進心、對長武充滿感情的同學回來。只要你符合條件,我們會以最快的速度按照規定的流程進行審核。”接到回流學生電話,朱力的回話中滿是欣喜與熱情。
為了吸引學生回流,長武縣委、縣政府想盡辦法。
現就讀長武縣中學高二(1)班的賀文昊,便是長武縣眾多回流學生中的一員。曾經,他隨父母在西安求學,當回家時看到家鄉學校翻天覆地的變化后,他毅然選擇回來。“以前總覺得外面的學校更出色,可如今回到長武,才深切地感受到這里的老師格外親切,同學無比熱情。”聊起回到長武上學,賀同學燦爛的模樣仿佛在訴說著他對家鄉學校的熱愛與自豪。
學生回流現象之外,是教師的歸巢。
曾經,有部分教師為了追尋更好的發展機遇而離開了長武縣。如今,長武縣實施“歸巢計劃”,縣委、縣政府精心出臺了一系列極具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只要滿足該計劃中戶籍、學歷、考核等條件,教師提出申請,就能開展工作調動,這使得教師們清晰地看到了家鄉教育的蓬勃希望。
長武縣初級實驗中學化學教師路曉春就是“歸巢計劃”的受益者。“每次回家探親時,看到家鄉對教育的重視,我都深受感動。看到長武縣學校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時感慨:‘什么時候我也能回到這里教書,該多好!’這里有我的根,也有我熱愛的孩子們,我愿意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目前,長武縣教師總數2340人,與三年前相比增長211人。其中,通過公開招聘、特崗計劃等方式引進優秀教師210人。有5位教師像路老師一樣回歸長武縣任教。
放眼望去,涇河悠悠流淌,鶉觚塬高高聳立,長武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用實際行動,在教育的征程上走出了一條小縣城辦大教育的新路子。
這里,每一所學校都是夢想的搖籃,每一位教師都是希望的播種者,每一個孩子都是幸福的學子。長武縣人在渭北旱原上鑿開了教育清泉,其教育事業如同星辰,為這片曾經的貧瘠之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在關隴門戶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