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學好語文
作者:林連通
發布時間:2024-11-10 18:10:18 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
從小學入學開始,到邁入大學校門,語文學習可以說伴隨求學生涯的始終。關于語文學習,常常有兩種相對立的觀點:一方以為,語文是關于我們母語的學習,天然地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學習的便利,因而學習難度較低;另一方則認為,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課程,既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又關系到人文精神的成長,想要學好并不容易。那么,不同階段的語文學習有何特點?又該如何學好語文?本刊特邀幾位語文老師為您支招。
教育強國,語文應當領先。因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大學生都希望能學好語文,畢業后能寫出清通的文章,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前人已談很多,這里我談點體會供大家參考。語文博大精深,不是輕易可以學好的,但也不是深不可測、遙不可及的。只要我們從語言、寫作和文化等方面去努力,定會有所收獲。
語言是語文的基礎。普通話說不好、錯別字連篇、句子不通等毛病,多是語言修養欠缺造成的。請看下面一些句子:
(1)我在“稀飯”學院工作,今天學校發“公雞”了。(2)他們也發現李先生還和從前歷次來沈陽一樣,一下車就開始工作。(3)通過老師的講解,使我們明白了許多。(4)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汩羅江上,萬古悲風。(5)秋雨跳著歡樂的舞,一下就是幾天,真悶人。(6)相傳當時建關時,一位老工匠計算用料精準,竣工時磚瓦剛好用完,只剩一塊磚。(7)昨天,陜西省戲曲實驗團、秦腔小生新秀李小峰拜著名京劇小生藝術家葉少蘭為師。
上面這些句子都有問題。例(1)是語音問題。由于說話人沒學好普通話,把“師范”(shīfàn)說成“稀飯”(xīfàn),把“工資”(ɡōnɡzī)說成“公雞”(ɡōnɡjī),鬧成了笑話,誤傳了信息。例(2)是詞匯問題。該句誤用了“發現”。“發現”的意思是“找出原先就存在而大家還不知道的事物或道理”。既然李先生“下車就開始工作”是“和歷次來沈陽一樣”,就不應用“發現”,而應用“看到”。用詞要求合乎規范,準確貼切,這里顯然誤解了詞義,不合用詞要求。例(3)是語法問題。語法要求詞語搭配得當,成分不要殘缺,詞語不要贅余等。該句缺主語,屬成分殘缺,應把介詞“通過”刪去,或把“使”刪去,讓“講解”或“我們”當主語。例(4)是文字問題。該句“汨羅江”的“汨”(mì),因與“汩”(ɡǔ)字形相近而誤寫為“汩”,影響了表意。例(5)是修辭問題。該句辭格運用不當。已是秋雨連綿,人閑著沒事干,心情煩悶了,作者使用擬人手法,給“秋雨”以歡樂的動作和感情,和人物的心情很不協調。例(6)是邏輯問題。邏輯要求我們思考問題、說話、寫文章,要符合“統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也就是不能東拉西扯,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模棱兩可等。該句前面說“竣工時磚瓦剛好用完”,后面又說“只剩一塊磚”,前后矛盾。例(7)是標點符號問題。標點符號能夠幫助文字正確、精密地記錄語言。“陜西省戲曲實驗團”和“秦腔小生李小峰”本是領屬關系,中間不該用頓號。
要學好語文,學好語言很重要。有些學科,如中醫、考古等,需要閱讀古代文獻,因此除了學習現代漢語外,還應學習一些古代漢語,了解古今漢語在詞匯、語法、文字等方面的異同,掌握打開古漢語寶庫大門的鑰匙。
寫作是語文的中心,是學校語文教學的重點。隨著我國科技文化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寫作已成為科研、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它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許多高校在低年級開設了寫作課,或在大學語文教材里增加了應用文寫作內容。
怎樣才能學好寫作呢?眾說不一。魯迅先生說,要多看和練習。這一說法符合實際。多看,就是多看作品,學習人家怎么寫;多練習,就是多寫,多實踐,實踐出真知。大學學習時間有限,信馬由韁去讀書顯然是不允許的,我們應根據學科的需要,選一些和學科有關的、典型的優秀作品來讀,尤其是論文和應用文,因為它哪門學科都能用得上。在閱讀時,要特別關注不同文體文章的寫法,最好對它們的主題、內容、結構、標題、語言、技法、文風等方面都能稍做比較研究。其中,文風很重要,它關系到文章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切勿掉以輕心。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十分重視文風,曾經寫詩批評那些趕時髦、故弄玄虛的不良文風。該詩刊載在1992年第2期《中國語文》上,全詩如下:文章寫就供人讀,何事苦營八陣圖?洗盡鉛華呈本色,梳妝莫問入時無。
此外,還可以適當讀一些談寫作理論的書。這些書多是前人寫作經驗的介紹,讀后會有啟示。多練習,多寫,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文章的文體很多,常見的有新聞文體、議論文體、說明文體、應用文體、文學文體等,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全面開花,恐怕很難辦到。我們只能根據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選一二種文體去多練??傊?,只要能從實際出發,科學地安排學習,堅持多看多練,定會學好寫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源泉和靈魂,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學好語文,除了學好語言和寫作外,還要了解和學習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從不間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宋代詩人蘇東坡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中華文化輝煌豐富,除了中文等相關專業,大多數專業的學生在大學里很難系統深入地去學習研究,建議大學生朋友一定要安排時間,把和語文關系比較密切的內容學習好,如中國遠古文化、中國思想文化、中國文學、中國教育、中國科技等等。這不僅會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更是我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實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