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因為一場由學生策劃的展覽而成為熱門打卡地。這場展覽名為“四海一家——‘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展”,是由84名中國學生和25位留學生獨立策劃完成的。

為了完成此次展覽,同學們自發組織,先后聯系到20個國家的留學生,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沿途國家的各類傳統器物和服飾為主,共展出了來自15個國家的50余件(組)展品。

紀潔茹是西安交大建筑學專業的大二學生,她與其他7名同學自發參與了此次展覽的翻譯工作。她說,“這次展覽的翻譯任務下達后,我們迅速成立了翻譯小組,每天都在討論、校對文稿,力求在譯文中展現出中文的優雅和古樸。”

學校自動化專業的大二學生林可軒是策展團隊的一員,負責對接3名斯里蘭卡的留學生,他開心地分享:“為了拉近距離,我嘗試用對方的母語溝通,最終留學生們提供了精美的手工藝品壁掛鈴鐺,還向我講述了鈴鐺的制作工藝和背后的文化故事。”

作為博物館中的青春力量,這群充滿激情的大學生將“鮮活”“有趣”“新穎”融入了展覽中。策展團隊為此次展覽設計的文創作品“反轉膠片”火爆出圈,他們巧妙地將各國的照片裝進票根之中,以獨特精美的形式展現了不同國家的風情與文化。由學生團隊“操刀”的觀展地圖,也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為脈絡,為觀眾提供了統觀全展的完美視角。

作為參展人之一,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留學生曾流金說,此次展覽讓她以一種新穎的方式領略了各國的魅力,激起了她對世界文化的濃厚興趣,她表示會珍藏這份來自中國的禮物,并以此向更多的留學生介紹中國文化。

西安交大博物館負責人表示,作為學校開展“大思政課”的基地,學校博物館始終堅持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向深耕探索。學校博物館大學生志愿者團隊成立于2018年,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繁榮校園文化為宗旨,開展講解服務、宣傳教育、文創設計等系列活動。

“同學們從一名志愿者‘進階’為獨立策展人,通過項目化實踐,從最初的策劃,到展品征集、布置,再到展覽講解,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信心,讓我感到無比自豪。”西安交大博物館志愿者團隊的指導教師表示。

為了讓學生在博物館得到更多的收獲,幾年前,西安交大博物館副館長李一鳴萌發了支持“學生策展人”的想法。經過多次討論,學校博物館于2020年正式啟動“學生策展人”項目。

目前,學校已經開展了“秦唐雅韻·繡美長安——張漪湲秦繡精品展”“梧桐時憶——西安交通大學2022屆畢業生展”“相逢一夏,未來啟程——西安交通大學2023屆畢業生展”“絲路華美 再現輝煌——敦煌壁畫臨摹展”等由學生策展人參與或獨立完成的專題展覽。

謝妍昕是西安交大自動化專業的大三學生,也是2024屆志愿者團隊負責人。從文博愛好者到博物館講解員,再到今天自己成為策展人,她和其他“交小博”們一起,在學校博物館“從感受美出發,而后學習怎么傳播美,再逐漸升級到去創造美”。她說:“每一次進步,都讓我們在文博事業里找到歸屬感和成就感。”

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博物館館長呂青表示:“今年是實行‘學生策展人’項目的第五年,博物館始終致力打造文化育人生態,依托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同學們搭建更廣闊的平臺,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活力,用‘博物館+’賦能文化育人、大思政育人,為培養時代新人探索新模式新路徑。”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