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高校美術理論課程教學與改革初探
作者:臧博楠
發布時間:2024-11-12 10:15:2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美術理論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本文肯定了AI技術在美術理論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探討了當前陜西高校美術史論教學中面臨的如教材“問題情境”的缺失、課堂教學缺乏必要的實踐性學習活動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結合AI技術的優勢,從教材改革、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性教學強化以及地方性特色內容融入等方面入手的解決方案。通過利用AI技術,構建與學生興趣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同時強化實踐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這些措施旨在全面提升美術理論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期為推動美術理論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人工智能 美術理論 教學情境 教學改革
引 言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進步,高校美術教育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Midjourney、Human Generator等圖像生成工具在美術與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不僅為藝術設計的創新與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更為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直觀的、高效的學習體驗;截至目前,全國有超過240余所高校參與了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藝術教育聯盟(籌)的組建,包括西安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十幾所美術高校;中國美術學院、蘭州交通大學藝術學院,分別設立了人工智能藝術研究中心;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在2023年11月率先設立了“AI數字藝術設計”微專業。這些都標志著AI技術將要融入美術教育體系,開啟美術與藝術設計教育的新篇章。
從人才培養的視角出發,熟練掌握AI技術已逐漸成為合格大學畢業生不可或缺的素養之一,高校應著力提升受教育者在AI技術運用上的能力。美術理論教育作為美術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石,既要滿足各專業學生對史論知識的深度需求,又要著力培養他們運用AI技術的能力。
AI融入美術理論課程的必要性
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并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高效、精準的教育服務,還需要積極回應社會對AI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承擔起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職責。
對高校教師而言,掌握并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是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關鍵。首先,通過AI技術,教師可以更深入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從而制定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實現精準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學習效果。其次,AI技術還能為教師提供強大的教學資源支持。教師可以通過AI技術快速篩選、整理海量的教學資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學內容和學生需要的資源,提高備課效率。
對于學習美術理論的學生來說,AI技術的出現為他們的學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機遇。首先,AI能夠快速地整合和分析大量的歷史文獻及圖像資料,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系統的學習材料。這些材料不僅包括傳統的書籍、論文,還包括海量的數字圖像、視頻等多媒體資源,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藝術發展的脈絡。其次,AI的模擬和再現功能為美術理論的學習帶來了全新的體驗。通過AI技術,學生可以創建互動、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仿佛置身于歷史場景或古典繪畫作品中,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風格和技巧。這種直觀的學習體驗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此外,AI還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興趣,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反饋,有助于學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識、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特別是AI技術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時在線的輔導和答疑服務,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擴展了課堂教學的空間與時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
總而言之,將AI引入美術理論課程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還能為學生呈現更加多元、直觀的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和把握藝術發展的脈絡和技法。因此,高校應積極推動AI技術在美術史論課程中的應用,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當前高校傳統美術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據筆者的觀察和調研,在當前陜西高校美術史論教學實踐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教學效果,也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1.美術史論教材“問題情境”的缺失
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激發學生興趣、促進知識建構和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策略,然而目前許多美術理論教材對“問題情境”的創設普遍缺乏足夠的重視。許多教材往往直接陳述歷史事件、介紹藝術作品,卻未能將這些內容與學生的學習需求、藝術與創作相結合,構建出富有啟發性和吸引力的教學情境。
這種問題情境的缺失導致課堂教學單調乏味,學生在課堂上難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無法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缺乏問題情境的教材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2.課堂教學缺乏必要的實踐性學習活動
美術與設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理解和掌握知識,然而在當下的美術理論教學中,普遍缺乏必要的實踐性學習活動。許多教師仍采用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通過實踐來深化理解和運用知識。這種缺乏實踐性學習活動的教學方式,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無法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在美術理論課程中增加實踐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3.缺乏地方性特色教學內容的融入
地方傳統美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應在美術理論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但在當前傳統美術理論的教學中,地方傳統美術往往被邊緣化,難以作為“正史”進入課堂。陜西擁有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許多教材缺失這些內容,這不僅是對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限制了學生對傳統美術多元魅力、深刻內涵的理解,制約了美術和設計專業的創新發展。
4.教學方法單一,互動性和趣味性不足
在傳統美術理論教學中,刻板、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大瓶頸。講授式的教學方法雖然能夠系統地傳授知識,但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難以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這種教學方法抑制了學生對美術史論知識深入探索和理解的渴望,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上述問題的交織疊加,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阻礙了美術史論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迫切需要對現行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優化。
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
1.優化教學內容,建構課堂“問題情境”
針對美術理論教材“問題情境”缺失的問題,教師需要從教材內容著手,結合AI技術的智能推薦和數據分析功能,重新設計教材內容。利用AI技術,教師可以分析學生的學習偏好和興趣點,然后結合歷史事件和藝術作品的背景,構建與學生興趣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則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學習內容和取向等,對教材進行再設計,建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投入,激發他們對美術史論知識的興趣,同時促進他們的主動思考和探索,培養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2.創設課堂實踐性學習活動,加強學習的針對性
針對課堂教學缺乏必要的實踐性學習活動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AI技術,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活動。首先要積極運用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技術,創建模擬的藝術創作和設計環境,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感受藝術創作的樂趣。還可以借助AI技術,對學生的實踐操作進行實時反饋和評估,幫助他們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提升實踐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AI技術設計項目式或任務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的過程中深化對美術史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導入地方傳統文化,豐富課程教學內容
為了彌補當前美術理論教學中對地方傳統美術特色內容忽視的缺陷,教師應積極導入地方民間美術、民間手工藝等傳統文化資源,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陜西作為擁有豐富民間美術和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沃土,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美術史論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可以利用AI技術,對陜西的傳統美術資源進行系統整理和挖掘,然后將其生動、直觀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例如,通過AI技術模擬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或者利用AI技術生成地方傳統美術作品的數字化展示,讓學生在欣賞中加深對傳統美術的理解和感悟。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夠增強他們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4.創建多樣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教學方法單一、互動性和趣味性不足的問題,教師需要創建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利用AI技術設計互動式的課堂游戲或競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知識。這些游戲或競賽可以圍繞美術史論的主題展開,通過答題、拼圖、角色扮演等形式進行,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其次,可以借助AI技術創建虛擬藝術展覽或設計比賽等線上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并與同學進行交流和分享。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AI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
結 語
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普及,未來的設計史論教學改革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應充分利用AI技術的優勢,推動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AI技術,構建更加智能、個性化的教學平臺,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高效地掌握美術理論知識。教師應加強實踐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如實地考察、項目設計、案例分析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結合地方特色,將地方文化、藝術傳統等融入教學內容中,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貼近學生。
本文對于AI技術在美術史論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法和策略尚未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實踐,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關注AI技術與美術理論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多的創新性應用模式。
參考文獻:
[1]李媛.中國美術史教材的編撰出版與“問題情境”的缺失[J].美與時代(中),2016(1):78-82.
[2]劉曉達.高校中國美術史教學“地域文化與美術”視角的缺失及其改革方向[J].美術教育研究,2022(8):108-110+113.
[3]王傳霞,郝孝華.中國美術史教學現狀與教學方法的探討[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12):96+111.
[4]王小雄.當代高校美術史論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2023(4):33-35.
[5]唐莉霞.高校美術史論課程教學完善建議[J].美術教育研究,2019(1):154-155.
(臧博楠: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