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省屬高校人才引進投入與發展貢獻分析
作者:馬 力 趙美玲
發布時間:2024-11-12 15:18:24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為陜西省省屬高校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本文針對陜西省省屬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以陜西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投入和發展貢獻為例,探索省屬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路徑,建議從構建人才全周期服務流程、科學人才評價體系、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著手,進一步助推學科建設,實現省屬高校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地方省屬高校 “雙一流”建設 人才引進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高等學校既是高素質人才的聚集之所,又是高素質人才成長的搖籃和培養基地,在國家的創新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發揮著關鍵性作用。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提出要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半p一流”建設是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重大部署,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已成為高標準完成建設任務的核心抓手,是高等院校教育事業發展潛質、發展速度以及發展趨勢的主要評價指標。當前省屬高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主體,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在“雙一流”背景下,地方省屬高校均堅持“人才強校”,把人才當作第一創新資源,紛紛加入日益激烈的人才爭奪戰。
2022年12月,西安成為繼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之后第四個“雙中心”城市,標志著西安在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將在人才、科研、企業、資本等創新要素集聚上更具號召力。這為深受學科平臺、科研條件、資金投入、高層次人才引進競爭力不足等方面制約的西部省屬高校帶來重大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剖析了陜西省省屬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以陜西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投入和發展貢獻為例,探索新時代省屬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優化路徑,為西部地區省屬高校加快推進人才工作創新發展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資料參考。
省屬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
1.高層次人才引進數量不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來抓,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教師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近年來,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陜西省實施“以德為先、骨干帶動、全員提升”的強師計劃,高等院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骨干教師體系不斷壯大,全員素質不斷提升,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地處西部的地域限制、平臺條件、經費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省屬高校很難吸引長江學者、國家杰青等高層次國家級人才,缺乏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和科研創新團隊;二是受編制總量限制,目前專任教師總量未能滿足學校事業發展的需求,加之世界一流大學排名會將生師比作為排名的考量標準之一,并賦予較高的權重,亟待提高師資隊伍力量。三是職稱結構不盡合理,二級教授、三級教授偏少,高校之間存在優秀教師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情況。四是人才引進渠道單一,省外或海外人才對西部地區科技人才政策的熟知度較低。
2.師資考評激勵機制不健全
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走進新時代,當前高校轉型發展的短板和薄弱環節在于一些原有的思維模式、傳統的制度安排已不能有效適應新發展情況,不能有效解決新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問題。一是高校作為事業單位受到固有管理體制的束縛,缺乏建立獎優罰劣的競爭機制,削弱了教師之間的良性競爭效應,導致教師的惰性得不到有效制約,教師的潛力無法充分被激發。二是院校兩級管理聯動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高校人才培養和考評機制不健全,人才評價與培養、使用、激勵等銜接不順暢,不能完全順應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要求。
3.人才培養保障機制有待健全
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最大化釋放人才效能的關鍵。西部地區引進高層次人才難、留人也難,近年來一直是全國兩會聚焦的熱點話題。一是我國不同區域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東南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相比,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程度、地區文化教育水平、社會公共服務及人才引進待遇等方面更具引才優勢,形成人才“虹吸”效應,導致中西部地區的中青年優秀人才越來越容易被發達地區高?!巴趬δ_”,高端人才傾向于向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流動。二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相比普通院校擁有更高的學術聲望、更好的學科平臺和更濃厚的學術氛圍,能夠為高端人才的學術職業發展創造更好的“軟”“硬”條件,在聚攏人才、吸納社會資源等方面具有更強的吸引力,這導致我省省屬高校中青年高層次人才在實現職業理想和自我價值的客觀追求時,出現人才隱性流失,偏向流入發達區域、較高層次和優質平臺的院校。三是部分高校沒有完全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管理、服務等全鏈條的服務體系,解決引進人才“水土不服”難題;沒有做好人才隊伍建設的長遠規劃,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平衡引進人才和原有“土著人才”發展,做好新老人才的“傳幫帶”,真正發揮高層次人才的“人才聚集效應”。
省屬高校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實踐路徑
1.完善頂層設計,構建人才全周期服務流程
第一,加強領導,完善頂層設計。自2016年以來,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睉鹇裕⒔∪h管人才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校黨委書記和校長擔任,圍繞高水平人才培養、一流學科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制定學校人才工作發展規劃,優化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規范招聘、考核等激勵政策和流程,協調和解決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通過組織體系的構建,學校各單位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切實將黨管人才原則貫穿到人才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為人才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第二,制定政策,優化人才引進機制。學校堅持“破五唯”和“立新標”導向,規范招聘流程,按照學科發展規劃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引才。一是學校先后制定印發了《陜西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及培育管理辦法》《陜西科技大學“125開放促進計劃”實施辦法(試行)》《陜西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柔性引進實施辦法(試行)》《陜西科技大學師資博士后管理辦法(試行)》等8個文件,圍繞高水平人才培養、一流學科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精準引才。截至目前,已柔性引進國內外優秀專家、學者和行業杰出人才百余人,促進了學校與國際國內頂尖學術機構、中(社)科院所屬研究院所、國企單位、地市(區)政府建立密切合作關系,擴大對外交流和開放。二是增設“產業化人才”引進層次,全職引進符合陜西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的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方向人才,打破校企邊界,突破SCI論文與獎項等限制條件,從選才源頭扭轉人才“唯帽子”的不良現象。目前學校已在機械工程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多學科全職引進產業化人才,激發人才服務地方經濟潛力,提升社會服務貢獻水平。
第三,拓寬引人渠道,創新聚才方式。學校通過多種方式拓展優秀人才引進渠道,一方面,通過陜西省“絲綢之路青年學者論壇”、省教育廳海外高層次人才招聘會、線上線下招聘會、學術橋、青塔等平臺宣傳人才政策,主動出擊延攬海外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以才引才”“以項目引才”的聚才效應,通過引進人才的牽線搭橋,采取全職引進或柔性引進的方式,將他們的導師、同事、學生等也引進到了學校,實現了“引來一個人才,帶來一群人才”。
第四,規范人才引育工作流程。在人才引進和招聘工作中,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堅持四個面向,立足學校發展規劃、學科發展定位和隊伍建設實際,以科學的教育評價為導向,精準制定崗位需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延攬海內外人才。對全職引進人才,將人才綜合素質列為重要考核指標,構建人才思想道德、學術影響力、發展潛能等多維度評價體系。對柔性引進人才,開辟綠色引進通道,引進對社會服務和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產業化發展人才,如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首席設計師、高級工程師等科技負責人、行業標準制定者,或具有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掌握行業發展趨勢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第五,完善硬件建設,健全人才服務保障。學校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統籌資源,升級改造實驗室建設,購置新型科學教學設備,推進實驗室硬件設施建設,為創新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一是學校每年投入人才專項資金用于人才引進,劃撥人才科研啟動、實驗室平臺建設經費,協議工資、安家費、租住房補貼,為人才開展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礎。二是不斷優化升級硬件保障,建立“前沿科學與技術轉移研究院”“未來技術研究院”“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等科研平臺,滿足科研人員創新實驗用地需求,為學校匯聚創新資源,打造科研高地提供保障。三是各職能部門和學院積極協同配合,面向高層次人才提供一攬子綠色通道服務,確保各類高層次人才應享有的政策、待遇、服務落實到位。四是分兩期投資建成人才公寓,為人才來校安家安居提供優良保障,增強人才的歸屬感和學校對人才的“吸附力”。
2.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建立科學人才評價體系
學校堅持“破五唯”和“立新標”導向,探索不同類型人才的成長規律。
第一,科學合理設置評價考核周期。充分尊重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特殊人才、緊缺人才的多樣化差異,注重過程與結果、短期與長期相結合,推進“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崗位聘用制。健全校院兩級管理制度,規范人才稱號獲得者聘期考核評估工作,引導人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恪守師德師風規范,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積極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
第二,打破壁壘,構建人才科學分類評價體系。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根據學科特點,制定涵蓋自然科學系列、人文社科系列、思政系列、教輔系列、管理系列等不同系列的教師分類評價標準。一是對特殊學科領域的人才引進和評價,試行“代表作制”,淡化論文數量、影響因子、專利數量等指標,通過國內外同行專家的認可度評判,著重考察人才的原始創新、科研潛力和社會貢獻。二是專設“教學型”“社會服務型”教師職稱評審類型,鼓勵教師潛心教學、服務地方社會經濟。
第三,探索青年人才多維度發展路徑。一是基于省屬高校的資源配置,提出“不求全能型教師,但求特長型教師”的省屬高校教師評價改革的基本遵循,從課程教學能力、基礎研究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應用研究能力、國際交流能力等6項能力助力人才發展,鼓勵青年人才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二是通過研修班、座談會等形式深入青年人才群體,解讀高等教育相關文件指導思想,明確學校發展規劃與目標,廣泛采納和吸收科研人才的意見建議,引導人才積極參與學校建設,培養教師主人翁意識,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和敬業熱情,為人才協調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后顧之憂。三是構建教師培養體系,通過先后實施“至誠計劃”“至博計劃”“卓越計劃”,推進師德涵養,提升教師教學綜合能力。四是建立引進人才數據庫,繪制人才數字畫像,定量分析引進人才貢獻度,挖掘人才潛力,重點選拔培育青年英才,構建層次分明、銜接緊密的高層次人才培育機制。
3.樹立正確人才觀,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第一,加大人才扶持激勵政策方面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高端人才、急需緊缺型領軍人才的引進扶持力度,實行“一事一議”“一人一策”,吸引人才來校創新創業,充分調動人才科研的積極性。二是統籌人才培育工作發展規劃,制定有利于人才長遠發展政策,鼓勵青年人才組建團隊或加入團隊,讓團隊負責人或資深教授提供學術指導,通過“傳幫帶”機制幫助青年教師提升教學科研能力,同時加大省級人才計劃、基金項目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幫助他們快速融入團隊、進入研究軌道。三是建立以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為導向的教師的科研績效評價和考核機制,鼓勵科研成果轉化合作,將橫向項目作為重要指標列入職稱評審、崗位聘任考核。
第二,打通新人與老人兩種分配機制的轉化通道。為解決政策覆蓋面和普惠性問題,學校實行“雙軌制”,打通“新人”與“老人”兩種分配體制的轉化通道,讓新進人才的順利成長與原有人才的激勵提升共同前行。學校出臺《陜西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及培育管理辦法(試行)》,對原有的專任教師,能夠達到引進人才條件的,鼓勵其按引進人才聘用,既享受引進人才的高待遇,也嚴格按照引進人才標準進行考核,同時加大對不合格人才的處理力度,以考促建,將聘任、支持、考核相銜接,將培養、使用、激勵相銜接,逐步縮小“新人”與“老人”之間收入的差距,促進校內薪酬待遇公平,確保師資人才隊伍穩定發展。
省屬高校高層次人才助推學校事業發展
1.師資隊伍結構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通過實施“陜西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學校匯聚了一大批引領學科發展的領軍人才和具有創新研究能力、國際化視野的優秀青年人才,其中畢業于國內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占比90%以上,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65%以上,為學校注入了新鮮血液,優化了人才隊伍的結構和質量,提升了科研創新能力和實力,增強了學校在國家級、省級人才項目上的競爭力,師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2.學科建設整體實力穩步提升
學科建設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按照“統籌管理、分類指導、育引并舉、全面提高”的指導思想和“打造領軍、培育骨干、扶持青年”的工作思路,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專業化學科人才,為學校事業發展和“雙一流”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隊伍保障。2023年學校被列為陜西省國家“雙一流”培育高校和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被列為陜西省重點建設的一流學科,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增加到7個,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農業科學等4個學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學位列全球排名前3‰,化學位列全球排名前5‰,工程學位列全球排名前6‰,學校學科聲譽和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
3.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能力提升
在國內新舊動能轉換、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面對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對傳統輕工行業的沖擊,以及輕工行業轉型升級的現實和未來,學校努力實現從“老輕工”向“新輕工”的轉型,深度參與秦創原分平臺建設,入選全省首批“三項改革”綜合改革試點高校;堅持以優勢學科對接地方特色產業,對接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現代醫藥等四大新興產業集群;針對陜西省23條產業鏈,建設“科學家+工程師”隊伍,以項目為載體組建產業鏈成果轉化創新團隊。形成項目合作、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實習就業等深度合作根據地,加強科研成果培育和資源整合,提升服務地方經濟能力。
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大職能,省屬高校作為服務地方建設的主力軍,要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抓住西安建設“雙中心”城市的機遇,發揮好高校人才引育、人才創新的功能,構建高層次人才匯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制度環境,加快能夠支撐陜西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科技創新,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滿足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隊伍保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O/BL].(2015-10-24).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67215.htm.
[2]彭姊歆,邱艷萍.“雙一流”背景下省屬高校師資隊伍優化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教育評論,2023(7):127-131.
[3]劉婷.“雙一流”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2020(1):45.
[4]牛麗玲,劉永鑫.地方行業特色高?!八膫€一流”建設的路徑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2019(6):45.
[5]申寅子,鄒曌.省屬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初步共識、問題審思及發展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2024(2):23-28.
[6]曲碩石,李悅平,高云.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經驗的困境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23(6):9-19.
[7]何軍龍.新時代某地方高校教職工激勵制度改革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22.
[8]孔麗蘇.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走出人才流失的困境?——以西部A高校為例[J].高教論壇,2023(8):53-56.
(馬力、趙美玲:陜西科技大學人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