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要走,我不想上學……”新學期伊始,寶雞實驗小學校門口,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學生小媛(化名)緊緊拽著家長的衣角不松手,進教室后也一直抽泣無法正常開展教學活動。在該校心理健康教師薛敏看來,這是一種獨屬于幼兒和小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一年級新生因為對未知的校園生活不了解,產生對新環境焦慮甚至恐懼的情緒,經過正確的教育引導會逐漸調整過來。

近年來,寶雞實驗小學秉持“以體育人”的工作理念,以心理健康課堂為主抓手,全員、全方位助力學生心智發展與心靈成長,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培育學生陽光心態。

專業咨詢解心憂

陽光明媚的午間,記者走過寶雞實驗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門半開著,兩名學生正帶著拳擊手套在體感互動宣泄儀前互相比劃著……

一直以來,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在2014年,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配有專職心理咨詢師值守,為學生提供全天候心理咨詢服務。現經過持續建設,該中心占地面積大大提高,設立了獨立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室,并補充配備了“體感互動宣泄儀”“潛能開發成套設備”“身心反饋咨詢椅”“沙盤游戲體驗”等心理設備,學生可根據自身需求預約咨詢。

此外,該中心根據班主任反饋及家長、學生訴求,又開設了“我是專心小能手”“贏在專注”“自控小達人”等一系列獨特的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并鼓勵學生以體驗的方式參與。“在課堂上,老師對互動表現較好的學生獎勵自制的愛心章,兩個愛心章即可換取一次團輔活動的體驗機會。如此一來,學生們就不會有那種‘被教育’的抵觸情緒,也不會因為在活動中的失敗體驗而感到巨大的壓力。”薛敏告訴記者,不少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能自然地說出成長困惑,并積極探索正確的認識與行為方式。

“走進心理輔導中心,就像走進了樂園一樣,所有煩悶事都忘記了。”剛參加完團輔活動的五年級(5)班學生小露這樣說道。

據調查統計,2016年該校心理輔導中心年接待學生60人次,2021年以來接連突破1300人次。“主動求助的學生增多,并不是因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增多了,而是更多學生勇于直面心理困惑、敢于主動求助、關注自我成長與心理健康的意識增強了。”薛敏表示。

發揮課堂主陣地

一次課間,校長崔婷路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時,被一個學生的沙盤游戲絆住了腳步:只見這個學生把一個道具小人往沙堆里埋,最后只露出了頭部。這一幕讓崔婷心中涌起擔憂,當她走近詢問“為什么這樣擺放”時,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這個人正在洗沙灘浴啊!”“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眼見不一定為實,學會傾聽更重要。”崔婷告訴記者,為鼓勵孩子們傾訴心聲,除了開設每周一節的“心靈成長”活動課,學校還以“心靈相約卡”為媒介,引導他們把成長的煩惱寫出來并投進“心理信箱”,心理健康教師根據問題程度選擇回信或預約面談,大大提高了針對性。

事實上,寶雞實驗小學的心理健康課程從2014年就開始了。學校結合不同年齡、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針對同一年齡段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共性心理需求和可能出現的發展危機開設了《心靈成長活動課》。2016年,學校在原有基礎上融入了生命教育的內容,匯編了《心靈成長活動課》校本教材,確定了調控與管理、人際交往、學習心理、自我認知與悅納四大領域專題,設計了自控力及專注度訓練、自我管理、情緒認知等10多個特色專題課程。

“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課程與活動,能夠把心理健康相關的常識教給學生,使他們遇到心理困擾的時候,能夠尋求正確的指導,找到有利資源幫助自己解決心理困擾,讓心理健康工作真正的防患于未然。”薛敏在采訪中表示。

專業的心理人才隊伍,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中堅力量。學校配備了專職心理老師和由班主任、學科老師組成的輔助隊伍,為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支撐體系。通過定期對班主任、學科教師進行心理異常識別與干預專題培訓,提升其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視程度、責任意識與專業技能,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心理水平。“最好的心理教育方式是全員育人,每個老師都應該是心理健康教師,人人都有責任為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崔婷說。

“以體育人”潤心魂

在談及如何保障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問題時,崔婷回憶起了2021年4月那次感觸頗深的學習經歷。彼時,她前往清華大學附屬小學觀摩國家級教學成果,一踏進校園,“讓學生站立操場正中央”的體育哲學讓她很受震撼——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離不開全面發展,而體育正是其中關鍵一環。觀摩回來后,崔婷開始思考如何讓學校體育改革更有說服力?如何更清晰地認知運動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后來,她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找到了答案。“體育不僅僅鍛煉學生的體魄,更能培養他們的堅韌意志、團隊合作精神和積極樂觀的心態。”崔婷說,當學生們在操場上盡情釋放能量時,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著自己的內心世界。

2021年8月,學校結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要求,經多方分析研判,制定了體育改革方案。完善原有全員運動會和體育社團兩個項目,新增晨練課堂、健身大課間、共享小課間、體育秀場、課后專練、居家天天練六項體育改革內容,并從新學年開始全面實施,助推“以體育人”落地。

經過三年來的努力,學生們體育課時和鍛煉時間就達3小時左右。身體變強壯了,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同時,學生心理狀態也更加陽光、健康,真正做到了身心和諧統一。該校先后獲得“寶雞市首批心理健康特色校”“寶雞市家校共育示范基地”等多項榮譽。

家校協同齊發力

當您發現孩子與您的看法不一致時,您需要很小心。如果您因此批評或者羞辱孩子,就立刻關上了相互信任的大門。或許,您可以對孩子這樣說:

“可能你是對的。咱們再仔細想想,看看還有什么可能。”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你有權利這么想,咱們看看這樣是不是可行的。”

……

每個工作日晚7:00,家長們都會在班級群里收到這樣一張配有孩子們校園生活照片的“‘慧·心’之光家教Tips日簽”,這是該校探索家校共育合力的又一新舉。“‘日簽’更符合當下快餐式的閱讀需求。我們期望以更輕松、便捷、直觀的方式讓家長‘一學就懂、一學就用’。通過日積月累、堅持不懈的方式慢慢滲透家教理念與策略,由量變轉為質變,最終如自然綻放的花朵一般,呈現出良好的教育成果。”崔婷表示。

除此之外,學校還搭建了“‘慧?心’家長課堂”學習平臺。定期對家長開展心理輔導“通識課程”與“專題課程”。“通識課程”是全體家長參與的課程,內容包含了“身心發展”“高效溝通”“能力培養”三大版塊。“專題課程”則通過梳理日常個案輔導案例,聚焦部分家長親子教育中的棘手教育問題,組織開展小范圍的專題沙龍活動,旨在提高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得相關知識,認識青春期孩子的特質,掌握親子溝通的藝術,使家教共育真正產生合力。

在做好家庭和社會協同方面,薛敏提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方面,社會資源缺乏統籌協調。“因學校師資力量有限,當發現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時,能否推進中小學與專業醫療機構合作,如定期邀請專科醫生駐校,協助危機干預及心理行為障礙的篩查,或指定定點醫院,暢通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和精神疾病診斷、轉介、治療的‘綠色通道’,構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體系新模式。”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