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工業專科學校在新中國“土木”教育史上的貢獻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檔案館館藏檔案為視角
作者:盧 燕 王繼武 吳曉茹 陳 丹
發布時間:2024-11-12 09:54:2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蘇南工業專科學校,在1950年代積極響應國家的西遷號召,將其土木建筑科并入到當時的西安建筑工程學院,后更名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卓越貢獻,也成為培養工業、土建類人才的搖籃。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檔案館館藏《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十周年紀念錄》檔案和相關人物口述檔案為視角,追根溯源,探討蘇南工專這所曾經的江南名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母體院校之一,在“土木”教育史上的輝煌與貢獻。
[關鍵詞]蘇南工業專科學校 土木科 輝煌與貢獻 大學精神
本文系陜西省檔案局科技項目“高校網頁資源歸檔與管理研究”(項目編號:SX-2020-X-06)研究成果。
引 言
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根基和智慧之源。高校檔案館作為保存學校歷史、傳承學校文化的專門機構,不僅要收集好、保管好學校的檔案資源,更要開發、利用好學校的檔案資源,真正發揮檔案的存史、資政、育人價值,為人才培養服務、為社會服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辦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建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學學堂,1956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時,由原東北工學院、西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和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積淀了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環境類系(科)。為更好發揮檔案的育人價值,拓展檔案育人的時空范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近幾年逐步開展檔案數字化工作,對學校的相關史料做了數字化掃描和紙質版修復工作。本文以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的檔案為例,具體以學校館藏檔案——民國十二年出版的《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十周年紀念錄》和蘇南工業專科學校部分校友的口述檔案為研究樣本(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是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的前身),深度挖掘這所曾經的江南名校的辦學歷史、其土木科在教育史上的成就與貢獻,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其大學精神。
蘇南工專土木科的創立
蘇南工業專門學校的前身是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1923年9月更名為江蘇省公立蘇州工業專門學校,1940年9月學校更名為江蘇省立蘇州工業專科學校,1951年,學校改名為蘇南工業專科學校。
清光緒時蘇州建筑鐵路,由民股代表倡議辦學,于1907年在蘇州市盤門內新橋巷正式創辦鐵路學堂,擔任學堂駐校監督的是因興辦教育和實業而揚名上海灘的文理全才龔杰。
據當年在校上學的朱大經先生編寫的《朱大經八秩回憶》記載,考入蘇省鐵路學堂,是校為商辦蘇路公司所設,課程分建筑業務兩科,我入建筑科肄業。校董為王清穆、張季直,住校監督為龔子英,主任教員為溫其浚,系留美畢業者。
宣統二年(1910年)一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申報》,刊登了鐵路學堂首屆學生畢業姓名錄公告:蘇城盤門新橋巷鐵路學堂以本年測繪建筑兩班已屆畢業之期,當經部委唐蔚芝侍郎并撫學各憲到校會同龔監督,溫教習等按科考試,茲已考畢,業經總核分數分別等次,定于二十二日給憑,茲將畢業各生姓名錄下……
官立中等工業學堂創辦于1911年。宣統元年(1909年),江蘇提學使樊恭煦于《詳送預備立憲案》中寫道:蘇俗浮華,喜用外國貨,漏卮甚大。非亟設工業學堂,不足以挽利權。于是聘請在籍中書蔣宗城赴日考察。次年四月回國,由蔣宗城任總理,決定成立中等工業學堂,校址以三元坊舊學務處改建。從蘇省教育經費中支銀一萬六千元,添建講堂、宿舍一百零二間,建造實習工場二十五間,購置實習器械三十多架。正式開設時間為1911年5月,設染織、圖稿繪畫兩科,學制三年。附設染織講習班和工業學校教員講習所。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新政權還沒有精力為經濟和文化開創新局面。蘇省鐵路學堂被命令停辦。蘇省鐵路學堂并入官立中等工業學堂,命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委任劉勛麟為校長。1914年7月,陸聿貴等18人成為“二工”學校土木科高等班首屆畢業生。
蘇南工專土木科在教育史上的輝煌與貢獻
好的大學一定要有一流的師資和特色的辦學體制機制作為基礎支撐,從而培養出優秀人才。蘇南工專土木科,能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也離不開這些方面的影響。
1.教育家型校長:實業報國、開門辦學的教育家精神
(1)首任校長劉勛麟:報國強國,倡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高等專門技術人才
劉勛麟(1879—1941),1904年公費留學日本,畢業于京都高等工藝學校紡織本科。1912年,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成立,任首任校長。主持校政14年,擴建校舍,添置設備,延聘良師,先后設置土木科、染色科、機織科、建筑科等科。劉勛麟吸取國外辦學經驗,兩次赴南洋諸國及美、英、法、德、比利時、埃及等國進行教育考察,回國后根據實際情況,開設土木、應用化學、紡織、建筑、機械等專業,民國12年開設中國最早的建筑專業學科,培養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工業人才。在辦學方針上,他主張以“培養高等專門技術人才”為目標,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力求畢業生在理論及實踐諸方面均達到較高程度。抗戰爆發后,劉勛麟數次拒絕出任日偽政府職務,在民間繼續為培養人才奔波,直至病逝。
(2)第二任校長鄧邦逖:教育興國,堅持學校與社會密切聯系多層次辦學,奠定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理念基礎
鄧邦逖(1886—1962),1905—1912年赴英留學,先在曼徹斯特大學紡織系學習,畢業后又在英國里茲大學深造,獲工學學士學位。1925年接任校長,直至1956年蘇南工專撤校。抗戰期間,鄧校長不畏威脅利誘、帶領師生輾轉多地辦學,正是由于他教育興國、堅韌不拔的辦學精神,才使得蘇南工專這個名字能夠出現在中國教育史上。鄧邦逖堅持“忠誠、嚴謹、刻苦、求實”的治學態度,實行開門辦學,主張學校與社會密切聯系,為工廠定向培養人才。
2.強大的師資力量:中國土木人才的搖籃
據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檔案館館藏《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十周紀念錄》記載,“第二工業學校”專業課程執教者,基本上都有國外名校的留學經歷。錢寶琮(1892-1974)是在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土木科執教時間較長的著名學者,數學史家,數學教育家,中國古代數學史和中國古代天文學史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錢寶琮1907年考入江蘇省鐵路學堂建筑科,1908年10月進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1911年6月畢業,獲理科學士學位,隨后就讀于曼徹斯特工學院建筑系。1911年末,在英國得知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后,錢寶琮“聞之竊喜”,立志為祖國的科學進步而奮斗,于1912年8月到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土木科任教,講授土木工程課程兼代土木科主任。
沈慕曾(1887—1939),1908年與錢寶琮同時考取浙江首批官費留學資格,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科碩士學位。歸國后即致力于建筑教育事業,在蘇工執教,曾長期擔任土木科主任兼教務主任。同時,他每周還有半周在上海復旦大學授課。雖然蘇工只是專科,但他自信蘇工土木科教學質量不遜于復旦。他以其高尚的人格、求實的作風,受到歷屆土木科學生的尊敬。
潘鎰芬(1893—1954),中國水利專家。1910年3月以“優等”等級成為江蘇省鐵路學堂測繪班首屆畢業生。曾任黃河水利工程總局副局長。畢生致力黃河治理事業,為保障國家安全和農業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曾世英(1899—1994),中國地圖學家,地名學家,中國現代地圖制圖和地名學研究的奠基者和開拓者。1918年7月與其孿生兄弟曾世榮從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土木科畢業(第二屆)。曾任新華地圖社社長,在中國地圖學史上首次采用地形分層設色法,展現了中國地勢三大臺階的科學概念,創立了中國地圖集結構的新體例。
王守競(1904—1984),中國理論物理奠基人。1921年從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土木科畢業(第四屆),1922年入清華大學,畢業后在美留學五年,先后拿到了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碩士學位,哈佛大學歐洲文學的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先后擔任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被稱為“中國第一個取得世界級理論物理成就的人”。
蘇工不僅是培養工程師的搖籃,也是錘煉青年學生的革命熔爐。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秦邦憲(博古),也畢業于該校土木科。
3.嚴謹的教學體制:奠定了中國土木教育培養體系
一是入學選拔嚴格。凡入學須經入學試驗其資格程度,專門本科以中學畢業者為合格,再經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算術、代數、幾何、平面三角、物理、化學、圖畫等11科試驗。凡已經錄取者須邀擔保人到校填寫保證書并繳保證金四元,保證人必須住居學校所在地,如有更名移居等需隨時報告學校。
二是應社會需求設立專業。學校創建之初,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扣迫切需求開設專業,基于“長江下游水災頻告”“注重河海工程,皆急務也”,開設土木科,并于1923年首創建筑科,成為我國高等學校現代土木和建筑教育的先行者。
三是教學管理嚴格,注重實踐學習。學校初建時,實行的是校科兩級制,教學活動的組織都由各科承擔,教學要求極其嚴格。創建之初便明確“工業學堂專為造就工業人才”“須令畢業生多數從事工場為終身之職,技術嫻熟,具有成效”,因此學校開辦之初便規劃籌建各類實習實驗場所,以便學以致用、技藝專攻。
四是獎懲制度分明。學校設有特待生遴選機制,即于學年之終選成績最優、操行最優良者為次一學年中之特待生,免收學費。特待生如有失其資格之行為時除照章懲戒外并立刻停止其待遇。這些首創的獎懲制度,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共識和通例,影響廣泛。
結 語
蘇南工業專科學校,創立于清末,發展半個世紀,先后為國家培養了七千多名工業人才,成為我國培養工程師的搖籃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培養土建類專業人才的學府,在社會上贏得了廣泛聲譽。
1956年,國家院校調整,蘇南工專建制撤銷,作為該校最大科系的土木、建筑科并入新組建的西安建筑工程學院,后更名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當年,劉勛麟、鄧邦逖兩位校長和一批知名教授為抗爭列強在國內的經濟掠奪,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和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民族復興的初衷,歷盡艱辛創辦了蘇南工專,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奮力堅持辦學,發展教育。今天,這所曾經的江南名校已不復存在,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國家富強屹立而形成的“勤勇信忠”的學校精神,仍在今天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繼續傳承、發揚,也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印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6-7-1).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
15/content_5599747.htm.
[2]張建.漫游中國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44.
[3]張維明.可園西面氣派老宅,竟是晚清“江蘇省教育廳”
[EB/OL].(2016-12-11).http://www.wuculture.net/Filedisp.aspx?
ID=18047
[4]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十周年紀念錄[M].江蘇省立第二工業學校,1922.
[5]劉丹、施建平.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的西遷[J].檔案與建設,2020(10):90.
(盧燕、王繼武、吳曉茹、陳丹: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檔案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