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化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學業水平的重要方式。那么,教師應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才能讓學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呢?筆者經過廣泛學習和實踐探索,將自己的思考分享給大家,以期與同仁在交流中共同提升小學語文作業設置水平。

一、使用信息技術,增加作業多樣化和趣味性

當前,一線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水平是拔節式提升的,如果在作業設置中利用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信息化素養,還能夠讓學生明白手機和電腦除了玩游戲外,還可以為“學習所用”。

讀寫是小學語文作業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寫完當天的生字后,回家選1—3個生字用抖音或快手APP拍一段筆順和字義講解的小視頻,并發在班級群。針對這項作業,筆者與同事在高中低三個學段做過不同嘗試,學生非常喜歡這項作業,完成的積極性特別高。有的學生為了講好字義專門查了字典,詳細對一個字進行了講解;有的學生拿出《漢字的故事》,在家里的小黑板上畫出字形的演變過程,以小老師的口吻做好視頻講解;還有的學生在講完生字、組詞后拓展了與該生字相關的成語,并將成語的含義也做了講解。一個簡單的作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還能夠增加親子互動機會,有家長把自己孩子的生字講解視頻做成了合集,在抖音上收獲了大量點贊和好評,讓更多網友一同見證孩子的成長。除了類似的視頻作業,我們還鼓勵學生用喜馬拉雅APP、荔枝APP等錄制音頻,內容可以是課后背誦作業,也可以是課外閱讀篇章,并讓學生將音視頻發在班級群,小組長負責統計各組作業發布情況,教師每周發布表揚榜,以此激勵學生。

二、讓學生參與作業設置,強化自我管理能力

無論是新課改還是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都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而傳統的作業往往是教師布置什么,學生就做什么,很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所以筆者在實踐中將一些開放性作業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設計,分類呈現,以此打破“教師給什么,學生做什么”的藩籬。

例如,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很注重學生古詩詞的積累,從一年級開始,課文、語文園地都有古詩詞和傳統名言名句的背誦要求,學生背誦這些內容很容易,但活學活用是個問題。筆者是這樣嘗試的,臨近期中和期末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出一份語文書上學過的古詩詞和名言名句的小試卷,要求小組成員互相商量在一周內完成,題型要靈活,內容以背誦為主,書寫部分不能超出教學范圍,目的在于讓學生好好復習學過的相關知識。學生對這項作業特別上心,課間會聚在一起探討怎樣出題,他們還借鑒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出題方式,如當你站在一條瀑布腳下,你會想起那句詩?你學習進步了,如果用一句諺語夸你,該選哪一句?你想告訴弟弟妹妹不能浪費糧食,可以用哪首詩給他們講道理?每次的探討和交流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記憶,還能夠拓展之前背誦的古詩詞知識,更能夠提高團隊交流協作能力。

三、靈活多元的分層作業,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分層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師因材施教的體現。筆者在處理課后練習和日常作業中,非常注意三個層次的設計。第一層次為知識的直接運用和基礎練習,是全體學生的必做題,如課后字詞的熟練掌握和背誦。第二層次為簡單的綜合題,以學生能達到的水平為限,如閱讀課文相關內容,或分析、總結類似文章的結構,這類題目以拓展閱讀和相關閱讀理解題目為主。第三層次為綜合題或探索性問題,這類題目要求比較高,以專題性學習為主。二、三層次的題目為選做題,讓每個學生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同時,筆者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因人而異,從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充分發揮了分層作業“因材施教”的作用,讓學生對作業不再畏懼,對學習更有信心。

總之,作業就是一扇窗,這扇窗設計好了,就會給學生帶來陽光雨露和新鮮空氣。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一線教師更要精心設計好這扇窗,讓學生通過多樣的作業形式,鞏固知識,拓展能力,自信成長。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高新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