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子長市堅持用延安精神教書育人,把“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確定為“四件民生實事”之一重點予以推進,制定出臺了《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及16個配套文件,以“三個突出”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管理質效,實現教育質量和群眾滿意度“雙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滿意度從全省第106名提升至第18名、延安市倒數提升到正數第2。

一、突出激勵考核抓管理,推動“能者上、庸者下”常態化

一是加強職級評審考核。制定校園長職級考核評審和績效考核辦法,每年外聘第三方組建考核專家組,對校園長進行一次增值評價考核,連續兩年考核為優秀的,同等條件下晉升一個職級檔次;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并取消職級檔次和職級工資。每學期開展課堂教學達標等級認定,分學科劃分優質課、達標課和不達標課三個等級,倒逼教師提高業務水平。

二是拉大績效收入差距。財政每年專項列支不少于5000萬元,用于教師績效考核和獎勵激勵,堅持“多勞多得、優勞優酬、拉大差距”的原則,按照人均1.5萬元的標準進行考核,一線教師每人每年最高收入2.9萬元,最低收入6800元,扭轉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不良局面,形成了“爭崗位、搶帶課、當能手”的良好氛圍。

三是推行雙向激勵約束。堅持正面激勵和反向約束相結合,將考核結果作為校園長評優樹模、職級晉升、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讓“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成為常態。2023年,落實考核差別化職級工資,調配18人,落聘4人。

二、突出提能培優強素質,促進“走出去、請進來”全覆蓋

一是開展縣內外培訓。先后在西安、成都、江蘇等地舉辦高級研修班7批次,累計培訓6000多人次,師均2.2人次。近三年累計有16名教師被評為省級教學能手,37名教師被評為延安市教學能手,30多節優質課在教育部網站發布。同時,邀請“滬蘇皖陜”專家團隊到子長開展學校管理和學術交流、名師送教、主題教研等活動,累計培訓教師1200多人次。

二是發揮骨干作用。每年專項預算每個名師工作室(坊、站)經費10萬元,并對“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及教研員按人均3萬元、2萬元、1萬元的標準給予獎勵,成立了“名師工作室”“學科帶頭人工作坊”“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8個,“傳幫帶培”青年教師。

三是實行下沉交流。選派13名省市級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根據艱苦邊遠程度每人每年差別化給予4萬元的生活補貼。

三、突出幫扶協作促教改,構建“名校+、名師+”聯合體

一是加強名校合作。實施延安中學對子長市中學托管合作,采取委派執行校長、11名骨干教師長期進行傳幫帶,為子長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骨干教師隊伍;與北京市海淀區教委簽訂了三年結對幫扶協議,目前海淀區5所學校已與子長5所學校開展一對一幫扶;同時與北師大簽訂了教育培訓協議,通過與名校強化合作,子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2024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達81.32%,藝術、體育本科雙過線89人,創歷史新高。

二是做強名師雁陣。積極承辦“2023年課改中國行(延安子長)公益師訓會”,引進全國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何夏壽建立名師名校長工作室,與子長21名省市級教學能手進行“師徒結對”,每學期開展一次名師課堂展示活動和專題講座,分期選派教師到浙江跟崗學習,“名師雁陣”效應初步顯現。

三是組建幫扶聯盟。組建10個教科研聯合體,將教育質量強的學校作為中心校,城區和農村4所學校作為成員校,每個聯合體選派1名專職教研員,采取“以強帶弱、捆綁發展”的方式,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