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作者:■文/趙遠鋒
發布時間:2024-11-05 09:37:2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的趨勢,學生在接受各種新知識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文化沖擊和碰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法治觀有著深刻影響。因此,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可以促進學生對道德規范和法律制度的深入理解和接受。具體方法包括強化師資力量、提升教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養、深挖教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采用多種手段將理論生活化、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及與家庭、社區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欣賞、認同和傳承,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小學道德與法治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在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及法治觀念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并沒有預想中的那么理想。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形式大多是經典誦讀,即只是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質及人文涵養等內容的深入挖掘。
(一)觀念滯后,學生參與度不高
小學是以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主要任務的。但一些教師存在一些片面認識,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過程中存在形式化及功利化思想。如對課程重視不夠,觀念更新滯后,理解相對比較淺,在教學過程不能充分利用學生所熟知的資源,也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后導致學生學習參與度不高。
(二)教學方式及內容相對單一
教師教學中照本宣科,以灌輸為主,缺少創新性和趣味性,教學內容選擇相對枯燥,無法達到培養學生正確道德觀、價值觀、法律意識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三)理論與生活脫節
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以及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增強內容的針對性和現實性,突出問題導向,正視關注度高、涉及面廣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強化對學生規則、紀律、秩序、誠信、團結合作、沖突解決等方面的教育。但是現實課堂中的理論性太強,缺少對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營造,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導致學生不易理解,進而影響學習效果。
(四)師資力量不足
由于當下道德與法治專業課教師缺乏,再加之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水平相對較低,導致他們教學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效果不是很理想。與此同時,師生由于文化沖擊和碰撞的影響,不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這進一步加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涯的起點,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和法治觀念的重要階段。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多元化,傳統價值觀和文化的衰退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在這種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可以更好地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深遠影響與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所以,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深入和全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體驗,在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法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內容為各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及文化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重屬性反映了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如詩詞、樂曲、民族音樂、曲藝、書畫、對聯、燈謎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著大量提高個人修養和道德品質的有益成分,是一筆豐富的資源。從小加強對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的思想和道德建設及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讓學生深刻理解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不僅能更好地提高對學生的教育,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更認同自己的民族和國家。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優秀文明成果,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是新時期對學生的要求。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能夠汲取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從而實現德育目標?!兜赖屡c法治》《我們生活的地方》《家是最溫暖的地方》《為父母分擔》的學習,在使學生更加珍惜家庭和社會的和諧關系的同時,培養學生愛國愛家、孝順父母、友善同學、關愛他人的良好品質?!秷F團圓圓過中秋》《我們當地的風俗》的學習則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當地風俗,進而過好傳統節日,尊重生活地人們的風俗,體會傳統節日、風俗里所蘊含的傳統美德,這不僅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有利于民族情感的培養?!厄溔俗嫦?燦爛文化》《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的學習有助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犊捎H可敬的家鄉人》讓學生知道人們之間是可以互相幫助的,美好生活的背后有一群人在默默付出,感恩他人對自己幫助的同時,也要多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多為他人著想,引導學生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信念和價值觀,自覺把高尚的道德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學習之中。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在聯系
道德與法治關注的是人的行為規范和社會法律制度,其來源于自然法則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集中體現,源遠流長,包含豐富的道德和法律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與法治是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包括價值觀念、道德準則、習俗傳統等。而道德與法治課則是通過教育教學手段培養和引導學生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與法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財富,是社會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形成的重要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價值觀念,如孝道、仁愛、忠誠、誠信等。這些優秀價值觀念得到傳承和弘揚,成為人們行為準則的重要依據。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如通過講述古代圣賢的故事傳遞孝道、忠誠等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
二是道德與法治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獨特文化符號,是歷史的積淀和智慧的結晶。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著被沖淡甚至失傳的風險,而學校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觀念傳遞給下一代,使他們積極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教師可以通過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近距離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道德與法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能夠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能為社會提供行為規范和價值追求,使社會秩序更加穩定和諧。而道德與法治則能夠通過教育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法治秩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道德與法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能培養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的公民,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參與德育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同時還能夠提升小學德育質量、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及綜合素養等。例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與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合作討論中生成,在探究與反思中提升,不斷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一)故事教學法
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用古代民間故事或歷史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法治觀念。例如,在教學《我很誠實》《說話要算數》時,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講述誠信小故事,以培養學生言必行,行必果的道德品質。教學《團團圓圓過中秋》時可以利用民間神話故事幫助學生了解中秋節的起源,感受中秋節這一民族傳統節日內容的豐富多彩,趣味紛呈。
(二)情境式教學
根據古代生活或現代社會生活設計角色扮演的情境或游戲等,使學生體驗在不同情境中應當如何做出符合道德法律要求的決策。在教學《戰勝困難更快樂》時,可以設計“寧為玉碎”的情境游戲,讓學生體驗在困難和壓力面前,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仰。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克服當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體會戰勝困難后的快樂。教學《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時,可以通過圖片展示、視頻呈現,甚至可以使用AI虛擬現實,讓學生穿越時空走進殷墟看看甲骨文、倉頡造字的過程,甚至與古人對話,現場感受詩詞歌賦、陶器制作等,激發學生熱愛中華民族文字,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讓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文化傳承自覺。
(三)欣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時,可以多展示我國的詩詞、書畫等,不僅展示古代優秀書畫作品,還可以展示近現代優秀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文化精髓,探究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而樹立藝術保護意識。
(四)課堂教學生活化
小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他們的思維發展特性,將枯燥的理論說教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更好地進入他們內心,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教學《生命最寶貴》時,重點讓學生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教學過程教師讓學生將書包反向背在胸前,模仿媽媽懷孕時走路、彎腰、坐立等動作,讓學生充分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教學《我的家庭貢獻與責任》時,教師可以播放采訪視頻,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在家中做的事情,然后在課堂組織掃地、擦桌子、疊衣服等比賽,最后讓學生想想生活中自己是怎么做的,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家庭觀,樹立和傳承優良家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構建文明和睦的家庭關系。
(五)比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
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比較,引導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和法治精神,同時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教學《團團圓圓過中秋》時,注重讓學生體會和對比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從未減少過。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愛。因此,在中秋佳節,不管多遠,人們都會盡可能趕回家和父母度過美好的一天,這也是孝心的一種表現。雖然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很大,有時可能會忽視或忘記,但是要讓學生永遠銘記父母對自己的深情,認識到自己要用孝心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
(六)組織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等,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贊賞。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節日活動、文化表演活動等,使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學《中華民族一家親》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校園文化中“民族文化”的部分,還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民俗文化展覽,讓學生現場感受不同民族在服飾、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果。
(七)信息化手段的運用
信息技術手段的有效利用,可以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呈現更加生動、具體的案例和情境。通過播放相關視頻或者演示軟件,讓學生目睹一些道德和法律問題的真實發生,以增強學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教學《家是最溫暖的地方》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理解和接納父母表現愛的方式;了解家庭這一基本的社會單元,體會中國人重視家庭文化的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AI模擬手段讓“李白”吟誦《靜夜思》,“孟浩然”吟誦《過故人莊》,“賀知章”吟誦《回鄉偶書》,等等。激發學生情感,進而導入新課,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讓學生理解和體會中國人重視家庭的傳統的目的。教學《中華民族一家親》時,教師可以使用西沃白板等軟件設計交互式對答環節,通過游戲的形式選擇或歸類不同民族的服飾、風俗等,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能提高學生對法治概念的理解,同時又能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尊重。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不僅能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注入新活力,激發學生興趣,還能讓學生在習得知識提升綜合能力的同時,更加尊重和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 陜西省楊陵區楊陵小學



