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策略
作者:張金玲
發布時間:2024-11-14 08:55:2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加快推進教師數字素養能力建設已成為當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點任務。數字素養要求下,高職教師成為數字學習的引導者、數字技能的應用者、數字倫理的傳播者、數字工匠的培養者。高職教師數字化素養提升應圍繞數字化意識、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數字化教學設計、數字化教學實施與評價、數字化課程建設等方面進行。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策略為:從主體角度,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內驅力;從院校角度,健全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服務保障;從政府角度,完善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政策機制。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 高職教師 數字素養
基金項目: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課題《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策略研究》(編號:SGH23Y3150;主持人:張金玲)。
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師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力量,理應具備相應的數字素養以應對時代挑戰,為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提供強大助力,加快推進教師數字素養能力建設已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點任務。
2022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對教師數字素養的內涵與標準提出了規范。其中,“教師數字素養”被定義為“教師適當利用數字技術獲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評價數字信息和資源,發現、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而具有的意識、能力和責任”。《教師數字素養》標準的頒布,為教師數字素養的發展提供了指導方向。
數字素養要求下高職教師的角色與身份構建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數字素養成為高職教師的基本素養。高職教師的專業觀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思維與行為方式必須適應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要求,轉變理念,重塑角色與身份,把握專業發展機遇,優化專業發展路徑,以更好地勝任數字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師新角色。
1.數字學習的引導者
隨著各種新型智能技術的涌現,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唯一渠道,因此,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課堂教學模式,借助數字化設備、平臺和技術,激發學生的探究好奇心,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探尋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工具,幫助學生主動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自主學習;關注學生的內驅動力培養,關注學習環境情境問題、協作和會話,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思維方式、探究方式、交流方式等創新性發展,并通過在線學習分析工具觀測學生學習行為。
2.數字技能的應用者
隨著數字技術手段在職業教育教學場景中的全面應用,高職教師需要將數字技能應用到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中,如課前、課中、課后數字化教學平臺、數字化教材的使用,教學中數字技術手段、虛擬仿真實驗的應用等,這些都要求教師具備相匹配的數字化技能。未來的高職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創造性地、熟練地掌握并應用各項數字技能,才能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需要,并獲得自身專業發展。
3.數字倫理的傳播者
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育主體除了真實身份以外,還擁有數字身份,這要求教師首先從自身做起,樹立數字社會責任感,確保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行為規范與數字教育的需求匹配。面對國內外互聯網海量的數字教育信息,堅守基本的數字化教育技術使用原則,遵守國家道德和法律法規,不濫用數字化技術,不隨意將學生隱私信息外泄,有效管理教學工作數據、學校隱私信息、科研資料等,確保數字化技術運用的安全性,使數字化教育環境始終處于健康狀態。與此同時,在教育教學的各個階段,通過課程、交流、實踐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使他們既能夠辨別數字化帶來的信息紅利,也能夠及時調整心態,避免負面信息帶來的困擾,培養擁有正確數字道德觀的數字化人才。
4.數字工匠的培養者
數字工匠指的是既具有現代工業技術技能水平,又掌握智能化網絡化技能、善于融合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復合型技能人才。促進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掌握核心技術的科研人員,也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生產制造技術的產業工人,培養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復合型的“數字工匠”人才隊伍,能夠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因而,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承擔著培養數字工匠的任務。教師應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形成產教融合的數字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中融入行業最新數字技術、規范、標準,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數字工匠,提高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適應性。
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著力點
1.數字化意識的提升
數字化意識的提升是高職教師數字化教學的前提。當前,不少高職教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數字素養對其專業發展、職業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高校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深入了解數字技術在現階段乃至未來教育轉型中的重要價值,意識到應用數字技術資源探索教育實踐的迫切性,不斷提高自身數字化意識,以更好地勝任數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職教育發展需求。
2.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
數字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高職教師數字化教學的核心。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支持學習過程的數字化媒體的總稱,按照應用場所可將其劃分為課堂與實訓室數字化教學資源、數字化場館資源和數字圖書館資源,高職院校教師要將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作為數字素養提升的工作重點。一方面,要立足于專業,對傳統課程進行數字化改造,著眼于專業資源庫建設,精品在線課程的開發等,大力開發電子文本、圖像、動畫、音視頻、虛擬仿真實訓、數字化教材等數字化教學資源,豐富課程資源的表現形式;為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加強對數字資源利用,如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興趣,提供不同類型的數字化資源滿足他們的需求;利用3D實驗、虛擬仿真實訓等,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使數字資源產生價值,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適應性,提高學習質量。
3.數字化教學設計
數字化教學設計能力是高職教師數字化教學的關鍵。有學者指出,為適應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不僅需要技術整合和應用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更需要解決復雜教學問題的設計能力。數字化教學對教師教學設計理念、教學設計技巧等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教師要具備系統化、創新型的視野,圍繞數字化時代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目標,能夠運用在線學習和混合式課程學習的模式,充分考慮在線學習環境、技術工具、人機交互等因素,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進行數字教學設計。
4.數字化教學實施與評價
數字化教學實施與評價能力是高職教師數字化教學的必備能力。教學實施主要包括利用數字技術資源支持教學活動組織與管理、優化教學流程與開展個別化指導。教師要利用數字技術對教學過程進行重塑,將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相融合,將學生帶入互聯互通的數字教學新樣態。數字時代的高職教師需樹立數字評價的觀念與意識,合理選擇評價數據采集工具,利用智能化手段監控學生學習狀態,應用數據分析模型進行學業分析、得出數據分析結果并進行合理解釋,做到科學全面,公正評價,以評促教,以評促改,服務學生成長。
5.數字化課程建設
數字化課程是高職教師素質素養提升的重要抓手。數字化課程建設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工作任務和舉措,其特點是打通課上課下、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本地異地,將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整合,實現泛在學習。通過線上資源支持,線下引導學生實踐,讓學生調用知識解決問題,體驗知識“再發現”的過程。高職數字化課程是以“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理念為指導,將課程的內容與學生未來職業的工作崗位相結合,充分利用網絡空間優勢,把產業行業最新的技術、工藝、規范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并能根據行業企業的發展不斷更新。建設一批“互聯網+學習資源”,把優質課程資源轉化為高水平精品在線課程和有影響力的數字化課程是高職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在建設數字化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擁有良好的數字化技術能力將產業要素與人才要素連接,豐富教學場景,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促進育人方式的革新。
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策略
1.主體激發: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內驅力
從自身角度,高職教師可從更新數字化教育理念、學習數字技術知識、強化數字技能應用三方面著手,提升自身數字素養。
(1)更新數字化教育理念
高校教師作為推動教學創新的主力軍,必須自身從思想上更新數字化教育理念,正確認識數字化轉型是當前職業教育的時代趨勢,在數字時代,教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要將知識學習升級為能力建構,借助數字技術創新教育教學場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這個生態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更加多元和互動,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和個性化。高職教師只有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數字化轉型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之間的關系,才能主動適應數字化發展,更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
(2)學習數字技術知識
高職教師應主動學習、自我培養。例如,學習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國家政策文件,主動了解新的數字工具,熟悉新的教育應用。除此以外,還要積極參加學校、機構、政府組織的各項數字化教學培訓,針對自身的薄弱環節進行專項能力的提升。定期參加數字教學研討會,使“技術熱愛者”帶動“技術恐慌者”,通過交流、研討,熟練掌握基本的數字技術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數字素養,適應高職教育數字化的長期發展。
(3)強化數字技能應用
高職教師要強化數字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在把握職業教育屬性的基礎上,基于工作環境和崗位任務,通過情境設計,利用數字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將學習到的數字化技能科學、合理地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創新教學活動形式,提升教學質量。除了日常教學以外,還應主動、靈活地將數字技能應用到學生管理、社會服務等領域,提高育人實效,增強服務效能。
2.服務優化:健全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保障
(1)營造數字化教育環境
高職院校應積極進一步加強智慧校園建設,進行數字校園的頂層設計與規劃,為教師教育教學創設數字化的硬件、軟件環境。在硬件環境創設方面,職業院校要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智慧教室,構建數字化教學環境。為教師自建或引入數字化教學平臺,如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和學習通、智慧樹、藍墨云等課堂教學互動平臺,為學生提供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學習工具,為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模式提供硬件支持。在軟件環境創設方面,支持、鼓勵所有專職教師通過參加院級、省級、國家級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營造良好的數字化教學氛圍,培育典型案例,樹立教學標桿,激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2)提供數字化培訓服務
研訓是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最直接的手段之一,高職院校要建立完善的數字素養培訓體系。首先,建立貫通職前職后數字化培養一體化的機制。將數字素養基礎知識納入高職教師職前培養內容,做好教師職前培訓,幫助新進教師盡快勝任高職教育數字化轉型。其次,創新教師數字化分類培養培訓體系,通過整合培訓資源、提升針對性等有效措施提升數字化培訓質量。對校內培訓資源、校際培訓資源、行業培訓資源等進行整合,聯合數字技術開發方、行業企業建立數字素養培訓資源包,共同促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強化培訓的針對性,根據教師工作年限、從事的專業區分培訓群體,研制不同群體教師數字能力標準,根據設立的不同標準開展分層培訓,對培訓達標的教師分層分類認定,對于未達標的進行診斷與預警,實現“精準培訓”,滿足教師的發展。在培訓方式上,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優勢,可采用靈活運用線上、線下混合的培訓方式,構建教師數字素養培訓共同體模式,為教師提供沉浸式體驗,促進教師培養和培訓的深度融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一體化,助力教師數字化智能感知能力、教學教研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的遞進式發展與躍升。
(3)完善激勵評價機制
建立相應的激勵與評價措施,為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提供動力保障。首先,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將有關數字化教學的各項能力納入教學評價體系中,推動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使其成為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教學方式,還可以將教師數字化教學、科研、服務等成果列入績效考核,制定相關項目獎勵、經費資助、成果推廣等管理辦法,讓教師結合自身的物質和榮譽等多方面的需求,不斷進行自我學習,提升自己的數字化素養。其次,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高職院校應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學科教師的發展差異,制定科學的、操作性強的分層分類評價辦法;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采集教師在“研學訓用”等活動中的過程數據與結果數據,實現伴隨式評價;建立教師數字素養發展檔案,智能判斷教師數字素養達成情況,動態呈現教師數字素養培育過程,為教師精準推送課程資源、提供個性化改進建議,實現對教師數字素養的持續追蹤評價。
3.政策支持:完善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機制
(1)建立教師數字素養認證制度
一方面,將數字素養作為高職教師職前考查的重要內容,納入教師資格認證范疇。另一方面,對職后教師開展數字素養微認證。微認證系統(Micro-Credentials)是一種“能力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形式,倡導對獨立、具體、明確的專業能力進行評估,同時依據實踐成果對能力進行認證考核的一種非正式學習方式。對高職教師數字素養開展微認證,可以將教師數字素養分解為多個可測量、可評估的能力項,參與認證的教師需要將能體現自身數字素養的佐證材料,如混合式課程建設、數字教材開發、虛擬仿真實訓操作演示、數字化課堂教學實錄、原創數字化教學資源等提交到認證系統,經過專家的評審認證后,頒發相應的數字素養電子認證徽章,對教師數字素養進行專項認定。教師數字素養微認證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采用先試行后推廣的方式逐步進行。
(2)推動數字資源開放共享
相關教育行政部門要出臺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計劃,構建高職教師數字素養培訓與交流的平臺,統籌規范有序開放公共數據資源,推動高職院校、專業培訓機構、出版社等積極開放教育培訓資源,實現互聯網平臺數字培訓資源開放共享,提高教師的整體數字素養水平。同時,加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項目的跨區域、跨校際的經驗交流與合作,常態化地推廣數字化教學典型案例。
結 語
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技能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應扎實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教師要提升意識,加強學習,提高技能,高職院校要為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提供基礎條件與保障,相關政府部門逐步完善政策支持,切實促進高職院校教師數字素養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EB/OL].(202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2]教育部關于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的通知[EB/OL].(2022-11-3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3-02/21/content_5742422.htm.
[3]徐新星,李潤釗,武文欣.數字工匠不足,育人短板怎么補?[N].工人日報,2023-10-16(6).
[4]趙志群,黃方慧.德國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特點及其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20(10):73-79.
[5]周如俊.職業院校教師數字素養:內涵溯源、框架構建和實踐路向[J].江蘇高職教育,2023,23(2):11-20+72.
[6]何劍.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途徑研究[J].大眾科技,2021,23(11):132-135.
[7]李曉娟,王屹.技術賦能:職業院校教師數字素養的要義、挑戰及提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3):31-37+45.
[8]魏非,祝智庭.微認證:能力為本的教師開放發展新路向[J].開放教育研究,2017,23(3).
[9]魏非,閆寒冰,李樹培,等.基于教育設計研究的微認證體系構建——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9,25(2).
[10]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Micro-credentials system launched[EB/OL].(2018-4-13).https://www.
zqa.govt.nz/about-usnewsmicro-credentials-system-launched/.
(張金玲: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