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作者:■文/郝 軍
發布時間:2024-11-05 09:46:2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初中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課程,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和實踐性特點,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初中化學課程可以激發學生對物質世界的好奇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物質及其變化等基本化學觀念,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還能夠使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初中化學相對于其他學科更為復雜,由于學生在初三年級才開始接觸化學課程,為了應對中考,教師和學生的壓力都很大。加之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即將到來的大型考試非常焦慮。此時,教師要將課堂作為教學的主戰場,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積極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高效掌握化學知識,有效提高學習成績。
一、“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優化課堂教學的意義
“雙減”政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政策之一,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還可以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但受各方因素的影響,初中化學教學效率不高,作業繁重,重復性記憶知識較多。針對這些現象,“雙減”政策給出了相應的建議,為學校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疑難問題指明了方向。
當前,課業負擔重、唯分數論等現象普遍存在,有些學校已經完全背離了教育的初衷,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式單一,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初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黃金階段,因此“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就顯得非常重要,其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擁有最多的知識。
二、在“雙減”政策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探究
(一)重視實驗環節,豐富教學層次
化學是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實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瘜W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生學習化學、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能進行安全、規范的實驗操作,能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簡單的化學實驗,能主動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學科問題,能用科學語言和信息技術手段合理表述探究過程及結果,能從化學視角探討常見的生活現象、簡單的跨學科問題,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實際問題,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學習計劃,這些都是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的基本體現,也是實驗價值的綜合體現。因此,教師要利用實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制取氧氣》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實驗教學法推進教學環節。學生沒有學習氧氣性質前,對于氧氣的了解十分有限。此時,教師可以采取實驗的形式為學生介紹氧氣的性質,可以先進行制取氧氣的實驗,并做好氧氣的收集,讓學生將帶火星的小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觀看小木條火焰燃燒的情況,這樣學生對氧氣的物理性質就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此階段實驗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介紹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三種方式。由于學生的化學知識儲備有限,此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介紹不同實驗器材、藥品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讓學生觀察實驗需要的藥品。教師講授藥品的物理性質后,學生可以根據藥品的具體形式觀察、記錄其物理性質,在掌握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充分了解藥品的化學性質。在實際操作前,由于實驗所需要的高錳酸鉀等藥品學生如果操作不當就會有一定的危險,因此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先為學生演示藥品及實驗器材的準備過程,再通過模擬實驗為學生介紹相關藥品及器材的使用方法、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實驗發生的過程及實驗產生的現象。學生對整個實驗流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實驗室開展真實的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活動前,教師要為學生講解實驗室相關操作規則,還要考查學生對具體規章制度的了解情況,通過此種方式降低實驗的危險程度??疾榻Y束后,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介紹問題產生的原因,針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個別問題,教師要單獨進行指正,在保證實驗操作安全的前提下有序進行。在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教師要對整個實驗操作過程加以指導,并針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正,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完善自身知識體系。
此外,在實驗操作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總結、反思實驗操作流程,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多交流,多溝通,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減少學生課后學習的負擔和壓力。
(二)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課程,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和實踐性,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瘜W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很多日?,F象都可以在化學中找到依據。因此,教師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化學學科實踐性強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物質世界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有效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探究,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科學思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常見的酸和堿》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預習,再思考酸和堿的性質,并回答相關問題。有些學生可能會將堿面誤認為是“堿”的一種,教師就要及時糾正。在答題環節后,教師要根據反饋情況為學生講解酸和堿的性質,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加深對二者性質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給學生發放一些pH試紙,讓學生測定家中常見液體及可溶解固體的pH值,如果汁、飲料、鹽水、洗衣粉溶液等,并要求學生按照不同pH值的范圍對相應物質進行分類,詳細記錄各個物質的pH值,進而判斷不同物質的酸堿性。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他們獲取知識的欲望更加強烈了,學習積極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學生完成實踐探究后,教師可以按照學生記錄的結果對這些物質進行分類,并在學生已經掌握酸和堿知識的前提下,讓學生了解鹽的概念,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為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講解不同種類酸和堿的性質后,還要幫助學生分析不同事物的本質,并讓學生對酸和堿的相關知識進行總結,以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此外,教師要在講解酸和堿性質的基礎上,為學生展示鹽酸和硫酸等物質,讓學生了解不同酸的形態、顏色、狀態,通過扇聞法辨別不同酸的味道,并詳細記錄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通過這些數據,讓學生就能清楚地了解相應藥品的共同屬性,也能在豐富自身化學知識儲備的前提下更好地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提升課堂效率,通過視頻的形式為學生展示不同物質被酸腐蝕以后的現象,讓學生更加直觀、透徹地了解不同酸的性質。
(三)改進作業模式與評價體系,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最直接的一種方式,教師要充分發揮作業的復習鞏固、拓展延伸和素養提升等功能,保證基礎性作業,增加實踐性作業、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并通過作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掌握程度,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還要積極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科學設計作業,充分體現作業的整體性、多樣性、選擇性和進階性,內容、類型、難度、數量和完成時間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合理規劃課時作業和練習的比例,適當增加遷移創新類作業,除了常規的紙筆練習外,要結合生活相關實際問題,以及跨學科問題、社會熱點等增加科普閱讀、動手實踐、實驗探究等綜合性作業。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金剛石、石墨和C60》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讓學生充分了解金剛石和石墨及C60三種物質的化學性質,還要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充分了解如何制取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之間的本質區別。在具體的作業設計環節,教師應以本單元的知識為基礎,與學生一同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利用框架記憶法更好地記憶相應的物質及其物理、化學性質。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擴大知識面,讓學生結合自身知識儲備,通過網絡、書籍等形式查閱相關知識,了解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情況。初中階段化學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化學知識,還要求學生會辨別和使用實驗儀器,了解實驗具體步驟,能根據所學內容設計新實驗。因此,在該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導線和電池判斷石墨的導電性,以此類推,探究不同物質的導電性,通過實驗操作加深學生的記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評價是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診斷學生學習效果、改進教學,促進課程目標的落實。因此,教師要樹立科學的評價觀,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教學方式,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還要重視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改進評價方式,加強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化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能力。日常的過程性評價主要通過學生課堂學習、實驗探究、跨學科實踐活動、課后作業、單元測驗、階段性檢測等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診斷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四)充分整合知識體系,強化學生科學思維
化學課程內容非常繁雜,并非簡單地為學生介紹相應化學知識,而是通過知識引出背后的化學現象及規律,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分析不同類型的化學題目??茖W思維是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基于事實與邏輯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對不同信息、觀點、結論進行質疑與批判,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能力??茖W思維主要包括解決化學問題時所用的比較、分類、分析、綜合、歸納等科學方法,基于實驗進行證據推理、建構模型并推測物質及其變化的思維能力,在解決與化學相關問題中形成的質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創新意識。對那些相關性較強的知識,要讓學生認真分析,合理整合,這個過程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口訣為學生介紹金屬活動性順序表,讓學生在記憶該表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梢詮幕瘜W教材中的插圖入手,借助鐵釘及硫酸銅溶液之間的反應,讓學生判定銅和鐵的金屬活動性順序,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最基本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規律。還可以舉一反三,提出問題:鈉能否與硫酸銅溶液發生置換反應?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再有針對性地設計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如果有學生答道:“根據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鈉的金屬活動性比較強,可以與硫酸銅溶液發生置換反應?!苯處熅涂梢圆扇嶒灥姆绞綖閷W生進行驗證。通過實驗,學生就會發現由于鈉的活動性較強,會先與溶液中的水進行反應,因而不能與硫酸銅中的銅進行置換。這種探究性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金屬活動性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學會判斷金屬化學性質的不同。這些知識點在學生后續的學習過程中,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
此外,教師還可以將金屬與氧氣反應作為教學重點,通過控制變量的方式點燃鎂、鋁、鐵、銅、金五種金屬,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過程,學生就會發現只有鎂、鋁可以在常溫條件下與氧氣發生反應;鐵、銅在常溫下不能與氧氣反應,但在高溫加熱時能與氧氣發生反應;金即使在高溫加熱時也不能與氧氣發生反應。前期,學生已經背誦了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通過本次實驗進一步進行了驗證,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還能夠開闊學生的化學思維,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落實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降低學生的課業負擔,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學校一定可以將“雙減”政策落到實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化學學科在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下,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六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