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教學顯其能 萬紫千紅都是春
——淺談初中語文分層教學的策略
作者:■文/張春娟
發(fā)布時間:2024-11-07 10:40:05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基礎性,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養(yǎng),建立文化自信,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差異制訂不同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面,筆者根據(jù)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和特點,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分層教學方式進行了嘗試。
一、選擇分層方案,實施分層教學
馬克思提出“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xiàn)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精確地闡述了人的發(fā)展存在著差異。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yōu)化理論”說明過程的最優(yōu)化是選擇一種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方案并加以實施。前人所做的心理研究是崇尚經驗的,時至今日,我們才有可能根據(jù)心理學理論進一步探究學生的差異性,并采取分層教學方案。
在語文教學中,筆者根據(jù)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和發(fā)展可能性,以及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因素,先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再根據(jù)自己所帶兩個班的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把他們分成四個不同層次的學習小組,小組長由A類學生擔任,組員則是B、C、D類學生,實行小組長負責制,完成每日的日清任務、作業(yè)檢查,并督促組員學習。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小組學習中,筆者采用兵帶兵的形式落實任務,設置了讓A類學生督查D類學生,B類學生督查C類學生,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動起來。如果D類學生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則由小組長利用邊角時間再次檢查督促其完成任務。為了使每個小組之間形成競爭,筆者讓每個小組制定了奮斗宣言并設置小組名稱,如奮進組、飛夢組、錦瑟組、鯨落組等,這樣小組成員的學習勁頭就會大大增加,小組之間也會形成競爭,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C、D類學生以“樂”激趣,B類學生力爭優(yōu)秀,A類學生在帶動中更加優(yōu)秀。
二、課堂分層引導,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閱讀引導,培養(yǎng)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而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D類學生“陪讀”,B、C類“門前冷落鞍馬稀”,A類“一言堂”的局面。那么,怎樣讓B、C、D類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一并享受成功的喜悅呢?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積極進行分層教學,對A類以放為主,放中有扶,讓A類成為其他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在學習過程中,A類學生起著領導的作用,全班一共十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長都是A類學生,組員由B、C、D類組成,組員在組長的帶領下互相討論、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筆者則指定各組的B類或C類回答,這樣小組的學習競爭力也能得以體現(xiàn),在筆者的客觀評價中,學生找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自我,并完善自我,他們明白了小組的重要性,學習熱情和自信心大幅提升了,一種自覺、主動、持久的內驅力油然而生,他們在小組合作中不斷求知、不斷創(chuàng)新,共同提升,教學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觀。
例如,在教學《出師表》一課時,筆者采用分層朗讀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感情入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從多種朗讀形式中一步步達到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目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讀的機會,讓他們采用喜歡的方式讀,從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此外,筆者還采取指名讀、同桌評價等方式,充分激發(fā)學生朗讀的信心,讓學生從一開始就對文言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當時作者在密州任知州。該詞以出獵開始,以將利箭射向敵人這種出人意料的結局收尾,通過巧妙的藝術構思,自然地表現(xiàn)了作者志在殺敵衛(wèi)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充滿愛國激情。在講授這首詞時,筆者是通過設計“詞眼”實施課堂教學的,這對D類學生來說很困難,因此筆者先讓D 類學生朗讀,讓C類學生評價D類學生的朗讀,B類學生回答問題,A類學生對B類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明確的任務,筆者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及時給予了激勵性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詩詞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各顯身手,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主動探究,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筆者認為,唯有樹立學生的學情意識, 從個體差異入手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教學,這樣才能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倡導自主合作學習,呈現(xiàn)滿園春色的景象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可以說是自主學習的理論基礎,他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思考和首要地位。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見,自主學習模式對學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模式的價值,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一課時,筆者采用比讀法讓學生閱讀課文第4段和第11段。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后,通過閱讀就能夠對比、感受孔乙己的變化及人物特點。筆者讓C、D類學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和“摸出四文大錢”的動作,從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激發(fā)學習熱情。此外,筆者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理念,讓學生采用勾畫、做旁批的學習方法,認真讀書,認真做筆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這種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課堂精彩紛呈,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對話,使得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深入。
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要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中,自主合作學習就是每個層次學生自主實踐、主動探索、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差異性決定了分層教學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更好地讓每個小組的成員會學、善學、樂學,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呢?
在教學《范進中舉》一課時,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讓A類學生帶領組員根據(jù)提示,從詞句、描寫方法、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分析人物或文章主題。回答問題時,A類學生選擇有難度的問題,C、D類學生選擇難度較小的問題,如通過一個或幾個語句進行賞析。A類學生答道:“范進中舉前唯唯諾諾,中舉時因為過度激動而發(fā)瘋,中舉后挺直了腰板,說話也打起了官腔。”“噫!好了!我中了!”這句話點出范進中舉前后的變化,是文章的點睛之筆,點明了范進的瘋癲是因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而導致這一中心主旨。C、D類學生可通過一個句子、詞語,從人物描寫角度進行賞析,如范進拍手、大笑等動作描寫形象地勾畫出了范進的瘋癲之態(tài)。學生有了自主、獨立、個性化的體驗,才會產生見仁見智的思想火花。
19世紀初的完形心理學派創(chuàng)始人科特·考夫卡的社會互賴理論可以說是合作學習方式的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積極互賴(合作)產生促進性互動,群體成員會互勉、互助、互愛,從而促進學習上的努力。美國社會學教授詹姆斯·科爾曼在《少年的交往(1961年版)》一書中提出的合作學習思想,實際上就是根據(jù)學生的層次確定合作任務。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就是倡導“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要求教師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思考時間,防止越俎代庖、機械講授和煩瑣訓練,要發(fā)揮學生的個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提升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還要采取分層教學方式,促進不同層次學生能力的提升。
在教學《故鄉(xiāng)》一課時,筆者根據(jù)學習能力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小組,各組在組長的帶領下討論、交流完成學習任務,筆者則啟發(fā)誘導學生分小組討論,如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了哪些內容?我們可以把故鄉(xiāng)分割成幾段?這三個問題有層次、有梯度,讓A、B、C、D類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組長的帶動下動腦、動口、動手,在合作討論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表達。
由此可見,筆者根據(jù)新課標要求、課程內容和學情狀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精細化、個性化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A、B、C、D類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語文素養(yǎng),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位學生在積極參與、樂于分享、敢于質疑的合作學習氛圍中共同進步,課堂呈現(xiàn)出一派“春色滿園”的景象。
四、分層布置作業(yè),落實梯度訓練目標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提水理論”,讓同樣年紀的學生去提水,顯然每個學生的提水能力是不同的,在完成作業(yè)方面也是如此,A、B類學生完成比較輕松,C、D類學生就稍有困難。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筆者盡可能地選擇了學生感興趣、擅長的作業(yè)類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一)作業(yè)形式分層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這個理論對于分層作業(yè)設計的指導意義在于教師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因此在作業(yè)布置上筆者也大膽進行了嘗試:
例如,筆者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方面是這樣做的:閱讀一篇文章或名著,要求A類學生讀完后從不同角度寫讀后感,且不少于200字;B類學生賞析閱讀語段不少于3句,摘錄好詞5個;C類學生欣賞語段2句,并摘錄10個好詞;D類學生可以抄寫自己喜歡的語句,也可寫2句自己喜歡的理由,并摘錄10個好詞。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始終堅持“優(yōu)生多適當提高難度,差生多適當降低要求”的原則,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得以提升。這樣一來,不同層次的學生基本可以同步完成作業(yè),筆者也能統(tǒng)一調控教學活動,及時反饋作業(yè)完成情況,查漏補缺,并能杜絕課內作業(yè)課外做、課內損失課外補的不良現(xiàn)象發(fā)生。
(二)作業(yè)量分層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一直堅持“減量、提質、增趣”的作業(yè)設計原則,并根據(jù)學情和學生認知能力設計作業(yè)。如背誦古詩詞時,A類學生很輕松就完成了任務,筆者會給A類學生補充一些名篇讓他們背誦;C類學生背誦有點慢,筆者會發(fā)揮“兵帶兵”的作用,督促其利用邊角時間背誦;D類學生很難背全,筆者會劃出重點語句讓其背誦。這樣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收獲,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此外,教師布置語文作業(yè)時,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探究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會選取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大類,設計語文分層作業(yè)。必做題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完成;選做題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有梯度感,讓不同的學生都能自主完成作業(yè)。
例如,在講授辛棄疾《破陣子》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作業(yè)。
必做題:背誦并默寫《破陣子》。
選做題:1.參考課下注釋,翻譯這首詞。2.選擇《破陣子》中的一句,進行改寫或擴寫。3.將《破陣子》改寫為抒情散文。
(三)作業(yè)難度分層
在設計作業(yè)時,筆者會根據(jù)學生的差異,設計一些難易適合、有梯度的分層作業(yè)。例如,在作文教學中,筆者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寫作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寫作技能。學生寫作文時,筆者對D類學生的要求是語句通順、能扣住主題,在互批環(huán)節(jié),讓D類學生欣賞、借鑒小組組員的作品;對B、C類學生的要求是主題鮮明、材料安排合理、語言生動優(yōu)美、錯別字少。對A類學生的要求是主題有新意,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材料安排恰當,標點正確,無錯別字,并讓A類學生互相批改,在批改中互相學習,吸收優(yōu)點,修改不足。此外,在學生互批環(huán)節(jié),筆者讓A類學生給B類學生批閱作文,B類學生給C類學生批閱作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交替批改中賞析借鑒他人的作品。這樣,后進生就不會望而生畏,A類學生也會互相借鑒學習,從而有更多的收獲。
總之,在初中語文分層教學中,筆者一直在努力找尋適合的方法,以求能夠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營造積極參與、樂于分享、敢于質疑的學習氛圍。同時,筆者還充分考慮了不同層次學生知識的落實、思維能力的提升等因素,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在學習中收獲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在繽紛的世界里,呈現(xiàn)“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景象。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華岳初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