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受訪大學生期待積極有趣的“梗文化”
作者:王軍利 孔文軒 羅希
發布時間:2024-11-11 21:40: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有時候和朋友聊天時,可能就會不自覺地冒出幾句‘流行梗’,比如‘就這樣水靈靈地’‘包的’或是‘已老實’。”在就讀于北京林業大學的張心雨看來,‘流行梗’就像是與朋友交流時的潤滑劑,“適合烘托氣氛,也可以緩解尷尬”。
“人生就是要充滿passion”“北京到底有誰在啊”“City不City”,活躍在互聯網上的“梗”不斷變化更迭。近期,記者就大學生“玩梗”的情況展開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785份。調查結果顯示,95.67%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有過在網上“玩梗”的經歷,38.1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經常在網上“玩梗”。
當“玩梗”成為一種“社交貨幣”
就讀于南寧師范大學的羅雨欣將“梗”作為生活表達的調味劑,一句“人生就是要充滿passion”的朋友圈文案,就開啟了她和朋友們的刷屏式互動。
對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的邵蕊而言,“那咋了”不僅僅是一條“網絡熱梗”,更是自己豁達無畏的人生態度,“每當我或者朋友因為小事煩惱時,一句‘那咋了’就消解了無意義的內耗。”作為“5G沖浪”選手,她常常在社交平臺了解各種各樣的“梗”,拋“梗”破冰,比如“MBTI人格”衍生的“i人e人”梗就是邵蕊人際交往的“利器”,“這不僅是一個話題引子,還是能夠快速了解對方的方式。”
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楊哲認為,得益于社交媒體技術的發展,年輕人從過去被動的等待貼標簽的狀態,開始通過“玩梗”主動去建立社交圈層,有意識地去表達自己的聲音,體現了認知身份上的自覺。“‘玩梗’作為一種社交行為的背后,是大學生希望打破社交孤島的需求表達。在同一個社交圈層的“梗”面前,交流更加容易、即時、迅速,不會過多地受到生活環境、受教育背景、經濟地位等差異的影響,而可以很快彼此確認眼神,實現‘你懂我’的認同。”楊哲說。
佘欣桐是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一名本科生,“玩梗”也是她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她身邊,一位擅長用手機0.5倍焦段拍照的同學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古希臘掌管0.5倍焦段的神”。“這位朋友拍攝的照片特別有生命力、而且很搞怪,用同樣的鏡頭拍出來的感覺與眾不同,而且很受大家喜歡。”佘欣桐說,“這位同學對這個稱呼也很樂于接受。”
調查顯示,65.6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玩梗”對維系社交關系有幫助,68.17%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玩梗”會使交流更高效、有趣。與此同時,36.87%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偶爾會因為“玩梗”造成社交誤解或者矛盾。遇到不懂的“梗”時,主動去查找了解含義(37.16%)、向身邊人詢問(31.75%)、不理解就不使用(21.21%)是受訪大學生主要采取的應對辦法。
“遇到一群新認識的朋友,大家剛開始通常比較靦腆害羞,如果有大家熟悉的‘梗’,氣氛很容易熱鬧起來。”佘欣桐覺得自己是習慣拋出“梗”的人,在瀏覽社交媒體時,她也會研究時下流行的“梗”,了解他們背后的來歷和使用場景,避免出現尷尬和誤會。
同樣,張心雨也會將“流行梗”作為自己更快地融入某個社交圈子的“敲門磚”。“比如出自《甄嬛傳》的‘粉色嬌嫩,你如今幾歲了’,一句話就能迅速幫我找到愛看這部劇的朋友。”她表示。但是,這塊“敲門磚”也并非百試百靈。“當我遇到沒看過這部劇的朋友時,他們就不能理解我的意思。”
來自重慶師范大學的劉奕雯經常和“同好”們分享足球界的“熱梗”。但在平日的社交中,劉奕雯卻很少“玩梗”。在他看來,足球相關的“梗”常常只能在圈內人中真正引發共鳴。因此在對“梗”的挑選和使用時,他會確保對方有相同的愛好、合適的語境時才會討論,“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對此產生相同的幽默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蔣俏蕾長期從事新媒體與社會、媒介素養等方面的研究。她發現,“梗”的傳播往往基于興趣圈層由內向外一層層漣漪狀地擴散開來,再推廣到更高的熱度。青年大學生作為流行文化的主力,對于引發潮流或者參與流行文化具有較高的熱情。“當你發現大家都在講一個沒聽說過的‘梗’時,就會希望趕快自我科普,很擔心被落下。而‘梗’本身的神秘性、趣味性也會引發更多人的好奇,促進其更快地流傳開來。”
多方加入“玩梗”陣營,“梗”的魅力何在?
“因為剛好遇見漓,留下足跡才美漓”,來自桂林的羅雨欣關注到家鄉的文旅部門也開始加入“玩梗”陣營。“桂林米粉是必吃的本地特色,為了讓游客獲得近乎本地人的體驗,桂林人將點米粉的方言作為一個梗,‘額亮蜜粉’(意為:二兩米粉)一說,老板就會把你當成本地人熱情招待。”羅雨欣說,“這好像是來桂林旅游的‘接頭暗號’。”
羅雨欣補充說,桂林不只有米粉、漓水,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等待大家探索,“‘玩梗’只是完成初識時的淺淺確認,真正的了解需要沉下心來,花上幾天時間,在大街小巷里感受桂林歷久彌新的文化價值”。
蔣俏蕾認為,年輕人是旅游、文創產業主要的目標受眾,文旅單位“玩梗”向年輕人直接喊話,很好地表明當地希望成為他們的旅游目的地,向他們推廣當地的文化和產品。“‘梗’的使用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掀起熱度,但仍需要持續跟進推出有深度的資源信息,才能更長久地維持熱度效果。”蔣俏蕾提醒,“城市形象構建要兼顧短期和長期收益,了解‘梗’和城市風格的適配程度,避免在互動中的‘歪樓’或者話題走偏而引發失控風險。”
就讀于中國海洋大學的雷佳樂認為,“梗”作為獨特的網絡語言,其主要功能在于“恰如其分地表達情緒”以及帶來歡樂。“‘玩梗社交’就像是套公式一樣,讓交流變得簡明扼要。”如果碰上對方不懂梗的“尷尬時刻”,他會拿“梗”的出處視頻、圖片給對方看,還會詳細介紹一遍,方便建立共同話題。
調查發現,緩解壓力、放松心情(62.03%),方便交流(59.38%),追求熱點(27.51%),展現網感(14.68%)等都是受訪大學喜歡“玩梗”的原因。從玩梗的內容來看,85.62%的受訪大學生偏愛搞笑類的“梗”,43.97%的受訪大學生偏愛流行文化(如影視、動漫等)相關的“梗”,吐槽(33.44%)、社會熱點(33.35%)等類型的“梗”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喜歡。
在北京林業大學,楊哲擔任學校思政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網絡熱梗”也成了她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善用好的網絡熱梗可以是一塊‘敲門磚’,能反饋出同學們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的困惑,無論是求學、求職或者是社交的壓力,從這些出發能將思政課的內容與同學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課堂效率也會更高。”楊哲補充說,“這樣的授課風格也在打破同學們對思政課的刻板印象。”
當邵蕊在短視頻刷到“人生就是充滿passion”時,她便主動搜索該脫口秀演員的相關信息,還讓她對脫口秀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積極地‘玩梗’意味著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好奇于其背后的故事和意義。”
蔣俏蕾發現,信息基礎相對單薄淺顯的“梗”熱度往往“來得快,去得快”,而反映社會現實、具有深度思考和趣味豐富度、與更多人生活經驗相關的“梗”則有可能成為“經典”,像“給力”等網絡詞匯逐漸被大眾所接受,豐富了既有的話語表達。
懂得玩梗,更要懂得拿捏“邊界感”
在網上“沖浪”時,羅雨欣有時會因為IP地址顯示在廣西而被稱為“表妹”,這讓她感到有些冒犯。“事實上,廣西人很少會互相稱呼表哥表妹,在她看來,這種帶有調侃歧視性質的梗‘很沒營養’。”
“‘梗’只是為自己的語言錦上添花。”在張心雨看來,“玩梗”需注重尺度與分寸,“‘玩梗’的前提都應該建立在不影響他人感受和不影響自我表達的基礎上。”
“如果有人對我說一些低俗、無聊的‘爛梗’,我一般會直接終止交流。”張心雨表示,這些帶有語言攻擊和污染性的“爛梗”百害而無一利,“無論什么場合講出來都非常不得體,把一些不良、低俗的內容娛樂化,也會給別人帶去傷害”。
調查發現,在肯定“玩梗”正向價值的同時,22.01%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玩梗”會造成溝通隔閡和誤解,21.99%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會降低對嚴肅話題的重視程度,10.5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可能會催生網絡暴力和刻板印象。
在楊哲看來,年輕人接受到的各種信息資訊過多,有時候不具備清晰明了的辨別能力,年輕人可能會過度沉溺具有刺激性的短平快信息,而忽略了年輕人成長真正應該去追求、去滿足的東西,某些低俗“爛梗”也會加劇這種泛娛樂化的傾向。
除此之外,邵蕊認為,“梗文化”也可能加深刻板印象和偏見,尤其是地域性刻板印象。“畢竟,有些本身就缺乏背景信息的人群,在‘標簽梗’中可能會強化對某個群體認知的偏差。”
“當前,互聯網逐漸成為基礎設施般的存在,口語傳播與書面表達、嚴肅對話和日常對話的區隔變得模糊甚至被打破。在AIGC(編者注:人工智能生產內容)的加持下,‘造梗’的速度可能會更快。對于‘梗’稀釋規范話語表述的擔憂是有道理的。”蔣俏蕾認為,青年特別是未成年人應當學會區分哪些表述是規范或不規范的,分別適用于什么場合,思考用什么話語來合理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劉奕雯曾兼職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學編程課教師。他在教學中發現,小朋友們對“梗”的使用時常會不分場合、不分對錯,容易會對身邊人造成傷害,“現在,我開始做深度閱讀去積累表達素材,避免沉溺在短期的網絡快感之中,讓自己起到帶頭作用,引導小朋友們不濫用‘梗’”。
調查發現,65.25%的受訪大學生認為“玩梗”也能表達正能量,希望倡導積極有趣的“梗文化”;60.9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需要區分“玩梗”邊界,制定相關的行為規范;55.80%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需要適度“玩梗”,加強對“低俗爛梗”現象的批判引導。
在日常生活中,佘欣桐一直保持著用文字記錄日常生活的習慣,“我的生活不只是‘玩梗’,當我見到美麗的風景、當我遇到需要表達態度的時刻,我希望我的腦袋里浮現的是更加準確、恰當、美好的詞匯,來詮釋我的內心世界”。
“網絡平臺可以定期推出積極正向的‘網絡熱梗’集錦,讓更多有趣有價值的‘梗’被看見和使用,從而引導青年大學生‘適度玩梗’。”楊哲說,“大學生也需要認識到,網絡生活之外,還有很多人生命題需要去深思和處理。”
蔣俏蕾認為,在加強網絡素養教育的同時,從學校到全社會都可以通過推崇全民閱讀,汲取優秀話語表達的營養,培育和提高話語表達的審美品味,獲得更為深刻嚴肅的思考體驗,從而訓練更具創造力的思維方式,產出富有創意和趣味的日常表述。“不過,我們也并不需要‘聞梗色變’,語言體系是流動和活躍的,加以合理規范和引導,網絡平臺可以成為優質和創意內容的來源。”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北京林業大學)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