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調研行丨一所農村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
作者:新聞中心 雷思佳
發布時間:2024-11-18 09:33:05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位于延安市甘泉縣下寺灣鎮閆家溝行政村的下寺灣中心小學,是一所半封閉式學校,距縣城37公里。現有教學班6個,在校學生173人,隨著各項政策的實施,學校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教育質量不斷提升。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外出務工人員增加,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逐年上升,導致兒童從小就缺少父母的教育和關愛。
“不少家長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但爺爺奶奶文化水平有限,覺得孩子吃飽了,穿暖了就好了,遇到問題對孩子動輒打罵、指責,顧及不到他們心理層面的需求,時間一長,孩子變得沉默寡言。”甘泉縣下寺灣中心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白微說。
近年來,下寺灣中心小學以提升學生心理素養為目的,從課程開設、教師素養提升、家庭教育等方面著手,開展全方位、系統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起,學校堅持每兩周每個班級開展心理健康課,結合學生心理特點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其中增強團隊凝聚力類、提升人際交往能力類、增強自我認知類、舒緩情緒壓力類等類型的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
為了更及時、快速地發現問題,該校每班都設立了一名心理委員,負責隨時觀察班級的學生情況,將本班異常情況告知班主任,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師形成聯絡機制,以便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干預和幫助,通過師生協同努力,實現組合多元化管理。
對下寺灣中心小學的教師來說,他們教學新技能略顯薄弱,心理健康與工作壓力狀況不容樂觀。為此,學校組織心理健康教師和班主任外出培訓,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知識以及班級管理的方法,了解學生成長的規律。同時,每學期對全校教師進行2-4次心理健康培訓,科普心理健康常識及自身健康維護的技能技巧,預防教師的心理問題,緩解教師的壓力。“每次培訓回來都會帶給學生更好的體驗,我的心理咨詢技術、授課能力都在迅速的成長。平時壓力大時,我喜歡去鄉間小路散心,呼吸農田的新鮮空氣,挖些地里的野菜,做些野菜美食。”白微說。
為學生打造出更美好的健康生態,還需家校社共同攜手,對此,下寺灣中心小學組織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經驗分享會等活動助力家庭教育。“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知還不夠,文化水平也有限,但有些理論知識必須用專業的名詞才能呈現出來,因此怎樣用最通俗的語言讓家長理解,這點很考驗心理健康教師。”白微說,基于此,下寺灣中心小學建立了教育成長群,邀請了熱愛心理知識的人士,經常分享一些教育的知識,時不時開展一些家庭教育線上講座,通過鮮活的案例幫助家長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轉變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家長的參與度很高。“家長有了更多教育知識,就能避免孩子的很多問題,即使出現問題,也知道怎樣引導和教育孩子。”
“我咨詢中有這樣一位孩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缺少關愛,特別渴望父母的陪伴,我帶他擺沙盤、對他多次進行心理疏導,慢慢地他解開了心結,交了很多好朋友,人也變得活潑開朗許多。”白微告訴記者,像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盡管取得一些成效,但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對心理咨詢的認知還有待提高,求助心理咨詢的意識還不夠。“我們召開了多次會議,澄清求助心理咨詢并非一件無能或者不光彩的事,沒有困惑也能求助,課堂中學校也要求教師們不斷的滲透心理健康知識和理念,轉變學生的理念。”下寺灣中心小學相關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