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青藏高原的雪山巍峨、河湟谷地的民族風情……每一處都訴說著動人的故事,也見證著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安建大”)西北鄉土建筑研究團隊的堅韌與執著。40年來,團隊3代建筑學人扎根西部,通過多區域、多向度、多層次的科研創新和實踐應用,夯實了西部地區鄉土建筑研究的根基,建立起高原人居環境科學研究體系,初步構筑起串聯西北地區的廣域研究框架,探索出一套適用于鄉土建筑研究的有效方法。是探尋建筑之美,更是了解中國農村的窗口從黃土高原的窯洞,到寧夏、甘肅、青海等地的土堡、莊廓、碉樓……數千年來,廣袤的西北大地形成了獨特的聚落形態和民居建筑風格。這些散落于偏遠山區的鄉土建筑,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但也曾面臨被忽視,甚至被遺忘的困境。

圖片

1989年8月,侯繼堯教授手繪下沉式窯洞建筑群鳥瞰圖。西安建大/供圖

40年前,西安建大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組織科研工作者踏上了探索西北“土房子”奧秘的征途。在陜北的黃土高原上,千溝萬壑間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窯洞:土窯、石窯、磚窯、接口子窯、薄殼窯、柳把子窯、土基子窯、地窨子窯、崖窯……這些窯洞不僅是當地百姓的棲身之所,更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深深吸引了西北鄉土建筑研究團隊的奠基人——侯繼堯。他投身窯洞類型化、特征化研究,為我國窯洞研究做出大量基礎性研究工作。那些歲月,侯繼堯遍訪陜西、山西、河南各省的窯居村落,發現了許多窯洞民居的精華,并將研究成果凝結成了兩部專著——《窯洞民居》與《中國窯洞》。這兩部書系統地介紹了窯洞的歷史演變及類型分布,并通過豐富的實例評析展示了窯洞民居的獨特魅力和多樣性。侯繼堯深知,研究窯洞不僅是探尋建筑之美,更是了解中國農村、農民生活的窗口。他曾多次告訴學生:“只有對中國農村和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才能真正研究好窯洞民居。”

圖片

1981年5月,侯繼堯教授手繪姜氏莊園庭院透視圖。西安建大/供圖

退休后的侯繼堯仍心系“窯洞安全性和舒適性”課題研究。為彌補窯洞溫度量化數據及寒冷天氣居住體驗研究的空白,侯繼堯一頭扎進陜北地區的古老窯洞,冒著零下20多度的夜晚嚴寒,在室內、室外反復測溫、記錄數據,詳細詢問村民感受。這些寶貴的數據,不僅關系到窯洞居住者的舒適度,更是對窯洞建筑科學性的一次重要驗證。多年來,侯繼堯堅持親手繪制每一座窯洞草圖,記錄每一處獨特細節,揭示窯洞建筑的獨特形態、結構特點和文化內涵,為中國窯洞民居研究提供了寶貴線索,并與任震英等學者共同成立中國建筑學會生土建筑研究分會,奠定了國內生土建筑研究學科方向。

不僅是保存歷史遺跡,更要讓其煥發新的活力侯繼堯的熱愛與堅守,深刻影響著他的學生王軍。自1974年入校后,他便跟著侯老師一同對陜北地區的經典窯居村落進行深入測繪與研究。在侯繼堯指導下,王軍不僅繼承了侯繼堯對鄉土建筑的深厚情感,更在窯洞民居研究領域取得長足進展。他帶領團隊深耕高原窯居村落,對各地不同類型的窯洞民居進行了再細化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拓展了生土建筑的營建技藝研究,并從地域文化的視角切入拓展了西北地區鄉土建筑的研究。

圖片

2010年,王軍教授(左一)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指導下沉式窯洞更新改造。西安建大/供圖

他的研究聚焦于窯洞民居的核心區域,對靠崖式、下沉式、獨立式3種基本窯洞類型進行了系統深入研究,出版了《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建造技術——窯洞》,深入剖析了窯洞的固有缺陷,提出了改良之道。針對西北不同地理單元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難點、痛點,王軍不斷探索,構建了西北鄉村人居環境理論體系。他以西北聚落為研究對象,以解決西北人居環境的特殊矛盾和揭示普遍營造規律為基本任務,出版了專著《西北民居》,并指導博士生出版了《綠洲建筑論》《陜甘寧生態脆弱區鄉土建筑研究》等。數10年的磨礪,住過石窯洞,摸過莊廓墻,攀登過碉樓群……王軍帶領團隊前往陜西、河南、內蒙古等地,深入研究窯洞安全與舒適性提升與廢棄窯洞活化再利用問題。

圖片

2010年9月,王軍教授(左一)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蘭達村調研青海南部碉房民居。西安建大/供圖

“保護傳統民居建筑,不僅是保存歷史遺跡,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其煥發新的活力,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今,73歲的王軍,依然保持著對科研的熱愛與執著。2024年暑期,他再次帶領團隊,前往海拔近4000米的三江源地區,積極協助青海省住建廳完成果洛州班瑪縣藏式居民與傳統村落保護等工作,研究當地傳統村落的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研究鄉土建筑,需要耐得住貧窮、守得住堅持“情懷是研究的靈魂,鄉土建筑是傳統文化的‘根’和‘本’。研究鄉土建筑需要耐得住貧窮、守得住堅持。”這是王軍對他的學生靳亦冰常說的話。作為團隊第三代青年教師,靳亦冰將這份情懷深植于心,專注于西北高原鄉村人居環境研究。她從民居、聚落關系研究入手,出版《青海聚落》《陜西聚落》,從歷史文化角度總結營建智慧,為當地鄉村建設提供依據。

圖片

2017年2月,靳亦冰教授(右一)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扎哈村定居點入戶調研訪談。西安建大/供圖

2010年起,靳亦冰還不斷研究拓展新思路。面對牧民居住困境,她毅然深入青藏高原,對藏族傳統村落民居進行了長達5年的細致調研,決心設計出真正符合牧民需求的居所。語言障礙、交通不便、高原反應……這些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卻成了靳亦冰研究路上的磨礪石。“只有親身感受他們的生活,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么。”與牧民同吃同住,從中汲取設計靈感,在此基礎上,她創新性地提出了“移動的傳統村落”這一理念,將游牧民的黑帳篷融入傳統村落保護,深化“生態牧居”概念,實現了游牧文化與現代生態宜居的完美融合。

圖片

2024年2月,團隊在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調研。西安建大/供圖

靳亦冰及其團隊運用專業技術知識,深度介入傳統民居的優化升級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先后于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2021年青海瑪多地震、2023年甘肅積石山地震后分別編制《青海四區特色民居推薦圖集》《農牧民住房恢復重建指導圖集》《震后農村住房恢復重建推薦圖集》,以專業知識為地方政府提供有力支持,加速推進震后居民安置工作。靳亦冰還帶領青年學子扎根西北,深耕鄉村。每年,數10位碩士、博士研究生在她帶領下,前往陜北黃土高原、河西走廊黑河流域、青海三江源地區等地進行調研。在黃土高原零下20多度的氣溫里,學子們堅持測繪窯居村落及室內外溫差,手腳凍傷,皮膚腫脹;高海拔的青藏高原,由于缺氧飽受頭痛折磨,皮膚也因強烈日曬爆皮;加之飲食習慣的不同,許多人口腔潰瘍、嘴角起泡,卻沒有一個人抱怨、退縮。最終,團隊成功完成了青海省三州六縣高原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項調研報告。

圖片

2023年7月,團隊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調研。西安建大/供圖

“我們要用數據和研究表明,窯洞并不是貧窮落后的象征,而是營建智慧與地域文化的物質載體。”這是團隊共同的信念。面向未來,團隊還將利用西部自然資源優勢,助力構建高原綠色社區與綠色建筑科學體系,探索“雙碳”國家戰略目標下的西部零碳建筑的實現,切實解決地區人居環境中的現實需求,并積極促進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構建。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